黌宮足音

《黌宮足音》       西風

朋友來訊約稿,想了想,居然答應了。於是就有了此系列文章與詩詞的出現。

黌宮,學校也。足音,在學校裡走過後留下的回音。

這是大半生在學校學習、成長、工作與生活、除了懂點教育的瑣事外、沒有什麼成就的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回憶碎片。

系列裡面的文章與詩詞,很多都是在不同學校的刊物中或網頁上發表過的文字。稍後會再添加一點新的塗鴉,見笑了。

在網上曾以「西風」為名與人侃大山,現在也繼續以此為名,原因見下面的文章《都入翠林中》。

文章中人物的名字,很多是虛構的,但內容絕大部分是真實的,若有開罪之處,先說聲抱歉了。

歲月如流,歲月如梭,歲月如歌。

歲月悠悠,生命悠悠,黌宮悠悠。

且舉觴晉爵,為天下的學校祝壽!

 

「都入翠林中」

引子

人們都說,二十世紀末是「十倍速年代」來臨的時刻,隨著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一切都在急劇變化。不是嗎?九十年代初,剛學會DOS 3.3,幾年間已變為使用DOS 5.0、Window 3.1、Window 95、Window 98、Window 2000、Window ME……我是個電腦盲,電腦一直只用來當打字機,但打字軟件也要從WordStar 4,改為WordStar 6、WordPerfect、Word……

跟著是互聯網以君臨天下之勢出現,隨著Dot Com熱的爆發,學校也開始辦起新聞組來,讓學生、老師、舊生、家長、街外人等在學校的硬碟上,與不知是誰的人聊天。我這個患有「電腦無知症候群」的人,也不得不趕時髦,登上學校的新聞組拉東扯西,說短論長。起初,是抱著與師生交流的目的,天文、地理、文學、科學,無所不及。之後,隨著人家的簽名檔,上了不同的新聞組,也著實開了些眼界。就是這樣,我在一個名為「打油詩」的新聞組認識了衛斯理。

(一)流水涓涓靜細聆  蒼松翠竹照台青  欣逢客至飛觴醉  暢飲何曾一刻停 ── 《迎客》 衛斯理

「打油詩」新聞組,又名「詩谷」,是由一位任教數理科的湯老師當版主,版友都戲稱他為「湯告老師」。自唐朝書生張打油的《雪詩》──「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以還,打油詩都是用字顯淺,不大講求規格,只要押韻就行。「詩谷」版友起初的作品也如是,從月旦時政,到傷春悲秋,都是通俗淺易的作品。我在求學時期,也曾自發的讀過一點點的新詩與舊體詩,於是作壁上觀,引以為趣,但沒衝動寫點甚麼,因在大學後,已經二十多年沒動筆寫過詩了。

衛斯理的出現給「詩谷」添了一番新景象。他起初只是說一些鼓勵話,為版友的作品作點評論或修改建議,間或寫點詩詞知識。從他的遣詞用字,你可感到他是個甚有文學修養的人,為文謙厚,駕馭文字的功力非同小可,故版友們都尊稱他為「衛兄」。後來,他開始就版友的詩作和唱,寫的都是舊體詩。期間,不知哪個版友發起一個「駁詩」遊戲,版友可隨意一句連一句接著寫詩,內容不限,要求是以七言為一句,並且押韻,多句後可以轉韻。此遊戲頗有古時才子佳人賽詩之風,只是那時每人一詩,現在是每人一句。我在大學時作過「數白欖」,是以廣東話入句的押韻作品,已覺是件不容易的事,現在是寫詩,難度可知。我只好旁觀,不敢獻醜。「駁詩」遊戲開始後,斷斷續續的可以連結「駁」上幾天,最長的一次達兩三星期,共168句,版友們稱為「世紀大駁詩」。

衛斯理是「駁詩」遊戲的中流砥柱,反應甚速,瞬間成詩,用字典雅,意象動人,這給我的震撼很大。以前聽過「倚馬可待」一詞,想不到在「十倍速年代」裡,居然還有這樣令人折服的人才存在。就如以下一詩,就是回應一版友而作,文采流露著機智:

《她》 衛斯理

低迴顧盼倩眸明 綽約丰姿步履輕
永日嬌慵風乍起 中宵不寐月相迎
縱身綠瓦千層疊 漫躍紅牆四座驚
意遠態濃勻肉骨 青絲萬縷漾柔情

「各位,詩中的俠女係咪好好身手呢?我寫貓咋,令你地失望,真係唔好意思。」

衛斯理勾起我放下經年對古典詩詞的興趣,於是嘗試拾起禿筆,以「西風」為筆名,依葫蘆畫瓢的開始在新聞組裡學著寫點東西。起初的「作品」(如果還能算「作品」的話)錯漏百出,平仄、對仗、押韻都不像話。衛斯理給我多番提點,自己也在網上找了古典詩詞的網站自學,慢慢也開始像個人樣了。

一次,衛斯理貼了一闋詞,叫我們猜是描寫什麼:

《高陽臺》

似墜還飛 將團忽散 些些歡喜因緣
惹草沾花 撩人意態纏綿
浮生屢借吹噓力 笑吹噓 難上青天
且休捐,錦樣嬌容 水樣流年

從知福命多輕薄 比殘霞綺合 零露珠圓
泡影繁華 一般過眼雲煙
高衢便許乘風去 到虛空 粉許堪憐
更何嫌 扇底飄搖 袖底回旋

謎底是:肥皂泡。

 

我因校內有些不快事有感,步此詞原韻填了《高陽臺.黌宮因緣》一詞,經衛斯理一再指點,依格律幾番修改,定稿如下:

《高陽臺·黌宮因緣》

方送還迎 才明乍滅 黌宮點點因緣

桃李初萌 頃之怒放紅棉  

芙蓉曼舞三春柳 笑語中  振翅青天

惜從前 颯爽英姿 錦秀華年

 

春風雨露潛長夜 悄無聲潤物  露滴珠圓

寒暑翻飛 杏壇聚散如煙

韶華數十乘風去 暝色中  嘆有誰憐

夢魂牽 裊裊驪歌 心內低旋

其後,我把此詞送給「詩谷」版主兼同行湯告老師,也將此詞在校內的新聞組貼出。這是我第一次公開發表的舊體詩詞作品,雖寫得不怎麼樣,但其滿足感卻非筆墨能以形容,而且,也感到寫詩填詞是個寄情抒懷的上好方法。

從與衛斯理聊天裡,估計他與我年紀相若。他曾留學台灣,前於文化界工作,身體不大好,但對文學、歷史、掌故認識甚多。我曾問他為何以「衛斯理」為筆名,他說:你看看我的電郵地址吧──[email protected]。我頗感詫異,問他何解。他說少年時幹了一些難以挽回的傻事,故以sillyway的諧音「衛斯理」為名。言詞間帶點無奈與蒼涼,我聽後也傻了眼,不知該說甚麼才好。其實,從他的詩詞中,也可看出點點端倪:

《蝶戀花·夜雨有感》 衛斯理

掩卷但聞連夜雨
獨倚寒窗 極目憑欄處
舊侶杳然尋不遇
煙花尚憶春光駐


片片殘荷樓外樹
露重霜輕 一夕排殘暑
翠萼猶存堪再顧
芳菲有怨魂飛苦

 

《滿江紅》 衛斯理

凝立峰巒 看落日 輕帶碧煙
吹愁曲 海濤聲裏 過盡歸船
數點哀思無處訴 萬般心事有誰傳
意迴環 夢斷到天涯 雲水間

多少恨 如線牽  撫今昔 淚漣漣
猝爾驚回首 惆悵難遷
人到中年悲白髮 身隨官宦羨紅顏
誦詩書 何懼老將臨 孤影單

 

《送別》 衛斯理

桂堂寂寂漏聲遲 一種秋懷兩地知

羨爾女牛逢隔歲 為誰風露立多時

心如蓮子常含苦 愁似春蠶未斷絲

伴逐幽蘭共頹化 此生無分了相思

 

衛斯理也曾問我為何以「西風」為名。我說,因為很小便喜歡蔣捷的《虞美人》一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因正直壯年,故以「西風」為名。再者,金風送爽的季節,也是教育界收穫及迎新的日子,充滿富足與希望。小時還喜歡一首兒歌,歌名《西風的話》:「去年我回來,你們剛穿新棉袍。今年我來看你們 你們變胖又變高。你們可曾記得,池裏荷花變蓮蓬。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做教育的,若能將平凡的綠葉變成滿枝嫣紅,那是了不起的事啊。衛斯理笑說,那也真是件令人羨慕的事。

在談詩論詞間,我把衛斯理視為我的舊體詩詞啟蒙老師。但每當我提及視他為師,他都謙稱:「交流而已,絕不敢當。」他雖不認我這徒弟,但我每有不懂,總向他請教,他也熱情指點,言詞謙虛有禮,從不厭煩,對其他網友亦然。我常想,他要是個中文老師,可是個教育界的人才啊。

(二)今宵剪燭綠湖前  夜語還驚歲月遷  劇飲千杯耳熱後  安知重聚又何年 ── 《相聚》 衛斯理

在「詩谷」一段日子後,有版友發起版聚,大家出來吃頓飯,聊聊天,也算是交個朋友。於是,大家商議了一天,在旺角的醉瓊樓吃飯。出席者約十人,職業各有不同,中國貿易的、保險的、製造業的、出入口的、工程師的、文員的、護士的、無業的,可說來自五湖四海。

那天因公事拖延,我去得較晚。我在路上想,衛斯理該是個甚麼樣的人,以他的文采,若是早生五百年,一定是個「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的公子哥兒吧。

到席後,自報名字,大家都是以筆名相稱。因我來得最晚,大家都叫我猜誰是誰。有個稍胖的版友自稱為衛斯理,惹來一陣鬨笑。我猜了兩次也猜不著。最後開謎:坐在角落一言不發,手裡拿著根香煙,頭髮有點稀疏,面容瘦削而帶點蒼老的,便是衛斯理。我起初有點失望,但聊起來覺得他是個謙謙君子。他話不多,常問問題,不會臉紅脖子粗的與人爭論,經典掌故,說來頭頭是道。

那晚談興甚高,晚飯後再到附近找了間店子,繼續海闊天空去。閒聊間,衛斯理問我作為一個理科人,為甚麼會喜歡詩詞歌賦。我說,自小便對中國的事物很有興趣,中國文化亦是其一,讀書時還寫過幾首三腳貓新詩。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碰上了一個引發我讀舊體詩詞的人。那是我在大學做研究的日子,北京京劇團到港演出,來的都是名生名旦,做的都是傳統劇目,如折子戲《三岔口》、《失空斬》,也有整齣戲的,如《春草闖堂》。我獨自買了兩晚的票,想看看改革開放後的京劇變得怎麼樣了,尤其是想看看名旦劉長瑜,看她如何由樣版戲《紅燈記》裡的革命後代李鐵梅,變身成為《春草闖堂》裡的調皮小丫嬛春草。頭晚中場休息,我在新光戲院大堂看劇照,有一個大胖子也站在我身旁,與我談了十多分鐘有關京劇的東西。第二晚中場休息,我又碰上這個大胖子,又聊了十多分鐘京劇,然後相約散場後聊天。那晚,我與大胖子聊了個通宵達旦。他讀的是生物化學,與我相類似,但他對中國歷史、文化、詩詞甚是精通,頗令我汗顏。告別後,我開始找點中國文學發展史與舊體詩詞來看,雖不甚了了,但也自得其樂,閒時也會背誦些詩詞。其後,在人生的低潮中,發覺從詩詞中可找寄託,人類有些體驗與情感,原來是千古不變的。

那晚版聚後,有版友寫了後記貼在「詩谷」。以後每隔一段日子,版友都會出來吃飯閒聊,社會、政治、歷史、文化,無所不及。每次聚會,參與的版友總有些變化,有電影的、海歸的、出版的,但衛斯理總在其間。

 

(三)灞岸回頭物景融  數行柳色淡清風  驅車驛路天涯去  悵立河橋細雨濛 ── 《送客》 衛斯理

又過了一段日子,湯告老師說因公事繁忙(版友說他當副校長了),不打算再當「詩谷」版主,「詩谷」也從此聲沉影寂。一些版友找衛斯理另起爐灶,他也不推辭,另起一個「懷舊版」新聞組,詩詞、歷史、典故、懷舊物品,均可成文。衛斯理當然也是此版的台柱,中外古今,旁徵博引,讓大家都長了不少知識。

衛斯理的生活並不如意,除了賦閒以外,感情上也碰壁。他的身體本就不好,現在健康更每況愈下,「懷舊版」因而斷斷續續的辦著。

隨著網誌、Facebook的出現,共同討論一個專題的新聞組漸漸式微,網絡上差不多每個人都投入寫網誌,貼照片,努力為自己樹碑立傳。可幸的是,「懷舊版」版聚也能每隔一段時日舉行,人數卻少了,版友也有些變化,像加入了電影行業的老前輩,電影也經常成了一個懷舊題目。

兩年多前一次版聚,衛斯理說他進了醫院一段時間,差點兒出不了醫院,說時一臉輕鬆,像沒事一般。我們只好叫他注意健康,香煙還是少抽為妙。

2008年9月,「懷舊版」版聚在油麻地食店「花滿樓」舉行。席間,當年的「詩谷」變成了懷舊話題。衛斯理查問誰還保存「世紀大駁詩」的檔案。我說我應該有存檔,但不知放在哪兒,要找一找,找到的話貼到新聞組上。衛斯理又提及,這些年來,幸得各版友在網上貼上一些旅遊照片,尤其喜歡西風拍攝有關中國各地的風光名勝,他雖然不能離開香港,但仍可看圖止渴,希望能有機會到處遊覽一番。這話說來淡淡的,還帶著微笑,但入我耳中,卻是字字傷感。還記得在三、四年前的版聚中,衛斯理說過因看了我的照片和詩詞,他的一個心願是能到北京或新疆去看一看。一個對中國文化抱有深刻感情的人,卻不能回去看看吾土吾民,能不唏噓?

回家後,拖拖拉拉的,一直沒去找「世紀大駁詩」的檔案。其間,衛斯理還斷斷續續的在新聞組貼文。

2008年12月,收到版友傳來的短訊:「衛兄已於2008年12月11日離開了我們,他的葬禮將於12月31日下午4時於葵涌火葬場舉行。」

著短訊,真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兩個多月前,大家還在「花滿樓」談笑風生,縱論古今,個多月前還看到他的文章,現在卻已陰陽相隔。河橋細雨,淡柳清風,灞岸傷別,驛路天涯。一位亦師亦友的才子,就此靜靜離去,永不回頭。

當晚回家,在「懷舊版」新聞組貼上了一文,以寄哀思:

「收到有關衛兄離世的短訊,呆在當地,不知該說甚麼好。想不到『花滿樓』一別後,便成永訣。

衛兄是我舊體詩詞的老師,雖然他從不承認。沒有他的啟蒙,我不會拿起筆學人寫詩填詞,一些詩詞更是步衛兄詩詞原韻而成。之後,更有幸得衛兄多次指點與唱和,對衛兄關顧之情,銘感於衷。我亦將衛兄的詩詞妥存,更得衛兄所允,在學校的網頁中有所徵引。

自己寫得最滿意的詩,便是步衛兄的《七律.漫憶佳人弱柳腰》原韻而寫的《七律.回疆記事》,沒有他的啟發,便沒此詩。衛兄還給我的詩及照片做了一幅詩畫,至今珍藏。這兩首詩裡面有兩個令人傷感的故事。

 

《七律·漫憶佳人弱柳腰》    衛斯理

漫憶佳人弱柳腰 嬝娜輕踏綠楊橋

煙籠曲岸幽花落 霧鎖長堤細雨飄

木葉婆娑山隱隱 蓮舟蕩漾水迢迢

空濛意境堪稱絕 爭似紅妝粉黛嬌

 

《七律·回疆記事》   西風 
 
塞外飆風舞楚腰 斜陽折柳灞陵橋

心歌一曲虹霓落 素願千迴淚雨飄  

大漠挑燈聲隱隱 回疆揖別路迢迢

春風盼渡陽關絕 意寄天池百里嬌


三年多前到北京後,填了一闋詞《瀟湘夜雨.故宮雪》,這是自己最喜歡的詞。此詞得衛兄以《滿庭芳.有感》唱和,並加解釋。此為衛兄給我最後的唱和之作,想不到成為絕響。

《瀟湘夜雨·故宮雪》 西風

霧鎖宮牆  琉璃隱耀  長河隕落蒼穹
漫天殘甲蔽蔥蘢
玄武凜  寒凌鎧胄  丹鶴傲  冰綻華容
重尋覓  堂前舊燕  紫闕金櫳

兩朝暮靄  一襟煙雪  雙目淒濛
問清娥安在  回首西風
驚故夢  彤雲破曉  初吐艷  銀絮飄紅
凝眸處  芳菲片片  輕舞入懷中


《滿庭芳.有感》 衛斯理

畫槳方停 蘭舟徐盪 遠山遙接天穹
斷雲淒絕 絲雨碧煙籠
凝眸長橋盡處 恍窺得、月貌花容
情何限 江湖飄遠 迷霧透巖櫳

驚鴻 尋不遇 孤芳寂寂 四野濛濛
滌心底愁霾 還待春風
怎得金烏再現 百花起、並掩殘紅
爭知我 萬般況味 都入翠林中
 

以下為衛兄對兩詞的註解:

『斗膽作一些補充,《瀟湘夜雨》這詞牌的別名很多,最多人用的是《滿庭芳》,其餘的別名有《鎖陽臺》、《滿庭霜》、《話桐鄉》、《江南好》、《滿庭花》和《轉調滿庭芳》。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五平韻。過片二字,亦有不同韻連下為五言句者。這等詞譜,很多時候會有一兩字的差別,因而有所謂的「減字」、「變調」的名堂。一般來說,只要按著詞譜填入,便不會有問題矣!』

在衛兄《滿庭芳.有感》 這闋詞中,我最喜歡最後兩句:『怎得金烏再現 百花起、並掩殘紅   爭知我 萬般況味 都入翠林中』──企盼中帶著蒼涼,與我的詞中最後兩句同一意境,故引為知音。

我在教育界多年,中文老師有衛兄的國文修為與才情者,百中無一。

在花滿樓版聚中,衛兄曾提及當年詩版的『世紀大駁詩』,現正尋找中。一經尋獲,定當貼出,以作懷念。

大路朝天,翠林片片,衛兄走好!」

 

後記

 

這幾年我在「輔導組通訊」中「校長的故事」一欄寫過些文章。這些文章通常與「輔導組通訊」的專題沒有什麼關係,也就是各寫各的。這是因為故事都是實實在在的、活生生的真人真事,很難與每期的專題配合。

這一期「輔導組通訊」的專題是關於電腦網絡的,這勾起了我很多回憶,也因衛斯理去世之故,決定寫一篇與「輔導組通訊」專題對口的文章,原來打算寫的一個故事《小褓姆》也放棄了。

這篇文章也可算是對故人的一種回憶與懷念吧。一日為師,終生為師。對知識和擁有知識的人,我是特別敬重的。

網絡世界變化很快,兩、三年便面目全非,這給人一種世事不恆常的感覺。但人生中,有些事與物,卻是歷千百年不變,亦因此是最可貴的,也是網絡世界永遠不能取代的。曾與一位老師談起一個我們都欽佩的科幻小說大師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在大師的人生觀裡,「求知」與「愛」是人類最可珍貴的東西,我們都深有同感。

網絡是一個很方便的求知的工具,我有幸在網絡世界中打開了人生另一扇門,擴闊了自己的天地,在知識世界裡找到久已遺忘的興趣,更交上了一些難忘的朋友。

我說「有幸」,因為不是人人如是。近年,在我處理的問題學生個案中,十居其九與網絡有關──他們在網絡世界中打開了一扇通往漆黑的大門,而且還一頭栽了進去。當我會見這些學生的父母時,我常問他們知不知道兒女在什麼地方出事了?我看到的,總都是茫然的表情。我常常告訴他們,你們的兒女是在你們家裡出事的,也在你們家裡學壞的,因你們家有一台連上網絡的電腦。

要脫離電腦與網絡而生活,在今天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走上歧途的學生,很多都是與電腦及網絡有關,也最難解決,因網絡的吸引力實在太大,資訊太豐富,但也可以很虛假,更是龍蛇混雜。網絡本身就像個大醬缸,稍不留神,便弄得一身腥臭。但處理得好,未嘗不可以給人生添上斑斕的色彩。

童年母校

對我來說,那是個除了電台的天空小說、「七日鮮」的港產粵語片、許冠文(不是後來拍電影的那個許冠文)的「財叔」「神筆」「神犬」漫畫、涼茶舖的「火麻仁」以外,別無娛樂的年代。

那年,跟著父母從旺角住了二十多人的四層戰前舊樓,搬到土瓜灣八層高的唐樓。一個五百呎的單位住了三戶人,共十八口,仍是那麼擁擠。

住在旺角時,我就讀的幼兒院就在家樓上,是工會開辦的,反正便宜,街坊就當是托兒所吧。幼兒院的老師是個男的(男的!),住在工會,小朋友都叫他「梁哥哥」。工會式的幼兒院當然沒甚麼設備,也沒甚麼家課,教的東西也很簡單,不外是「鉛筆1、鴨仔2、耳朵3」等東西。上課時基本上是蹦蹦跳跳,老師心血來潮的話,我們就要就拿起「鉛筆1」,寫上幾個「鴨仔2」,然後甚麼都不顧,玩樂去了。「耳朵3」嘛,早沒啦!老師說甚麼都聽不進去了,也沒有「認真」與「不認真」的概念,像活在天堂,過的是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日子。

搬到土瓜灣新家後,媽媽很快便為我找了所新的學校。學費也不便宜,記憶中好像是十多塊錢吧,可以買一百多個熱騰騰、香噴噴、上海小食店裡的豬肉包了。學校是開在隔街的地下商舖,旁邊就是「士多」。街坊拿了瓶子去「士多」打油、打酒、打醋,糖、鹽、醬、芥、茶葉、腐乳都可以散買,甚麼都不缺。我印象最深的是下樓去買「廖孖記」腐乳,一毛錢六小塊,拿白紙包好,外面再包兩張舊報紙就可以拿走。那是窮人家吃飯的必備上品。而且,對一個幾歲的小孩子來說,吃進肚子裡的記憶是最深刻與真實的。腐乳後來加價,變成一毛錢四小塊,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通脹」概念。

商舖學校有四個互通的課室,沒有窗戶,只有幾個在懶洋洋轉動的抽氣扇。這也好,同學們上課時不會分神看街景。學校開辦了從幼兒院到小學各級,會扳手指計算的話(這是我後來才學會的),都知道每個課室要同時上兩級的課。幼兒院內有一道很矮的滑梯及幾個木製的小動物、小木馬,但學校從來不讓我們去玩。高班的大哥哥大姊姊上課教些甚麼,我們都可以聽見,他們一塊兒讀書時,我們也會興之所至跟著讀上幾句,所以經常一心二用,跳級學習。高年級上珠算課時,啪噠啪噠的算盤子撞擊聲音,便成了我們幼兒班午睡的絕佳催眠曲。長大後我才知道,我還是比較幸運的,因在那個年代,還有一些設在徙置區樓頂的「天台小學」。

這商舖學校學費貴得連幼兒院學生也感到有點兒道理——學的東西忽然深了很多,不單是數目字那麼簡單,例如上課唱的歌很長:「今天是晴天,太陽高高掛起,麻雀吱吱叫,公雞喔喔喔喔啼。快些快些起床,穿好衣服洗好臉,大家吃早餐,回到幼稚園裡。」不騙你們,那時雖然住在城市,但很多人家裡真的養了雞。我家就養過,母雞也真的會每天下蛋,公雞果然是一大早就昂首伸脖子地「喔喔喔喔啼」。下課後,回家做家課要寫「爸爸」、「媽媽」、「婆婆」,很深的字,而且一寫就一百個,還要打分。最難明白的是:明明我寫的字一劃不缺,拿的總是那麼低分,該給我一百分滿分才對啊。後來發覺,只要用力一點在練習本上寫字,拿的分數會高些。之後,做家課也變成一件挺疲累的事。不信嗎,那你試試坐在小板櫈,把練習本放在前面高一點圓櫈上,用鉛筆1以每秒一劃的速度寫100個「婆」字、共1100劃試試看。

新舊幼兒院還有一個很大分別——那位戴眼鏡的女老師較梁哥哥兇得多,一些搗蛋的同學給逮著的話,她會拿手中木尺與小朋友的手掌比拼一下硬度。上課時我覺得最難的是那二十六個外星字母。老師教外星文時會從黑板上一整列的字母中,隨機抽問幾個,不會認字母的同學要罰站。我幸好能把字母編成「順口溜」,老師問到時,我便在心裡從頭唸起,到她指著那一個字母時,便大聲說出來,老師也因此誇過我幾次。我每次回答時都要抹一把汗,但坐下後,便覺得老師很笨,若她把字母單獨的寫出來問我,我便要出洋相了。多年後我當了老師,出試卷時都牢記著,前後題目不能互有提示,不然學生便覺得我笨了。

一年後,我在商舖幼兒院升上了商舖小學的一年級,開始唸點兒書,課本有整句的句子,印象深刻的一句是:「愛祖國,用國貨。」現在如果在課本上有這兩句,一定給某些自覺政治正確的立法會議員罵個狗血淋頭。長大後才知道,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香港絕大部份的人還很窮,不去國貨公司買便宜的「回力牌」白飯魚球鞋、「天壇牌」襯衣、「大地牌」布褲,如何生存?「先施」、「永安」、「大丸」等百貨公司,是聽也沒聽過的。我在整個小學時期,無論去什麼地方,穿的都是校服的白襯衣、灰布短褲及「白飯魚」球鞋。就算在冬天罡風凜冽時,上學穿的還是灰布短褲。記得隆冬的一天,我早去了上學,學校還沒開門,因穿的是短褲,又沒錢吃早餐,只好躲在學校旁的樓梯下哆嗦。

小一的算術科開始學加減數,最開心的是學「零」的加減數,什麼數加或減「零」都等於那個數,一下子算術練習都滿分了,於是每位小朋友都覺得自己特別聰明。英文科則開始了「A –Apple、B – Boy、C – Cat」的煉獄,勉強也可應付過去。(請注意:不是「A for Apple」,「for」是個很高深、抽象的字啊!)

小一學期末的一天,媽媽特別陪我回校,對我的那位女班住任說:「明年我們不來上課了。附近開了一所官立小學,小孩會轉過去唸書,學費也便宜得多,只五塊錢。」我看見了老師在眼鏡後那有點失落的眼神,然後她對著前面的空氣說:「書唸得好好的,為甚麼要走哇?新學校也不一定好的。」

兩個月後,我轉去了馬頭涌官立小學就讀。再兩年後,那所名叫「明恩小學」的商鋪學校結業了。那時,我才真正理解小一班主任那眼神與說話的含意。成年人原來也會不開心的。

初進馬頭涌官立小學,可開了眼界,原來學校是可以那麼大,有那麼多層的。我讀的是上午校,穿白襯衣和灰短褲,下午校的學生則穿白襯衣和藍短褲。「馬頭涌」開校頭半年是借了「天光道警察小學」的校舍上課的,後來才搬去九龍城福祥街,每班學生45人。

我第一天到「馬頭涌」上課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那天一早,媽媽拉著我的手進了學校,上課鐘響了以後,媽媽找到了我的2B班,然後排隊。這是我第一次排隊,以前上課是從來不需要排隊的。隊伍前面站了一對「孖女」,再前面是班住任衛碧堅先生,是個女的,穿著旗袍,頭上挽了一個雲髻。你沒有看錯,我也沒有寫錯,班住任是個女的「先生」。我們那時對所有男女老師都叫「先生」,長大後學了點中文,才知道「先生」是個非常尊敬的稱號。媽媽跑到前面與衛先生聊了幾句,回來後對我說老師「很好人」。上課後,我覺得媽媽說得不差,衛先生也成了我在小學裡最敬重的老師之一。

媽媽帶了我一段時間上課後,便讓我自己每天穿大街,過小巷,走十五分鐘的路上課去了。學校有很多新奇的規定,如上課鐘響後,所有學生要停止所有活動,原地安靜的站著,像木偶一樣,待當值老師吹響哨子,同學們才開始排隊。排隊上課室時還要與旁邊的同學手拉著手,幸好我旁邊是個男的。同學不許在校園內奔跑、踢球,但同學們還是挺頑皮的,不許踢球嘛,就踢汽水瓶蓋吧。當然,老師或風紀來了就四散奔逃,蠻刺激的。除了操場旁的兩個跳飛機遊戲外,學校禮堂內還有一張乒乓球桌,小息時很多同學排隊打球,通常採取「四分三」或「六分四」、勝留敗走的「做皇」制度。人太多時,同學會在地上打「地波」。可是我從沒在學校打過乒乓球,原因是家貧,沒錢買塊像樣的、有海綿膠皮的球拍。「紅雙喜」正貼膠皮球拍要兩塊半,「盾牌」反貼膠皮球拍要三塊,太貴了。於是只好向媽媽死磨爛賴,結果媽媽用了六毛錢買了兩塊乒乓球木拍,我也與兄弟在家裡的床板上或對著牆壁苦練球藝。十多年後我當了中學乒乓球校隊及大學乒乓球院隊隊員,都是後話了。但肯定的是,媽媽那六毛錢沒有白花。

在「馬頭涌」,要讀的科目也多了很多,有中文、英文、算術、社會、自然、健康教育、尺牘、音樂、體育、勞作,五、六年級還有女生的家政與男生的木工。小二初期,最痛苦的事肯定是學英語。從明恩小學的Apple、 Boy、 Cat,一下子變成「Billy is a boy.  He goes to school.  He goes to school everyday.」,真給嚇傻了。老爸說讀英語要拼音,例如「把」「丫」拼起來便成了「巴」。可是,老爸在「打日本仔」時成長,沒唸過幾年書,就只能舉「把丫巴」、「麻丫媽」那幾個例子。「標利」、「時孤」那麼深奧的字,可怎樣拼命也「拼」不出來。要背密碼一樣背英文生字可不容易,於是英文默書多是不及格。

有天,教英文的黃先生對我說:「溫霈國,班裡所有同學都有個英文名字,你也改一個吧,叫起來容易。」我唯唯諾諾,但心想除了「標利」外,我哪兒會甚麼英文名字。回家後問老爸,老爸就給我寫了一個英文名字,怪長的,並把它工工整整的寫在英語習作本上。回校後,我拿了習作本給黃先生看,黃先生笑了笑說:「我給你改一個名字吧。」於是就寫了Louis,教了我唸,我又唯唯諾諾一番,但以後還是用老爸給我的英文名字。這個英文名字也就一直跟了我幾十年。 

老爸在四年多前過世了。但我仍清楚記得四十多年前那個晚上,老爸如何小心翼翼、謹慎工整地在我的英語習作本寫上我的英文名字。我感謝黃先生替我改名,但我更珍惜父親給我的,這包括我的價值觀、民族感及這個很容易讀的英文名字——Wan Pui Kwok。當了校長後,我每個月還得要簽上幾百遍這個名字。有時簽名簽得累了,在朦朧中,恍惚看見名字在散發著那晚昏黃的燈光。

小二過了一個學期,家裡辛苦的儲了點錢,給我去樓下一個剛開業的補習社補習英文。補習老師是一位可愛的姊姊,就替兩三個小朋友補習。其他的小朋友沒我那麼勤力,經常不上課,於是就變成一對一的補習。那倒好,我甚麼問題都可以問,一下子甚麼拼音都明白了。我那時患了「百日咳」,上課時老對著老師姊姊咳嗽,一個月後,補習社也給我咳掉關門了。但我就如有神助,下學期英文默書基本上都是一百分,老師也誇獎過一兩次,自覺成了班裡的英文標兵。

一天早上,班主任對我們說:「學校會舉辦一個英文默書比賽,每班要選派五位同學於下一節課離開課室參加比賽。英文科黃先生挑了五人,現在宣讀名單。」我心裡有點興奮,想著可能會入選,但結果卻落空了。我有點不服氣,當選的陳大文、李小儀明明默書比我差呀,為甚麼沒我啊?比賽那節課後,我班上英文課。道過早安後,黃先生對著全班說了一句我至今難以忘懷的話:「溫霈國,很抱歉,我忘了選你去比賽,十分對不起啊。」

老師對著全班向我道歉!對我來說,這個震撼較拿著木尺打我的手心還大,但我當時不知說甚麼,只是靦腆的笑了笑,但心裡是樂開了。十多年以後,我當了老師,若犯了錯時,總記得向學生道歉,這可是從黃先生身上學的,他可真正是我的一個啟蒙老師。

以後幾年,我在學校的成績也算過得去,總能擠身於最好的一班。其實自己也不很用功,但非常喜歡看書,那是拜學校的一個閱讀學會所賜。書看得多了,在小三時已開始看報紙,除了娛樂版外(沒錢看電影,看了也是白看),甚麼都看,這也許對成績起著正面的影響,知識多了,對文字敏感了,記性也好多了。以後,老師也記得叫我去比賽,曾得過書法、默書、象棋等獎項,除了個別的科目獎外,重要的學業獎倒沒拿過。比賽的獎品都是文具,最珍貴的獎品是存放在藍色膠套中、12吋長的透明「有機玻璃」尺子。(「有機玻璃」者,「塑膠」是也。)我那時用的都是8吋長的木尺或竹尺,「有機玻璃」尺子可是舶來的貴重物品啊,所以要妥為存放,等閒不用。記得第一次用「有機玻璃」尺子與大哥「比劍」,互砍了兩下後,尺邊出現了缺口,心也痛了,從此把尺子封印在藍色膠套內,永不出鞘。小五時,也曾為學校出去參加過英詩獨誦比賽,鎩羽而還。沒辦法,因除了上課外,全沒有機會接觸英文書,更不要說「聽」與「講」。還記得在賽場聽了其他學校的學生朗誦後,我低聲問了帶隊老師一個問題:「為甚麼他們的發音與高低聲調,與我的不一樣啊?」老師只說了一句:「別理他們,我們有我們的。」長大了以後,才知道朗誦的演繹與發揮,原來是有千百個可能性的。

不覺間踏入小六,為了要應付「升中試」,學校每天都要做中、英、數的練習,星期六還要回校補課。「升中試」對我們那輩的小學生來說,是個很重要的關口,三萬多個小六學生裡,只有約三份之一被派往官立、津貼、補助中學升學,三份之一被派到私校升學,三份之一則沒有書讀,要出來做事、當學徒。故從小五下學期開始,我便開始做很多練習。那些練習書很有趣,全都是用鞋帶綁起來的活頁練習,一年過後,家裡也因而儲了很多鞋帶。父母也替我找了個補習社,一星期五天都要補習,補習做的還是鞋帶練習書。一年中不知做了多少本練習書,但習慣了也不覺怎樣辛苦,只是少了些看書遊戲的時間,但卻為以後升學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1967年5月3日我去考升中試,印象中除了一道算術題不知問甚麼外,其他題目都會回答。5月6日,新蒲崗人造塑膠花廠發生工潮,跟著演變成暴動。回校後,老跟同學們爭論政治問題,有時同學會在黑板寫上些報紙上的政治辭彙,如「白皮豬」、「大腳趾」等。(「大腳趾」是那時候港督戴麟趾的花名。我至今也不明白,是哪位笨師爺用「腳趾」的「趾」字替一個港督改名。比我的Wan Pui Kwok差多了。)小朋友不知政治敏感為何物,結果全班給老師罵了個七葷八素。6月,香港很多行業開始罷工,老爸也沒工開了,家裡面對嚴重的經濟問題,媽媽上押店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於是,我開始認真思考、看書、看報、聽廣播、討論,問了許多個「為什麼」,也從此塑造了我一生的價值觀。

兩個月後,在戒嚴與硝煙中,迎來了升中試的放榜日。媽媽陪著我回校拿成績單。一踏進校門,班主任便笑嘻嘻的跑來,手上拿著打了許多小孔的電腦卡紙給我看,恭喜我考取了非常好的成績。母親樂得眉花眼笑,我道謝了一聲,但心情是平靜的,用現在的用語描述是「平常心」。從家裡的經濟,到社會國家民族,要想的東西多著呢,反正派到想去的中學就行。一個多月後的一個早上,學校給家裡打來電話,說報紙刊登了升中試的獎學金得獎者名單,我校有兩位同學拿了獎,我是其中之一。母親把我叫醒,我聽了後笑了笑,倒頭再睡,「平常心」對待嘛,反正每年總有人拿獎,沒有甚麼稀奇的。得獎的好處是減輕了家裡的負擔——以後五年都不用交每個月四十塊錢的中學學費,但每年五塊錢的福利費還是要交的。

中一開學後,小學母校邀請我們兩位同學回校領獎。我獲贈厚厚的英文字典一本,那是我見過最厚的英文書。字典上有梁省常校長工整的的題字,我們還拿著獎品在校門的學校名牌前與校長、老師們拍了照。四十一年了,我至今還保存著字典,不過書皮都已翻得殘破。之後,這照片曾上過報紙,學校也安排過我上電視。不過,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電視上的標準對答,因家裡沒電視機,父母與我都沒看過我上電視是啥樣子。我最難忘的是上電視後,老師駕車把我們幾個同學載到尖沙咀,給了我們二十塊吃晚飯的錢。那晚,我第一次看見半島酒店在暝色中色彩閃動的噴水池,第一次自主的叫了我最喜歡的揚州炒飯,第一次與同學乘計程車回家——計程車一打錶便是一塊錢,較一毛錢的公共汽車貴得多。

小學母校給了我很多難忘的記憶與烙印,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中,給我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十二年後,當我面對人生的第一個低潮時,我曾跑回學校,靜靜的站在校門前,呆呆的看那與校長老師一同拍照的學校名牌,亦曾央求校工給我進校看看。景物依舊,人面卻已全非。在離開母校時,也曾戀戀回首,就在回眸的那一瞬間,我看到那依舊流灑在地上的樹影,忽然感到自己是十分幸運。樹木樹人,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健康成長,有什麼困難也該可以跨過。

學校窗外的陽光永遠一樣,和煦與燦爛……

跟著的日子,我都在學校裡生活工作,大半的生命也在學校的樹影與陽光中悠悠渡過。

三十多年後,我已當了校長。一天,我在學校接了一個很意外的電話——馬頭涌官立小學打來的。來電的是母校倪毓英校長,她從一位我的同級校友認識了我,學校也正在成立校董會,於是特意來電邀請我當校友校董。我想也不想便一口答應了。想不到這許多年後,還能替母校做點兒事。

再一次重回母校開校董會,入門後給嚇傻了眼——校舍已變得色彩斑斕、美侖美奐,像個小孩子的天堂,與三十多年前我離開時,可說面目全非。後來更得知母校在各方面的優異成績,多元化的活動(管樂、弦樂、管絃樂團也有幾個),老師家長對學校工作的高度投入,成了區內數一數二的名校。還有一樣,母校已經有了一首我非常喜歡、悅耳動聽、詞曲俱佳的校歌,我尤其喜歡開首那段:「和煦陽光,同沐你與我心懷……」

自己是當校長的,知道要兼顧建設、課程、學習、活動、資訊科技、學生支援等各個方面,是很不容易的。這些成就,倪毓英校長是居功至偉。倪校長辦事的魄力,溫柔得體的談吐,令人由衷佩服。而且,她就像我當年入學時的小二班主任衛先生一樣,臉上總掛著陽光般的笑容,頭上梳了一個像她工作態度一樣的、一絲不苟的雲髻。

我於是快快樂樂的當了多年的母校校董。

不久前,忽聞倪毓英校長因健康原因,提早退休,心裡有種依依之感。學校張羅著為她籌辦送別活動,出版紀念刊物。自己與倪校長同是1995年當上校長,當校長後也曾離開過一所學校,深深知道告別自己成就過的事物,是最易令人動容、難捨難離的。為此,我拾起多年不曾寫詩填詞的禿筆,成詞一闋,以作紀念。

「今天栽一棵樹苗,明天還你一根棟樑,現在撒一把種子,將來收滿山蒼翠。」在碩果累累的季節裡,倪校長退下了教育的最前線,但您所成就的,將會長記於老師、家長及學生的心中。在此,謹祝敬愛的母校校長身體健康,退休生活愉快!

附:

《江城子·母校倪毓英校長榮休》    

飛龍駿馬立黌宮,倚蒼穹,偉績豐。

毓秀英賢,杏雨沁春風。

汗澆十三桃李歲,名鵲起,賽霓虹。

親栽良木遍千峰,莽蔥蘢,接長空。

戀戀回眸,笑眼看花叢。

朗朗晚晴勤保重,驪曲奏,頌高功。

注:

  1. 《江城子》,詞牌名,七十字,雙調。
  2. 飛龍駿馬立黌宮——「黌宮」,學校。馬頭涌官立小學位於九龍城,學校以一昂首駿馬為標誌,故曰「飛龍駿馬」。
  3. 毓秀英賢——「毓」,培育。「秀」,傑出人才。「英賢」,英明賢者。全句說倪校長是位培育人才的英明賢者。「毓」「英」二字為校長之名。
  4. 杏雨沁春風——「杏壇」,孔子講學的地方,現指教學之地。「杏雨」,春雨,又可解作「杏壇之雨」。「杏雨沁春風」,借用杜甫《春夜喜雨》 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此用以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育,就像春天的雨露滋潤大地。
  5. 汗澆十三桃李歲——倪校長當了十三年的校長,辛勤扶翼後進,桃李滿門。
  6. 名鵲起,賽霓虹——學校在校長領導下,名聲大盛,如天上霓虹般斑斕。
  7. 親栽良木遍千峰——樹木樹人,教育之責也。此句喻校長親手培育良才無數。
  8. 莽蔥蘢——「莽」,一解茂盛,也可解作遼闊。「蔥蘢」,草木茂盛貌。
  9. 接長空——一望無際,遠接天邊。
  10. 戀戀回眸,笑眼看花叢——「戀戀」,顧念、依戀不捨。做教育就像播種一樣,當桃李花開遍地,滿山鬱鬱蔥蔥時,是最令人心滿意足,難以忘懷,難以離棄的。
  11. 驪曲——「驪歌」,別離之歌。因詞牌的平仄要求,改為「驪曲」。

       

    學生的故事

我曾到一所新校任教。開校時因校舍未建好,故借了別的學校來上課,只收八班中一學生。在派來的304位中一學生中,有約250位是第五組別(Band 5)的學生,較一些職業先修學校的平均收生組別還差,但這些學生卻要讀文化水平要求較高的文化中學。不要忘了,第五組別的學生的程度是低不見底的(因沒有第六、七、八組別)。怎樣低法?中一學生不會26個英文字母的大有人在,有些學生是應該去特殊學校學習的。比如說,有一個學生寫英文只會寫一些不是文字的曲線,我們找他去教育署做測試,測試結果是小學一年級水平。(因沒有幼兒園水平,不然更低。)又有一位中一學生,她的中文作文很容易改,因為她只會在作文紙上寫些沒有關係的單字,連詞語也沒有。她在測驗和考試的表現也一樣,就如漫畫裡的麥嘜一樣,只會寫「春」、「田」、「花花」。麥嘜可能比她還強,因牠會寫「花花」一詞。後來,她見橫豎都沒有分數,索性甚麼也不寫了。老師們上英文課,叫學生出黑板默寫生字,同學們會默寫in、on 等字,老師們已經拍手叫好。很難想像吧!我教的是科學,上實驗課時更不得了,同學們四處遊走,搗蛋事更多不勝數,像分發了蝸牛還沒開始做實驗,已經給同學們弄死了幾隻。還有那飛撲到學生檯前關掉煤氣的情景(旁有明火),至今想起還猶有餘悸。

那時,我曾當最差的輔導班的班主任,全班35個同學中只有7個女生,班中的行為問題多得不得了,給氣哭的女老師不只一兩位。一張一弛,用兵之道。我那時與班內同學約法N章,說明犯事的嚴重後果:不能外出用午膳,要陪我一塊吃午飯,這也是他們最怕的一招。當然吃飯時要與他們聊天,多一些了解溝通,說一點做人的道理,幫同學們做做功課。也有同學和我吃了一星期的飯後,依依不捨,問我還可否來吃飯的。雖然那是少數的同學,但已給了我一點點的滿足。在那幾年間,與全班、個別或幾個同學吃了不知多少頓午飯,80%的中午都是和同學們吃飯渡過的,與同學們吃飯聊天,成了我的其中一個自己給自己的教學任務。無以名之,算是「吃飯教學法」吧!記得有一次,教育署督學來視學,時至中午,有七、八個學生來找我吃飯,他笑著說:「老師很受歡迎啊!」我只能一笑置之,難道告訴人家我在「吃飯教學」?

下面是我曾碰到的一些例子,送給各位同學,尤其是即將離校的同學,希望各位能在其中體會到點甚麼的,便於願以足。

(1)有一位中二的同學,在校經常搗蛋,無心向學,也是那些學習意願很低的學生。因犯規,常被罰與我吃飯。他曾有與我連續吃兩個星期午飯的紀錄。吃完飯,我都會與他聊聊天,因而得知他有一些江湖朋友正在「入冊」(坐牢),他也給我看過他與「入冊」朋友的來往信件,內容有很多江湖術語,與及哪裡好「搵錢」等。不過,他對我還是尊重有加的,起碼午膳時要他做功課他會照做如儀。學校在他身上也花了很多時間與人力。中三後,他結果不願意再回校上課了。有一天,有老師跑來告訴我一段新聞,有兩個少年人入屋打劫,把一位老人家插了幾十刀,老人死去,兩人被抓,正等候審判。新聞中的其中一人,便是這位經常來陪我吃飯的學生。後來,這學生把整件事情全包攬在身,以為他年紀較小(俗稱「唔夠秤」),不會有很重的判刑。但結果是:他成了香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被判終生監禁的犯人。(在香港,只要夠十歲便要負刑事的責任。)我常想,如果他仍留在學校,還能與我吃飯,可能仍只是個學習意願很低的學生,應不會有此下場吧!最近,聽聞他已改判為30多年刑期,他刑滿出獄時,可已是個兩鬢微霜的中年漢了。

(2)有一位中一的女同學經常不回校上課,學校想約見她的家長也很困難。後來知道她的父母離異,她跟著母親居住。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母親來校時曾說:她要工作,沒有很多時間照顧女兒,女兒整天往外跑,常跟一位「叔叔」一塊睡,但也奈何她不得。學校做了很多工作,中一下學期那女同學的表現好了點。但放完暑假升上中二後,她沒再回校。學校千辛萬苦把她母親找來,她母親主動地提出與她辦退學手續。母親辦完了退學手續離開時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死女包,成日出去同男人大被同棉,蝕晒底。而家我介紹佢跟埋我大佬,咪益人。」

(3)有一位由別區派來的姓林中四學生,未來時已風聞他是黑底的。他第一天上課已與一個中二的學生發生衝突,第二天放學時「班馬」在學校門口等人。老師們在校門口把他找來,問他門口的是甚麼人,他說是爸爸。老師們不信,走去問那人,那人很囂張地說;「老豆等仔都唔得呀?」跟著拿身份證給我們看,果然是「老豆」。那天因有老師在場,倒沒甚麼發生。但過了幾天,那個中二學生臉上青一塊紅一塊的回校,但卻不肯說甚麼。後來據聞背後有兩路人馬講和了,同時亦知道林同學的父親是搞裝修的,是個名為「屯門六叔」的黑道人物。我和訓導主任曾與林同學多次交手,策略是:「多給機會,多說道理,嚴而不惡,單獨處理,留給面子。」後來發覺他也是可以講道理的,在與他的傾談中,得知他以前在小學時是全班考第一名的學生,曾有入大學的志願。但後來父母離異,他跟了父親後便變成這樣子。他說有時很後悔,很不想母親知道,但回不了頭。他對我和訓導主任還是尊重的,犯了事會對我們說:「不用說了,是我錯,你說怎罰就怎罰吧。」我們有時也會問他還有沒有進大學的想法,他說做夢時也許會想想。我們也會找他幫忙辦一些活動,他與我一樣喜歡打乒乓球,現在還記得他在老師的乒乓球賽事當球證時,圓圓臉上的可愛笑容。可惜的是,在中四結束時,他在校外犯了刑事案,從此退學,也許從此完不了他的大學美夢。過了半年,一位老師拿來一段新聞給我看:一間裝修公司的林姓男子因非法禁錮和強姦罪被判刑,該男子又名「六叔」。

(4)中四班上有兩個很要好的同學,一個胖的、一個瘦的。胖子跟上面的林同學很熟,聽說曾在校外一同犯事,學校也曾搜出過一些水喉鐵,懷疑是胖子帶回校的。瘦的那位(叫他小猴吧)本是沒有甚麼的,但跟那胖子多了,慢慢變得囂張起來。一天,我在進入課室後,見到胖子與小猴並排跪在地上,我問他們幹甚麼,他們說:「患了痣瘡,不能坐在位上。」我老叫他們也不起來,後來利用了同學的群眾壓力,才能把他們的痣瘡醫好,使他們乖乖回座位上課。我估計那是他們結拜為兄弟儀式。胖子在中四完結前因犯搶劫罪被捕,等待審判。我們約見胖子家長時,家長主動退學。小猴知道好友退學後,大受打擊,用手握拳狂打牆壁,把手打得流滿鮮血。小猴在讀完中四後,因老友不在,亦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子,故不再升讀中五,自動退學了。我找他談過,也無功而還。過了大半年的一個上午,我在校務處工作時聽到一聲很有禮貌的招呼:「阿Sir,早晨。」我抬頭一看,原來是小猴。他說回校取回一些文件。交談間,發覺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談吐得體有禮,在和煦的晨曦中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說在電影廠當臨時工,工作時吃過很多苦頭,遭過很多白眼,有機會很想再讀書。現在回校除了取些文件外,也想看看學校,看看老師,為以前的搗蛋行為說聲對不起。他走後,我想了很久,慶幸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也為學校做不到的事情而感慨。

(5)在新校曾當中一級輔導班(最差那一班)的班主任,班內所有學生都是第五組別學生中最差的。其中的男班長是個黑黑實實的大個兒,平常很少鬧笑,但臉上總掛著如陽光般可愛的笑容。要說他的學習意願很高,我想是說不上了。在年中,有一次班內要選舉甚麼的,我讓他出來主持選舉,同學們提了三個名字,他把名字寫在黑板,但卻寫錯了九個字。可他是一個十分盡責的班長。每天點名、收功課落力非常不在話下,同學們有甚麼犯錯,他總是盡力排解,課室裡經常聽到他叫同學們安靜、守秩序的聲音。有時我在班上與同學們午膳,他總愛與幾個同學來聊天。在午飯時,他常會上氣不接下氣地跑來找我,說同學在廁所打架、說同學在食肆被人欺負、說同學在臨屋區偷單車等。我每次總得跟著他在校園跑、往街上鑽。一天中午,有兩個我班同學氣急敗壞、滿臉淚痕地跑來找我,半晌說不出話來。我心知不妙,在一番安慰下,他們說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班長在路上給一輛小巴撞倒了。我聽見後,心裡一冷,向身旁的同事交代了一句,便往出事地點飛奔。可是到達現場時,只看到地上殷紅的血跡,卻見不到班長的最後一面了。下午,他的父母來取回他的遺物。班長的父母與他一樣,是對老實人。他們離開時,帶著淚花向我說:他們和兒子都沒有甚麼文化,認字不多,但兒子很喜歡學校,很感謝學校這大半年來對他的教導。我聽了,雙眼一熱,久久不能成言。次天早會,我向全校報導了這個惡耗,表揚了班長的貢獻,在默哀時,我聽到了同學們、老師們的抽泣聲。當我在班長的學生紀錄寫下「因交通意外身亡」時,心裡是百感交集。他可能是我們說的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但他在我心中卻永遠是一個盡責的好學生、稱職的好班長。如果他仍然在世的話,他該會是個勤勤懇懇的、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吧?

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像上面談到的「春田花花」多不勝數。(「春田花花」除了在女廁騎著別人打架外,也是學校的長跑健將,曾代表區內學校參加過全港比賽而得獎。)有時我會想,學校真的只是教人讀書嗎?我曾在一所收取第一、二組別學生的女校教過,令我難忘、感動的都不是名列前茅的學生。或許,真正需要老師的,不是那些學業出眾的學生吧?(請成績好的同學見諒。)

若有人問我:「對班上那些學習意願很低的學生, 你有甚麼方法去解決他們的問題?」我想我很難能給出一個完滿的答案,因每個學生背後都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故事,我自己說不上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除了一些教育名詞外,我只能說故事,說一個老師心底理的一些感受。也許,這是我覺得最好的答案吧。沒有實例、感受的答案,我覺得是欠缺了老師的血和肉。

一個有心的老師,必有他動人的故事。

 

後記:

幾年前,我在電視看到了一個訪問在囚人士的節目,其中一個約二十多歲的年青人在會考中考取了良好的成績。被訪人是背著鏡頭受訪,我感到他的聲音有點熟悉。訪問中,他表示很後悔當年犯下的罪行,更覺對不起父母家人,更感謝家人對他的不離不棄。他現在的希望是能在有生之年出獄與家人團聚。在訪問接近結束時,節目旁白說出了他在少年時犯了殺人罪,被判終身監禁,因在囚時品行良好,已獲減刑到三十多年。

從聲音、語調、所犯罪行及訪問中所用的單字名稱(阿X)來判斷,那個應是我的學生吧!他已經從少年成長為一個青年,從身影與言談中成熟的措詞,已不可能找到當年陪我吃飯的學生的影子。

可幸的是他已變成一個有為的人,學到他在學校學不到得東西!

他刑滿出獄時,應已是個兩鬢微霜的中年漢了……

 

給畢業同學們的一封信

各位畢業同學:

 一些同學已經考完公開考,一些同學正在艱苦應考中。在這裏,我先祝願你們有個美滿的成績。

在以往,畢業的同學都會給學校贈送紀念品以作留念,像教員休息室裏的迷你音響組合便是畢業同學送的。這些禮物代表了同學們的心意,學校非常感謝。

每年的畢業同學贈送紀念品時,都會詢問學校需要甚麼,老師們亦會給一些意見。今年,我有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想法,這想法曾在教師會議中討論過,得到老師們的贊同。現在在新聞組提出來,讓各位畢業同學給些意見,稍後老師們也會與籌備謝師宴的籌委相討,看可不可以實行。

在說出這個想法前,先讓我說說小故事。

幾年前,我曾在學校說過一個由作家阿城寫的故事《孩子王》:一個有關中國農村教育的唏噓感人故事。

一個城市的年青人因某些原因到農村去當老師。年輕的老師第一天上課,道過早安後,叫同學們拿出課本上課,可是同學們沒有反應。老師很奇怪,於是再叫了一遍,可同學們還是沒反應。老師火了,正要罵人時,一位同學站起來怯怯的說:「老師,我們沒課本。」老師那時才發覺,他手上的書,是課室裏唯一的課本。同學們上課時,要把課本一字一句的抄回去。有一位同學,每天要從遙遠的小村莊走十多里路上課,很辛苦。一天,他發覺老師有一本很有趣的書,書上有很多文字,還有解釋這些文字的文字。他問老師那是甚麼書,老師回答說:「那叫字典。」那同學跟著問老師:「老師可不可以讓我不回家,讓我不用每天來回走二十多里路,省些時間,我想盡快把字典抄回去。」

當年,我說到這裏便沒說下去了。我說這個故事的片段,是希望同學們認識到你們是生活在幸福中。但當初我看這故事,到後來看由這故事拍成的同名電影時,心裏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沈重和哀傷的感覺。也許因為我是做教育工作的吧。

去年暑假,我參加了一個往四川的參觀團,去看一看歷史、教育與風光。這次四川之行,除了巴山雨冷、九寨海藍令人難以忘懷外,還有一件小事常縈繞我心。

我去旅行很少買紀念品,我的紀念與回憶都在照片裏。在旅程的途中,旅遊車在一個山邊停下小休。車上各人都下車逛逛,想買點甚麼的。我只是提著相機下車,看可以拍點甚麼。車旁有些小販,賣些農村做的小手藝,其中有牛角、牛骨做的東西。小販們圍著團友們推銷,團友們都在興過采烈的講價。我在百無聊賴中,看見路旁有個可愛的小女孩,靜靜的站在一旁,瞪著大大的眼睛看著我們,看起來很想對我們說些甚麼的,但又不敢說。她的胸前掛著一個小盒子,裏面放著一些簡單粗糙的牛骨、牛角製品。她幽幽的、企盼的眼神,與小販團友們講價的聲浪,形成一個很大的對比。

我於是走了過去,想與她聊幾句。

 

「這盒子裏的東西賣嗎?」我問。

「賣。」她露了一個淺淺的笑容,眼神閃過一點希望。可我身上沒帶錢。

「你在讀書嗎?」

「對,在讀書。」

「甚麼年級了?」

「升小學五年級。」

「為甚麼出來賣東西呢?」

「家裏沒錢。」

「家在哪兒了?」

  她說了一個我不知道的地方。

 「學校離家遠嗎?」

 「遠。」

 「有多遠?」

 「每天要走十多里路。」這答案立時令我想起了《孩子王》的故事。

 「那你怎樣上學?」

 「要住在學校。」

 「想家嗎?」

 「想。」

 「暑假還住在學校嗎?」

 「回家了。」

 「你這些賣多少錢?」我指著一些簡單的牛骨耳挖問。

 「一塊五吧。」

 「牛角呢?」

 「五塊吧。」

 「那是誰做的呢?」

 「家裏的阿姨。」

 「賣不完怎樣了?」

「可能沒得上學了‧‧‧」小女孩眼睛紅了一下。

「你喜歡上學?」

「喜歡。」

這時有兩個團友走過來。

「這個多少錢?」一個團友指著耳挖問。 

「一塊五。」

「你怎麼那麼貴,我與那邊的人講了價,現在賣一塊二。」

「那也可以。」

我聽見後,瞪了那團友一眼。這時導遊走過來,說要開車了。我趕忙跑上車,找了些錢,在車快開時,在車門前把小女孩叫了過來。

「最貴的是甚麼?」

「牛角。」

「給我一個吧。」

「謝謝叔叔。」她露出了淺淺的、可愛的、燦爛的笑容。

 車開了。她向我揮了揮手,我也向她揮了揮手,朝她遠去的身影喊了兩次:「回去記得好好讀書啊!」

 車開後,旁邊的團友找我聊天,我面向窗外,有一搭、沒一搭的應著,頭也不敢回過來,因眼裏閃著淚花。也許自己幹的是教育工作,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總有點不能自己,尤其當小說中的人物活生生的出現在你眼前。中國很大。落後的農村也很多,不能上學的窮孩子有多少呢?

去年,一些同學曾到廣東清遠的農村扶貧,去過的同學感受很大,我也看過同學們寫的感受文章,很動人。同學們回來後也為那裏的貧困學生籌了一些款項,讓他們能繼續上課,我在這個新聞組也曾貼過來自學生們的感謝信。我收到這些信時,心裏有種喜悅的感覺,為甲寅同學們的付出而高興,也以你們為榮。

一些去年參與清遠扶貧團的同學,今年要畢業了。你們有沒有想過可以繼續為失學的小朋友做點甚麼呢?兩個多月前,我與港大的國事學會有過接觸,知道他們有一個教育小組,每年都到中國的農村去做一些教育的工作,有時也會找中學生幫忙。我與我校的國事學會幹事談起此事,他們都很雀躍,希望能參與其中。

這些人與事,都在我腦中徘徊不去。當老師來找我談你們贈送紀念品的事宜時,我忽發奇想,是不是可以把送給學校的禮物,化成幫助國內貧窮農村裏小朋友的上學的資源呢?可是,那會不會違反了你們原先的心意:在學校留下個紀念?

經過了思量後,有了個較成熟的方案,既可達到你們送學校紀念品的心意,又可幫助有需要的上學的小孩子,現提議如下:

(1)把你們準備買紀念品的款項,以我校畢業生的助養人名義,捐贈給一些慈善團體,去助養中國農村的小朋友,使他們可以上學。這些團體有「宣明會」、「樂施會」等。現在你們的款項可以助養兩位小朋友一年的生活費,還有餘錢在過年過節時給他們送些小禮物。助養人的聯絡地址為我們學校。

(2)根據我的經驗,受助養的小孩子會把照片及簡單的情況寄給助養人,助養人也可與小孩子通訊。學校會把這些資料放在學校的網頁,網頁上會把小孩子的全名隱去,只登簡稱,如翠蘭、阿強等。有興趣與小孩子通訊的同學可找學校。

(3)我希望助養小孩子的做法能流傳下去,每屆畢業生都可按他們的意願助養一些小孩(當然也可以按他們的意願不助養)。學校會在網頁表列出受助的小孩子簡稱、所在省份及助養的畢業生年份,當然也可以加上一些連結介紹孩子的情況或來往的書信。我也打算在網頁上設一個中國分省地圖,在每個受助養小孩的省份標上小樹苗,小樹苗下面註上助養畢業生的年份。當你們離校十年、二十年後再造訪學校網頁時,仍可找到你們當年撒出的種子,栽過的小樹苗,也可看到歷屆畢業生撒出的種子在中國甚麼地方發芽、生根、長葉、開花、結果。

我很希望這計劃能成功,因你們送給學校的是一份較物質禮物豐厚得多的禮物。這份禮物是對我們的下一代的一份關懷、一個行動,也是我們當老師最想看到的。教育畢竟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你們送給母校的將是一份可貴精神禮物,也是送給自己、送給母校的一個不會磨滅的記憶。學校以有這樣的畢業生為榮。

你們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屆畢業生,由你們點起這個火種,把關懷與愛心變成學校的精神,以後薪火相傳,是最適合不過了。

希望你們能對此計劃提出看法。贊成還是不贊成?有甚麼可以改善的地方?給它起個甚麼名字?可以把它交給舊生會嗎?‧‧‧

今天栽一棵樹苗,明天還你一根棟樑,現在撒一把種子,將來收滿山蒼翠。我望學校如是,也望我們的國家如是。

啊!忘了告訴你們一個消息:因學校改善工程而搬了家到後花園的鳳凰木種不活,今年你們畢業時,少了鳳凰木的火紅來送行,是一個遺憾。但最近我們在後花園重新栽種了一棵手臂粗的鳳凰木樹苗、幾年後該有紅艷艷的花朵來給我們的畢業生送行了。到我退休時,新的鳳凰木該會像上一棵一樣,有環抱那麼粗了吧?還有,在籃球場旁因颱風吹毀而鋸了的大樹,樹椿在上星期萌出了第二棵幼芽了,第一棵幼芽也長了一些大大的新葉,回校時來看看啊。

順祝各位畢業同學前程萬里!

 

校長###

 

一節數學課

在一節中一的數學課上,我發現坐在後排的小儀在一本彩色小冊子上寫東西。我停下來沒再講書,看看她有什麼反應。

我靜了半分鐘,小儀還在努力書寫。很明顯,她寫的不是數學課的筆記。

「小儀,你在寫什麼呀?」我忍不住開腔。

「沒寫什麼。」小儀看了我一眼,把小冊子合上說。

「我看見你在小冊子上寫東西啊。」

「我沒寫。」小儀急忙把小冊子收進抽屜。

「那是數學科的筆記嗎?」我對學生瞪著眼睛說瞎話的行為通常都不會那麼容易放過。

「我什麼也沒寫過。」小儀看起來有點慌張,極力否認。

「我剛看見你把一本彩色的小冊子收到抽屜裡。」

「我沒寫什麼,那本小冊子是空的。」小儀提高了聲調。

「那你可以讓我看看嗎?」我也不罷休。心裡想,我停了半分鐘課,那麼多同學看著我也看著她,一句「沒寫什麼」就蒙混過關,那以後同學們就會學這個榜樣。我現在更不可以打馬虎眼。

「真的沒寫。」她的嗓門越來越大。

「若沒寫什麼,讓我看看更不成問題了。」

「不可以!」嗓門更大了。

「為什麼不可以?」

「那是我的私隱。」

「你不是說那小冊子是空的嗎?」

「若你夠膽看我的私隱,我去教育署告你!」小儀的聲音響徹課室,公開向我挑戰。

經驗告訴我,小儀已開始失控。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對自己提了三條必須注意的戒條:

戒條一:「在課室裡,永遠不要和學生鬥嘴。」無論對錯,學生也有他們在公眾前的「面子」。當眾對罵,學生就算知道自己理虧,也會堅持己見到底,結果是大家都下不了台

戒條二:「別把自己與學生等量齊觀。」面對學生的公開挑戰,老師更要壓下自己的情緒與「尊嚴」。若辦不到,自己與學生何異?更說不上要學生冷靜、尊重自己了。

戒條三:「在上課時,不要用太多時間處理個別學生的問題。」花一兩分鐘處理個別學生已是我的極限,因還有一大班學生等著上課。我經常告訴自己,別撿了芝蔴,丟了西瓜。

於是,我只好使用一招常用的招式:「移離課室,萬事大吉。」

「放學後你來找我談談吧。」我說。

「無論怎樣,我都不會給你看小冊子。你一定要看的話,我會去教育署投訴你。」小儀寸步不讓,氣氛有點兒僵。

「那這樣吧,」我笑著說:「你放學來見我,我把分區教育署的電話給你,教你怎樣投訴吧。」

同學們都笑了,小儀紅著臉一言不發。我再開始講課,數學課也在平靜中渡過。

午膳時,我找了小儀的班主任說了剛才的事,委託他先跟小儀說幾句,說明我找她不是想懲罰她,只是想聊聊而已。班主任希望能說服她向我道歉。我說:「不要勉強。」

放學後小儀來找我。

「為什麼要找你來,不在課室處理你的事情呀?」我問。

小儀一言不發。望了望我。

「原因之一是不希望影響教學,但最重要的是對你的尊重,對大家的尊重,讓大家都有個下台階啊。呵呵,原來老師都要下台階。」

小儀一言不發。笑了一笑。

「其實,有沒有寫什麼,大家都心裡有數,是嗎?」

小儀一言不發。低著頭。

「不過,現在對我來說,有沒有寫、寫些什麼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怎樣想,能總結些什麼。」

小儀一言不發。咬了咬嘴唇。

如是者,與小儀「談」了半個小時。其實,只是我「談」,小儀一直一言不發,低著頭。

「還要不要教育署的電話呀?」我問了最後的一個問題。

「不要了。」她開口說了第一句話,笑了笑。

「我要說的都說了,若你沒有什麼要說的話,那你可以離開了。」我也笑了笑說。

「溫Sir,我知道以後該怎樣做了。」離開前,小儀說了第二句話。

小儀一直都沒有對我道歉。但還需要嗎?

以後,小儀上我的課都很專心,有問題會主動來找我。家長日時,碰上小儀和她的媽媽,我當媽媽面前誇了她幾句,說她上課留心,讀書用功。她一閃躲在媽媽後面,跟著對我笑了笑。

三年後,小儀升上中四理科班,由我教他們班的化學科。小儀成績不算突出,但仍很努力上我的課,家課整齊認真不在話下。

小儀中四完結時,我因工作的變化要離開學校。我在班上告訴了同學們我即將離校的消息。

下課後,小儀走來找我,問我可不可以遲一年才離開,讓我教完他們中五的化學課程。我回答說真的不可以,心裡充滿歉意。小儀臨離開時對我說了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謝謝溫Sir多年的教導,中四的理科雖然讀得很辛苦,但我卻很喜歡化學科。」

望著小儀離去的身影,我心中的歉意越來越重。三年前數學課的回憶又翻上心頭。那天,若我動了氣,對小儀在課堂中的挑戰嚴詞斥責,那今天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跟著的九月,我到另一所學校履新,小儀也升上中五。我偶爾回到舊校看看,小儀看見我回校,總是繞著我問長問短。

再一年後的八月,中學會考放榜後,我收到了小儀寄來學校的一封信。信中寫了這樣的一段話:

「溫Sir,會考放榜了,我考得不大好,但我已盡了力,幸好各科都及格。考得最好的仍是你教的化學科,那是我唯一拿取良好成績(C Grade)的一科。」我看著信,眼睛不覺間紅了。

回眸間,那一節的數學課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小儀拿取的C Grade,仍然是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比任何優異級別更讓我感動的成績。

 

後記一

曾與一些老師談起小儀這個故事,有老師提出應否立即處罰課堂上犯規的學生這個問題。

從我當老師到做校長,我都認為應該尊重老師自己的專業判斷。事情的具體過程、事情的嚴重性、學生的品格、對整體同學的影響、學生事後對事件的反省等,都會對應否即時或事後處罰起著不同的影響。

在法律上也一樣,不同人犯同一罪行,法官的量刑也會不同,如犯法者的背境、犯案的手法、對罪行的反省、認罪與否、犯法者的品格、犯法者曾對社會作出的貢獻、罪行對社會的影響、犯法者的心理或精神狀態、犯法者的年紀、親友的求情信等,都會對量刑起著影響。警司警戒、社會服務令、緩刑、坐牢等,都是不同的懲罰形式。

所以,我們不應當簡單的一刀切,說應否即時將違規學生處罰,更不應當說處罰或不處罰學生的老師就是好老師。記缺點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更不可以說記缺點是不好的。只有訓導沒有輔導,或只有輔導沒有訓導,都不是好事。嚴與寬,只是相對而言,更是一個銅板的兩面,缺一不可。

一張一弛,用兵之道,教育亦然。

只要是一個有心的老師,肯跟進學生問題的老師,就是一個好老師。

 

後記二

以上是在一所「新校」開辦第一年發生的故事。

「新校」開校時,借了另外一所中學最頂兩層十個課室及天台為校舍,收了八班中一學生,校長在一個儲物室內辦公,14位老師與兩位書記共用一個課室為辦公室,餘下的一個課室為音樂室,天台用來集隊及上體育課。我任教綜合科學、數學與普通話,並為輔導班的班主任。那時,成績較差的輔導班是1A班與1B班,故事中小儀讀的1E班是全級成績最好的一班。在學校二十周年晚宴中,與老師們談起小儀,得知她已大學畢業。屈指一算,該三十多歲了,不知已否有了自己的家庭?

彈指間,七千多個日子在線線晨光與斜陽中飄過。紅紅的青春,青青的歲月,都是令人艷羨的。汗水、淚痕、歡笑、煩惱、知識、友誼、感情、夢想……都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編織了幾許動人的故事。離開「新校」後,我也輾轉換了三所學校,翻開了人生中一頁頁不同的色彩。「新校」是我教育事業的轉捩點,也肯定是千百學子的人生轉捩點,改變了許許多多人的命運。

歲月如流,歲月如梭,歲月如歌。

歲月悠悠,生命悠悠,黌宮悠悠。

且舉觴晉爵,為學校祝壽!

 

井崗情

最近收到兩封由舊校轉來的信,都是江西井崗山地區學生寫來的,一封是小孩子感謝學校對他在學習經費上的幫助,另一封信是小孩子談及他如何尋求理想。

這兩封信勾起我很多回憶。

我在中學讀書時,學校的中國歷史課程只教授到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1911年以後的歷史都靠自己在坊間找書來看,那時坊間的中國近代史書籍不多,但較課本有更多姿采,令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國共兩黨的恩恩怨怨,也能略有所知。在自修歷史中,看見了「井崗山」的名字,那是中國共產黨稱為「革命搖籃」的地方。

從中一第一次在書本裡讀到了井崗山,到兩次踏足湘灨交界的羅霄山脈,登上雲遮霧障的井崗山,前後相距三十多年。

兩次到井崗山都是與老師帶著學生去的,第一次是五年前的廬山及井崗山歷史文化考察團,第二次是兩年前為井崗山地區一所小學所進行的助學服務。

第一次的考察團帶的都是中三學生,其中小忠最令我難忘。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外表,長長的頭髮,拖地的超闊腳喇叭褲子,還加上遲到,給我的印象不大好。其二是他是全團唯一的男孩子,所以要與我同房。我悄悄的問帶隊的吳老師有關小忠的情況,吳老師說他算是個邊緣的學生,學習和家庭都有些問題,只有一個經常在國內、對他不聞不問的父親,希望這次考察能對他的視野及成長有所幫助。

在以後幾天行程中,早上是參觀學習,晚上是總結,回房後同學們還要寫筆記和感受,但同學們都很投入。因為是歷史文化考察,晚上總結時,往往談到很多中國近代史問題,這也是我與老師們開壇說故事的時間,興之所至還會唸上一些與歷史有關的詩詞,甚或唱上幾句歷史歌曲。還記得在我唱「國民革命軍北伐歌」時,同學們都笑彎了腰,因為曲調與香港幼兒院內唱的「打開蚊帳」相同。

總結後回到房間,小忠會繼續問我很多歷史問題,也許對著校長不知該說甚麼吧。我於是每晚都在房間內繼續我的中國近代史演義。一天,我們到一所中學參觀,學校給我們送上國內的中國歷史課本,小忠在晚上拿了課本來看,和我談了很多在香港歷史課內沒提及的內容。那幾天與小忠聊得很晚,都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進入夢鄉。在回港前,小忠居然把那本中國歷史課本看完了。

那次的考察團很成功,同學們離去時都依依不捨,有些還哭鼻子。翌年,團員們升上中四,大都修讀中國歷史。小忠成績仍不大好,但有一科在班中取得第一名,那就是中國歷史科。中四時他還約了井崗山團團員小卓、小雅、小雯來問中國近代歷史的問題,其中一些課題更是沒甚麼學生會去了解的。還記得他問了甚麼是「九評」,我把六十年代初中國與蘇聯缺裂的歷史背境說了一遍,「九評」便是中蘇缺裂時,中國發表批評蘇聯的九篇評論員文章。隨後還附加了毛澤東在那個背境下寫的一首詩《七律.冬雲》和一闋詞《滿江紅》。

因為小忠的成績不大好,吳老師特別為他作了補課,還安排了小卓、小雅、小雯等做他的功課輔導員。升上中五,小忠開始頻密缺課,老師找了他談了幾次,他都迴避問題,校規對他已起不了作用,令老師很擔憂。聽老師說他的家庭問題開始惡化,父親連生活費也不想支付了。老師想起那次考察團後,他與我還談得來,想請我幫忙。我於是約小忠,跟他談到了他面對的家庭、學業等問題,當然還有談及廬山及井崗山的晚上夜話,並在物資缺乏的井崗山上抄過的歌詞:「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金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暖暖和和入夢鄉。」最後,他答應了我在會考前都不會缺課。

那次談話後,小忠實踐了他對我的諾言,沒再缺過一天課。

曾與吳老師談起小忠,吳老師說他自小沒有母親,父親不和他一同居住,差不多當他不存在。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機會與成年人挑燈夜話。所以,那次井崗山之旅,他把我當成半個父親了。我聽後有點感慨唏噓。確是,從他對我的承諾到實踐,他是做到了一個好學生或是半個好兒子該做的事。學生對師長的信任,往往建基在日常的關懷交往與廣泛的知識交流上,而不是空泛的說幾句如何做個好學生便可達到。小忠一直和我談的都是歷史,要不是我在小時看過一些歷史書,不知結果又會如何?

中五會考後,小忠的成績不太理想,只能到另一所他不大喜歡的學校升讀中六。而當年井崗山團的團員,很多都成了學校裡的學生領袖。小雅還當了領袖生長,曾因領袖生領導工作上的困難產生困惑,萌生退意。我知道後,找她詳談了一次,她後來完滿地完成任期。

中六時小忠曾回過學校探望老師,說起對母校學習日子的懷念,跟著便與同學們失去了聯繫。

執筆時,第一次井崗山團的團員們大都已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了。小雯以全校最優異的高考成績進入了法律系,小雅中六後離港留學,小卓進入了她夢寐以求的藝術系,現在還欠我一本M. C. Escher 的平面設計畫冊未還。在他們中七的謝師宴上,他們都異口同聲說中三的井崗山之旅,是他們在校七年中最難忘的事情。

第二次井崗山服務團的一些同學現在也已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其中組長小韻曾當選最傑出學生,組長小偉曾獲聯合國的服務獎項。小韻與另外的一位組長小賢成為學校高考成績最優異的學生,分別修讀工商管理及法律。小韻曾對我說,在井崗山為貧困小學服務的經驗,改變了她的人生觀,而且,當組長的訓練,更提升了她對問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在高考中很有幫助。

小雯、小韻與小賢都是以文科生成為學校成績最優異的學生,這是很稀有的。不用說,她們在高考中取得「優」等成績的科目中,都包括了中國歷史。

小忠呢?托人多番打聽,據說有同學在街上碰過他,好像已在城市大學唸書。

小忠在大學讀甚麼系?還喜歡中國歷史嗎?畢業後想做什麼工作?希望有一天我能知道答案。在此,遙寄我的一個衷心祝願:希望他能學有所成,為他所熱愛的、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作出貢獻;更希望他能有個美滿的家庭,做一個為兒女所敬愛的好爸爸。

井岡山柏樹

 

豪仔與祥仔

豪仔出生時曾給家人帶來一陣歡樂,但愉快的時光並不長久。因醫院的一些疏忽,豪仔出生時難產,一度缺氧。

出生後,家人發覺豪仔手腳不時會痙攣(抽筋),而且口內上顎有一度裂縫。醫生說難產缺氧可能影響到他的大腦,也可能是引起手腳痙攣的原因,而裂顎則可以在年紀稍大時做手術修補。

因父母要上班,在平常的日子裡,豪仔由祖父母帶養。豪仔除了吃奶較慢外,還要定時服食壓制痙攣的藥物、做物理治療等,生活過得不容易。一年多後,醫生替豪仔做了修補裂顎的手術,手術很成功,對進食很有幫助。可是,豪仔的痙攣卻沒有好轉,連坐起來的能力也沒有。父母及祖父母四處替他找醫生,做物理治療,為他訂製特別的椅子,盼望他有一天能端坐起來。

豪仔,我哥哥的兒子,我的的侄兒,家裡四兄妹中的第一個孩子。

我看著母親和哥哥為侄兒操勞,心裡也挺不好受,除了一些安慰的說話外,能幫忙的並不太多。

在豪仔一歲多時,我看到香港電台電視部的一個節目預告,介紹一個患了「玻璃骨症」的青年的成長心路歷程。我打算把這個節目錄下來,希望豪仔長大後,能夠播放給他看,以作精神上的鼓勵,也盡了我這個叔叔的一點棉力。

節目播映那晚,我一早坐在電視機前,準備錄映。節目名《天生你才》。那晚,我第一次看見節目中的一個主角──祥仔。

劇中的主人翁祥仔患了「玻璃骨」症,頭腦發育完好,但身體的大小跟嬰兒一樣,手腳只有一呎多長,上廁所也有困難,少許的碰撞也可令他骨折,經常需入院治理。他已經二十多歲了,卻仍然要坐嬰兒車。祥仔雖然身體有缺憾,但他仍然樂觀積極,努力生活。他希望能自力更生,讓母親推著他去努力找工作。他雖然憂慮母親死後自己將無人照顧,但仍然勇敢的面對人生,在困苦的環境下心存盼望,甚至鼓勵他人。

祥仔跟母親、哥哥和嫂嫂住在一起。劇中一幕說到嫂嫂誕下兒子,祥仔努力地爬上嬰兒床邊,唱出了他對侄兒的祝福:

「搖籃正輕輕在搖盪,寶寶你可知道實在幸運,皆因今天的你是個初生﹒﹒﹒祝你好運,祝你好運﹒﹒﹒」

我看著看著,有點不能自已。劇內劇外的叔叔和侄兒角色對調了,但都有著同一個心願:希望侄兒能健康快活地成長。

可是,父母切切的期望,伴隨著無聲的歲月,一點一滴地慢慢消失流逝。豪仔不但沒坐過起來,而且連一個單字也從沒說過。

豪仔進出了醫院很多次,後來就只好寄養在醫院裡,靠插胃喉維持生命。父母和祖父母卻不離不棄,經常探望,換衣服、翻身、抹臉、抹身、抹牙等,看著他在床上慢慢地長大成人。

我錄下的《天生你才》,也一直沒有重播過,慢慢地在抽屜內塵封了。

我也輾轉的轉換了兩所中學,也慢慢地從老師變成了副校長,從副校長變成了校長。

有一年,學期快將完結,我正啄磨著在散學禮致詞時該說些甚麼。那年的中三是最後一年實行不平行班制度,亦即是最後一年有約三份之一的中三學生不能在原校升讀中四。不能升讀原校的學生都可以在別的學校繼續學業,但他們通常都很不開心,甚或有自暴自棄。我於是打算對這最後一屆不平行班學生說些勉勵的話。在準備講詞時,無意中翻出了《天生你才》的錄映帶。心中許多思緒一下子湧上心頭。

啊,那是多久以前的錄映了?

於是,在散學禮上,我說了以下的一段話:「不能在原校升讀中四的同學們,我希望你們不要自怨自艾,能夠在別的學校完成中學階段,也是一種福氣。我有一個和你們同齡的侄兒,如果他幸運的話,今天也應該在某所中學參加他的中三散學禮,聽著某位校長講話。無論他在甚麼學校繼續學業,我這個當叔叔的也會很高興。可是,他沒有你們的福氣﹒﹒﹒」跟著,我靜靜的告訴了同學們豪仔與祥仔的故事。我致詞完畢離開時,禮堂內鴉雀無聲。

翌年,與老師們商量學校週會的內容,一位老師說他可以聯絡祥仔到校演講,我一口答應,學校亦跟著作了安排。週會那天,我在學校門口迎來了祥仔。他仍然像十多年前一樣,坐在特製的手推車內,由義工推進禮堂。祥仔已差不多四十歲,也不再是祥「仔」了。祥仔的母親雖已過世,但他依舊樂觀積極,四出演講,鼓舞他人。他給同學們談了他的半生,如何從消極到樂觀,如何為蒼涼的生命尋找斑斕的色彩。同學們反應很好,提問很多。我在致謝詞時,答應了同學們找機會播放《天生你才》的錄映。

在那年的散學禮,我在十多年來第一次在其他人面前重播了由單慧珠編導、由王均祥主演、曾奪得國際電影電視節銀獎的《天生你才》。

兩年後,我被調職到另一所學校出任校長。在年初,知道其中一班同學相處間出了問題,一位做過手術的同學被其他同學嘲笑排斥,那同學也變得自暴自棄,彼此惡言相向。我於是到班上做了一些排解工作(被排斥的同學不在場),也播放了《天生你才》部份片段。那位被排斥的同學後來也借了錄映帶看,也相安無事了一段日子。

從侄兒出生到到現在,我共在五所學校工作過,期間接見過數以百計的家長及學生,當中也有很多唏噓的故事。怠惰的、暴力的、賭錢的、吃丸仔的、黑社會的、離家出走的、打家劫舍的,甚麼樣的父母與學生都碰過,也經常有父母對我說放棄兒女。除了感慨外,這些故事都令我思考起生命的意義,教育的意義。有時在不經意間,便想起祥仔爬在嬰兒床邊唱的那首搖籃曲。那些說放棄的父母們、兒女們,可曾記得生命開始時,曾經有過那樣熱切的期望﹒﹒﹒

祥仔找到他生命的意義,那豪仔呢?我不知道。但我肯定,那個從沒跟我說過一句話的侄兒,也曾在我的教育工作裡,起過那麼的一點點間接作用,甚或鼓舞過那麼的一些人。他如果好運的話,今年應該進大學了。豪仔和祥仔,兩個很無助的生命,與及兩個生命的父母、祖父母,都曾讓生命綻放過一絲絲的光芒。

「祝你好運,祝你好運﹒﹒﹒」歲月如流,生命如歌,但願我的學生們及父母們好運,並永不輕言放棄。

 

我的侄兒於2006年4月在屯門醫院逝世,終年19歲。謹以此文紀念。

 

永不放棄的王均祥(祥仔)

 

獅子山下《天生你才》上集、下集(198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FBrftkPP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f0kBC4GG-o

 

花王歐

花王歐是個中等身材的中年漢,臉孔寬而略方,鬢髮微霜,說話時帶點令人不大察覺的口吃,給人一個老實巴腳的感覺。他性格耿直,工作勤懇,在學校花園常看見他在花叢樹影中晃動的大草帽。拜這頂大草帽所賜,花王歐的皮膚只是略帶微黑。

十多年前的一個早晨,我初遇花王歐。在初秋早晨的煦煦陽光下,他正在學校大門前的鳳凰木下刷刷地掃落葉。這株鳳凰木有兩抱粗,高約三十呎,樹身挺拔,樹頂枝葉橫伸,也有二、三十呎之遙。在每年學校舉行畢業禮時,鳳凰木紅豔豔的花朵就會滿枝怒放。這株鳳凰木、由攀爬植物紐結而成的羅馬式拱門和停車場邊種在大陶缸內一整列高矮有序的柏樹,形成別有特色的校園三景。校園內還有巴蕉、荔枝、玫瑰、桄榔等幾十種植物,亦因而引來不少山雀、蝴蝶、螳螂、草蜢。緋紅翠綠、柔荑嫩枝、春花秋實、枯榮更替,靠的都是花王歐的汗水與心血。

我有空時會到花園裏轉轉,跟著花王歐問這問那,聽他詳細的講解。可惜我對植物的名字和特性記不牢,對我這愚鈍學生問了又問的問題,他總會吃吃地笑,跟著再講解一遍。遇上節日或慶典,他會主動提出更新盆栽花草,以作裝飾點綴。有老師看見花王歐不厭其煩地回答我的問題,便笑說我跟他投緣,因前任的「好好先生」校長,也曾跟他有過語言上的不快。我也笑著說:「學生笨不要緊,只要是好學生,總會惹人喜歡的。呵呵,扮好學生我還是有一手的。」亦因如此,有次在有意無意間向他提起前任校長,他吃吃地笑道:「呵呵,我認字不多,但校長欣賞我的園藝知識,所以請了我。」言談間充滿自豪感。

一天,花王歐來找我,說想在花圃用植物砌三個英文字母,代表學校名字的縮寫。

「你建議種什麼植物啊?」我問。他回答了一些我全不懂的名字。

「哪個好看啊?」我又問。他又回答了一個我不懂的名字。

「如何好看?」我又再問。

「呵呵,這植物是很幼小的嫩草,四季長綠,顏色翠嫩,不過很難種,幸好那裏陽光充足,不然要種大葉的植物。」他吃吃地笑著回答。

「那就種這個吧。」笨學生就是有笨學生的福氣,不用思索就可以做決定。

過了幾天,三個工整嫩綠的英文大字出現在花圃上。

「真的很漂亮。」我說。很難想像一個不大識字的人能砌出這樣好看的英文字。

「呵呵,艱難還在後面,要經常施肥,除雜草和修前。不然不好看,也可能種不活。」

「呵呵,那要靠你囉。」我學著他吃吃笑道。

自此以後,三個字母的嫩草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在花圃曬著太陽,成了學校的第四景。

一個下午,我剛在校外開完會,就接到副校長的信息,我回了電話。

「花王歐犯事了,很嚴重。」副校長焦急的說,跟著報告了事情的經過。我呆了幾秒,腦海中很難將笑呵呵的花王歐與此事聯繫上來。

「有誰知道?」

「兩位老師及兩位副校長。」

「花王歐怎麼說?」

「他認了,並道了歉。」(花王歐依然是老實巴腳的。)

「通知所有人保密,等我回來處理。」

回到學校,會見了副校長及有關老師後,我把花王歐叫進校長室。他低著頭,承認了所犯的事,並不斷道歉。

「很抱歉,因事件嚴重,我一定要向校董會、教育科及人事部報告。」我說。

「那會有甚麼後果?」

「我看會召開紀律聆訊會議,會議會作出處分的決定,最嚴重的處分是解僱。」

花王歐兩眼直瞪瞪的望著我。

「若受到解僱,公積金僱主那部份的供款及利息會被扣起,你只能取回你自己那部分的供款及利息。那不是一個小數目。」我作了一些說明。

「那怎辦?可以有其他解決的方法嗎?」一絲憂慮閃過了花王歐的眼睛。

「我會替你求情。我想到的一個方法是你主動提出辭職,即時生效,那樣可避免召開紀律聆訊會議,但要看上面接不接受。而且,立即辭職也有問題,因你沒有足夠的辭職通知時間,將要賠償一個月的代通知金,但這樣可以保住僱主那部份的公積金供款。」

「那拜託校長你幫忙求情了。」花王歐輕輕的說。

「如果事情發展到接受你辭職的話,我會再寫信,希望能夠連那一個月的代通知金的賠償也可免去。這是我能幫到最大的忙了。」

「謝謝校長幫忙。」花王歐不斷重複著說。

跟著,我寫了一個很長的報告和求情信,信內詳細列出了花王歐對學校的貢獻。事情亦如我所料,教育科及人事部很快做了決定,接受了花王歐的辭職及免交代通知金。我通知了花王歐,他在離開校長室時,向我連連致謝,並多次向我鞠躬。那天,也是花王歐在校最後的工作天。他一反早上掃落葉的習慣,離開前把花園及鳳凰木下打掃的格外乾淨。那刷刷的掃地聲和沙沙的落葉聲,叫人感到有份蒼涼的感覺。離開學校前,他把我叫了出花園,在那三個新綠的字母前,把花園的事交代了一遍,然後再向我多次道謝。我送他離開時,他回望了大門前的鳳凰木兩眼,在幽幽的斜陽下,踏著蹣跚的碎步,離開了校園。

那是我最後一次看著他提著大草帽的背影。

花王歐的突然離去,引起校園內很多的傳言,有說他中了六合彩,有說他犯了事,也有同事向我求證,我除了閉嘴外,沒有甚麼可做。

一個多月後,花王歐的太太打電話找學校書記,問他花王歐辭職的原因,她也說到因為辭職這事,家裡弄得很不安寧,經濟上也有很大壓力。書記問我怎樣回覆。我說:「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學校不能回答她的問題。」其實,就算沒有這條例,我也不會回答,確實於心不忍。

跟著僱用的花王,在工作態度、技能和知識方面,都與花王歐差得很遠。花園內的植物拱門慢慢地變成一堵不規則的牆,大陶缸內的柏樹也因種得不好而須移植在花圃,鳳凰木因學校改善工程進行也須移種後花園,但因新花王的疏於照顧而種不活。我只能在枯死的鳳凰木位置上重種一株鳳凰木樹苗,心中盼望在我退休前能再一次看到火紅的花朵替畢業生送行。

往後,在書記口中得知花王歐的生活過得很潦倒勞碌。因年紀不小,找不到長工,只能找些零活過日子,家庭生活也過得很不愉快,壓力很大。

一年多後的一個下午,書記跑進校長室靜靜的告訴我,花王歐可能因長期勞碌,突然中風,入院後不治逝世。我聽了後,一種很強烈的傷逝感襲上心頭,在校長室內呆呆的坐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因新請花王不濟,學校將花園工作外判給一園林公司打理。花園四景中,亦只留下了那三個嫩綠的英文字母。在多次花園工程中,字母給破壞了一遍又一遍,也重修了一遍又一遍。一次,因受工程中的化學物污染,字母枯了一大片,小草很可能救不活,負責的老師及園林公司曾建議換種一些較易種植的植物,我堅拒不換,要求盡力搶救。我心裏有個想法:曾為學校作出過貢獻的人,希望都能為他們留下些印記,更希望離開學校的人,都能帶著美好的回憶上路。

幾個月後,可喜地又在斜陽中重見那欣欣的嫩綠。

兩年前,得知要調離學校。在最後上班的一天,我在花園內佇立良久。在油油的鵝黃嫩綠中,在婷婷的鳳凰木下,仿佛還迴盪著花王歐那吃吃的笑聲,但兩位曾幫忙我處理花王歐事件的副校長,均已先後離開學校。

那天黃昏,我踩著遍地的沙沙落葉,被著鳳凰木樹蔭下的點點斜陽,踏出了學校的大門。

 

後記

最近回舊校一行,特意在花園繞了幾圈。鳳凰木開始成蔭,但有點歪斜,花圃中的英文字母也由綠草變成了矮灌木,心裡有點說不出的悵然。忽然,想起在舊校推行「薪火相傳計劃」時我曾說過的一句話:「今天栽一棵樹苗,明天還你一根棟樑,現在撒一把種子,將來收滿山蒼翠。」這計劃亦已在現任學校開枝散葉,成為了「燃點希望助養計劃」。樹木樹人,飲水思源,要感謝的,就是這些曾為校園澆過汗水的撒種栽花人。

也許,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但曾為學校盡過力的、有所貢獻的人,我想我們都會永遠記在心中。

 

阿文

我剛當校長的第一天,在學校門口初遇阿文和他的媽媽。他們熱情地拉著我與前校長拍照,並說會給我們送上照片。那年阿文剛完成中三,暑假後升上中四,選修文科。

阿文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文靜及內向,不太喜歡與人交談。開學後,在學生領袖交職典禮中,我知道阿文當了領袖生。與訓導主任談起阿文,訓導主任說希望給阿文一個鍛鍊的機會,故找他當領袖生。有時候在路上碰到他與媽媽,媽媽會熱情地與我聊天,阿文則靜靜的站在旁邊聆聽。

阿文當領袖生表現不怎麼樣,性格還是較被動。在學校的早會或全校的集會中,我有時會說及一些國家社會的時事話題。當碰上阿文,他卻會主動的跟我談起這些話題。

阿文升上中五後的一天,輔導老師來找我,說阿文家裡出了些事。家人對他讀書似乎不大支持,有時發覺他的情緒很低落,上課時沒精打采,他亦曾因與家人有衝突而導致身體受傷。我因與他的媽媽間中會聊上兩句,所以自告奮勇的提出約他的媽媽談談。

與他媽媽會談時,知道阿文的爸爸對他選修文科很不贊成。他爸爸覺得男生應該讀理科,很看不起修文科的男孩子。亦因此,經常對阿文責難,見到他拿文科的書來看就罵,故阿文只能在深夜讀書。媽媽起初也與爸爸的看法相同,但經我從學生的興趣、出路、尊重等方面作出解釋後,她開始改變看法,並說會回去跟爸爸談談,但不肯定能否改變爸爸的看法。

過了一段日子,我收到阿文媽媽的電話。她說要對我說聲感謝,因阿文與他爸爸的關係開始好轉,但原因卻是我意料之外。

阿文有一天與爸爸談起一些國家時事的話題,其中一些見解令爸爸刮目相看,開始覺得兒子像個男子漢!爸爸以後與阿文的交談也多了,也對他讀文科的事沒那麼反感。事後,媽媽問起阿文為甚麼會喜歡談國家社會的時事,阿文回答說是從早會或禮堂聚會中聽校長說的,阿文喜歡讀歷史,覺得時事與歷史息息相關,因此引起了他看報、了解國家社會大事的興趣。

無心插柳,驀然回首,忽然發覺綠樹成蔭。

其後,學校為宣明會辦了一個在校過夜的飢饉籌款活動,宣明會的一位編輯來訪,並說想蒐集一些學生的故事,出版一個小冊子。我談到了阿文,編輯提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那麼,校長又為甚麼喜歡談國家社會大事?」

我靜默了一會,把三十多年前的記憶喚回。

「那是受我爸爸影響。」我說。「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我正在唸小學。爸爸本著一份樸素的民族感情,加入罷工的行列,家中因而三餐不繼,看著媽媽拿東西到當鋪典當。那時心裡很難過,在心裡問了很多個『為甚麼』?但亦因此開始關心國家時事。現在回過頭來看,1967年的暴動固然不對,但卻從爸爸那裡承傳了一份樸素的民族感情,也正是現在我在學校辦一些了解、服務、助養中國小孩子活動的原因與動力。」

兩個爸爸,兩個兒子,兩個故事,一個原因。

編輯在她的書中,寫下了這個小小的故事,人類的價值與文化,就在默默中承傳下去。

阿文畢業後與我仍有聯絡,他已經大學畢業,唸的是他喜歡的歷史。他剛修完碩士課程,知道我轉了校,託人找了我的電話,說有空來探我。

我從來沒有看過阿文在我到校第一天跟我拍的照片,因他不小心遺失了。我的父親也在今年四月逝世,遺憾的是,我從來沒跟他說過這個小故事。

人生有很多遺憾,但一些美好的東西,總會一代一代的承傳下去,這也就是教育可貴之處。

 

吳副局長

2010年12月,與十八所中學七十多位師生一道,我第三次踏足廣西融水縣,看望那久別多年的三所學校,還有那位令人佩服尊敬的吳學寧副局長。

在2004年的聖誕假期,我與兩所中學的老師及學生組長們,為了準備在翌年復活節的服務計劃,先到融水縣作事前考察。在香港大學國事學會校友會的一位女性朋友帶領下,我們在大清早的凜冽晨風中走下融水縣的火車站站台。在站台的遠處,站著一位樸實與笑容可掬的女仕,那位「國事」朋友飛奔上前,與她互相擁抱,像一對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那位接我們車的便是吳學寧副局長。

在以後的幾天,吳副局長親自駕車,領著我們幾位老師與學生四處去找服務與交流的學校。去過的地方,除了她管轄的被列為貧窮縣的融水縣外,還有旁邊的融安縣,有時到晚上十點多,我們才回旅店休息。

吳副局長也與我們到過貧困的苗族民居家訪,家訪的對象是國事學會幫忙助學的家庭。家訪的經歷很難忘,我們踏著顛危危的木板進入簡陋的民房,雖然在大白天,進屋後依然覺得漆黑不見五指,眼睛要過一會兒才能適應。民房內連床也沒有,可真是家徒四壁。

最後,我們決定了去融水縣白雲鄉白雲口小學、融水縣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校)、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的女子班及一所中學做服務交流。

白雲口小學是一所農村小學,初小的校舍建在山上,從山下走上去要一個多小時。初小的校舍只有幾面破落的泥牆與殘舊的桌椅,連照明也沒有。校舍的門口有一塊小小的黃泥平地,是學生們僅有的活動空間吧。高小的校舍建在山下,是一幢三層的建築物,較初小好一些。學生因離家較遠,要住在學校,自己帶大米交學校煮食。老師住在一破舊的茅房,把較好的房子讓了給學生。學生平常吃的是沒菜的白飯,較窮的孩子還經常欠學校的米糧。老師告訴我們,因近年普及九年免費教育已經落實到農村,有些學生一年不用繳交那幾十塊的雜費,所以可以上學了。我們學生身邊帶的零食,其價錢已足夠讓那裡的學生上一年的課。吳副局長給我們介紹了白雲口小學的狀況,也給我們說起如何奔走為學校籌款。高小校舍原來沒個像樣的廁所,她一次帶一個星加坡的華僑來訪,成功的為學校興建了現在的廁所。

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校)是民辦的,靠籌款維持。聾啞學生有些是棄兒,有些家在很遠,基本上沒有父母照顧,平常只能在學校生活,不能外出。我們離開時,學生們送到門口,也自然止步。吳副局長對很多學生的情況都瞭如指掌,給我們說了很多令人心酸的學生身世,有些學生更是她引薦或找回來的。吳副局長亦為學校四處奔走籌款,學校也因此能艱苦的挺下去。學校的老師們說,不知道再過一、兩年,還能否有經費辦下去,有時發薪也是一個問題。一位老師給我們派了一紙計劃書,說希望能籌點錢,為學生辦個民族舞蹈組,讓他們能有點文娛生活,以對他們不能離校外出作點補償吧。

吳副局長有一次下鄉到小數民族地方工作視察,因暴雨河流發大水被困途中。在等待水退時,她與同僚們談起少數民族孩子的學習狀況。因經濟環境很差,很多孩子沒能讀上書,少數民族的女孩子上學更加困難,農村的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很普遍。言談間,他們忽發奇想,提出不如去辦少數民族的女子學習班,讓女孩子能讀上書。回來後,吳副局長四出籌款,免學費與免宿費的女子班也就辦起來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從來沒有辦過女子學校,故這可能是1949年後國內的首批女子班吧。我們初訪女子班時,接待我們的老師與學生都很熱情,問了我們很多問題,代表全體女子班同學發言的初中二年級學生很有領袖的丰采,我們的高年級學生也自愧不如。現在,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女子班收的都是朝氣蓬勃的尖子學生,大度得體,令我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在發言時,在黑板上題了一首詩送給女子班的同學們,祝她們生活學習愉快:

《一字詩》

一泓秋水映梨渦 一萼丹紅傲絲蘿

一盞清香一聲笑 一串琮琤一闋歌

吳副局長建議女子班的同學們給我們表演個節目,作為答謝,大家討論了一會,最後依吳局長建議,全班唱了歌曲《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wNyUN22rXo

我來自偶然 像一顆塵土 有誰看出我的脆弱

我來自何方 我情歸何處 誰在下一刻呼喚我

天地雖寬 這條路卻難走 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

我還有多少愛 我還有多少淚 要蒼天知道 我不認輸

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 伴我一生 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 感謝命運 花開花落 我一樣會珍惜

歌曲詞曲皆美,由清脆無暇的女聲唱出,響遏行雲橫碧落,格外動人。我聽著聽著,差點忍不住掉淚。對啊,你們應該感謝,但不是對我們,而是對站在你們面前,長久為貧困學生奔走勞碌的吳副局長啊!

那次探路回來後,我們邀請了香港大學國事學會校友會一起計劃服務交流。去過探路的組長與各組組員分組訂定了服務計劃,如籌辦圖書館、購置學校設備(如圖書、桌椅、電視、體育用品、影碟機及教育光碟等)、帶領小朋友學習遊戲、計劃如何與學生們交流等。我們還為同學們介紹了中國與廣西的地理、經濟與教育現狀,並指導同學們如何計劃服務等。我想同學們其中一項最難忘的事,應是他們的服務計劃初稿,給批評得體無完膚,要一改再改,有個別同學甚至當場下淚。

2005年的復活節,一行三十多人依計劃到融水縣服務,吳副局長也親自隨行接待。在過程中,我聽到同學們開懷的笑聲,看到同學們感動的淚水,離開探訪的學校時依依相擁,淚流滿臉。同學們增加了對國家的關懷。在開闊眼界之餘,還有一樣東西在同學們的心靈中冒出,那樣東西叫「成長」。

翌年我們兩所學校也再一次踏足融水縣,吳副局長又一次為我們安排引領。可惜那次我因有公事不能隨行。但在前後收過吳副局長多次傳來的電郵與短信,對我們的籌款與服務多次致謝。其中一條短信是給我印象很深。短信內容簡單,是國內一首歌曲的名字:「好人一生平安。」

多年後,我又帶著十八所中學的學生,再一次踏足融水縣,再一次為女子班的孩子們題上那首《一字詩》。白雲口小學的高小校舍已有了些改善,可惜因天雨路滑,不能到山頂看初小的校舍變得怎樣了。特殊教育學校已經接受國家資助,老師也多了,我們也看到當年希望籌辦的民族舞蹈組的表演,他們還隨著音樂,給我們表演了手語的《感恩的心》。少數民族女子班的女孩子們一樣開朗可愛,也再給我們唱了《感恩的心》,也用手語給我們表演了一回,看來她們也有跟吳副局長到過特教學校吧。香港的同學們離開時,也一樣的依依不捨,擁抱流淚。 

在旅途前的預備,到旅途中的分享,到旅途後的總結,我感受到同學們的成長,也感受到我們國家的成長。還有,更不能忘的,是我們那位可敬的吳副局長,在她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曾為多少貧困的學生付出過關懷、力氣與歲月,感動了我們的老師與同學,更感動了我。我也體會到,為甚麼五年前那位「國事」朋友下了火車後,一見到吳副局長時,便飛奔上前與她互相擁抱。在路上,吳副局長告訴我她已退休了,最近信了佛,改為吃素。這次聽到我們這批多年前交的朋友再來融水縣,她於是再一次擔負起聯絡與接待的工作。

我們也許就是吳副局長接待的最後一批訪客。回來後,得知我們的服務活動,成了當地的一條新聞,這也是吳副局長的引薦吧。

在此,為融水縣的同學與老師們送上我們的祝福,更為吳學寧副局長送上我們的祝福,祝吳副局長身體健康,退休生活愉快!

生命中人來人往 - 給學生的片言隻語

生命中人來人往。有些人會成為你的知己或摯愛,有些人只是偶然的過客。有些人會帶來春露夏雨,有些人會留下秋葉冬寒。這些所有的臉孔,與所有歡樂與哀傷,混雜融鑄成一樣名叫「人生」的東西。對世上每一個個體來說,「人生」的況味,都是獨特而無可取代的。我珍惜記憶中的所有滋味,因為我知道光明與陰影共存。當一絲絲甜意從苦澀的漩渦冒出時,有一樣名叫「成長」的東西正在降臨。因此,餘下的問題只有一個:怎樣走過生命中灰暗濛濛的下坡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處裡方法,對我來說,時間和工作是最好的藥石,與朋友分享和寫作寄意也可能幫得上忙。

當砂漏中的砂子輕輕流走,創傷的記憶漸漸淡去,生命將會以另一種姿采舒張展現。當你在修遠的生命長路中稍息,請找個機會回眸看看。你可能會發現砂漏中的砂子神奇地化成點點金黃,滿滿地在那迷人生命之路上閃出燦燦光芒。因此,還何需擔憂?請拔營起寨,重新上路。肯定的是,明天將會是新的一天。
 

People Come and Go - a few words to my student

People come and go. Some become your dear friends or beloved ones. Some are just passers-by. Some bring you spring dew and summer breezes. Some leave autumn leaves and winter chills. All these faces, together with all ups and downs, mix and merge together to form one thing called 'life', which is unique in its tastes for each individual on earth. I treasure all these tastes in my memories because I know when there is light, there is shadow. When the tint of sweetness emerges from the swirl of bitterness, there comes one thing called 'growth'. So, the only question left is: How to pass the gloomy days when life is on the down sid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coping means. To me, work and time are magnificent medicines. Sharing with friends and writing something may also help. 

When sand in the hourglass swiftly drips away and the wounded memories fade, life will unroll in a different face. When you have a rest somewhere in the long journey of life and have a chance to glimpse back, you may perhaps find the sand of the hourglass has, by some magical means, turned into golden yellow, sparkled and paved all over your enchanted way. So, why worry? Stand up and move on. Surely,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百年圓夢

2008年3月14日,中國西藏拉薩發生騷亂。從電視或網上所見,由中國官方、香港記者或外國遊客所拍攝的錄象中,都可看到暴徒燒殺搶掠,連學校也被縱火,因而引致平民受傷死亡。中國政府在短時間內以最低武力把動亂平息,並指責騷亂是一些藏獨份子發動。可是,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印度等一些電子及文字傳媒,利用虛假的圖片、錄象(如將尼泊爾軍警指為中國武警,救傷車指為警車、受訪市民的發言被錯誤地翻譯成對政府的指控等),插贓嫁禍,說中國粗暴鎮壓「和平」示威,一些藏獨網站甚至說中國政府開槍鎮壓,有四十多人被槍殺,並指責中國政府對藏族實行文化滅絕政策。這些謊言後來都被海內外的華人、尤其是留學生一一戮破,所有指責全屬子虛烏有。

騷亂發生後幾天,我與老師帶了學生往江西考察交流。在集合的火車站上,有學生問我對拉撒騷亂的看法,中國政府是否對少數民族進行壓迫。我對中國近代史還算是熟悉的,於是與學生談了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如生育、教育、語言、信仰、飲食、官員的少數民族成分),對民族文化的支持發揚等,而且比較了美國白人對印第安土著的迫害(註一),對有色人種的種族隔離政策(美國直至1964年通過Civil Right Act及1965年通過了Voting Right Act,有色人種才有正常的公民權及選舉權)等,還特別說了西藏的歷史和殘酷的農奴制度。在整個行程,與老師學生們說了很多中國歷史,解答了學生許多問題。尤其難忘的是最後一晚,在回程的火車上,在漆黑的粵北山嶺間,與七、八位同學促膝共論國事至晚上三時半。

3月29日,奧運聖火在希臘雅典古奧林匹克遺址點燃,當場已受到一些支持藏獨者衝擊。當聖火在歐洲一些國家傳遞時,受到一些支持藏獨人士粗暴干擾,連傷殘運動員火炬手也不放過。部份西方傳媒的偏見、作假及語言暴力,令海內外的華人很氣憤。正如一位同學傳來近3800字的電郵裡寫道:「關於奧運的報導:4月7日當天,路透社發表50幅新聞圖片,其中,表現“藏獨”分子各種反對中國、詆毀北京奧運的圖片就佔37幅,而對支持中國、支持北京的熱情觀眾的新聞圖片卻沒有一張。圖片數目這麼不平衡,,叫客觀嗎?傳媒到頭來只變成了政客的棋子。」反西方傳媒污蔑、杯葛外國貨、訴諸法律行動、支持奧運的示威在中國及世界各地爆發。

但更令人感慨與遺憾的是,香港的一些傳媒、意見領袖,不特對西方部份傳媒的弄虛作假不加揭露,還說了許多不負責任的冷言冷語。其中更有說中國人現在的空前團結,民族情緒的過分高漲,有可能發展成為法西斯主義!

什麼?法西斯主義?說這話的人讀過歷史嗎?他對得起歷史嗎?

歷史?是啊,是歷史!我們談北京奧運,不能不談歷史。要瞭解為甚麼我們渴望辦好奧運,更不能不談歷史。

那麼,就讓我們一同回眸,翻開一頁頁象徵人類美善文明的奧運歷史,也從沈沈的記憶深處,喚回一絲絲中華民族逝去的光陰,看看這兩行歷史軌跡,在過去的一百多年如何延伸,如何從分離到交匯──其間的榮與辱、興與廢、笑與淚、喜與悲,都曾一一烙在我的心上。

◇ ◆ ◇ ◆ ◇ ◆ ◇ ◆ ◇ ◆ ◇ ◆ ◇ ◆ ◇ ◆ ◇

1896年4月6日,代表人類文明、團結、友誼、和平與進步的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行,參賽國家13個,共311名運動員角逐9項賽事的獎牌。是年5月,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中俄密約》,從此,中國東北三省逐漸變為沙俄的勢力範圍。10月17日,上海一份由英國人辦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登載了一篇英國人寫的文章,此文章中的一句,按照梁啟超的翻譯是:「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於法國巴黎舉行,參賽國家22個,運動員1330人,首次有女子運動員參賽,打破了古代奧運會不許女子參賽的禁令。是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聯軍侵華,7月天津失守,8月北京淪陷,慈禧太后及光緒皇帝倉惶辭廟,從北京西直門逃往西安。八國聯軍的燒殺搶掠,圓明園的大火、大批文物金銀的損失、《辛丑合約》的談判,使中華民族又面臨歷史的大災劫。諷刺的是,八國聯軍中,除了日、意之外,其餘六國都參加了標誌友誼與和平的本屆奧運會。

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於美國聖路易士舉行,參賽國家12個,運動員625人。是年2月,日本偷襲旅順,日俄戰爭爆發,中國東北雖成為戰場,清朝外務部卻宣佈中國嚴守局外中立。4月,英軍侵入西藏的江孜。8月,英軍進入拉薩,十三世達賴喇嘛逃往蒙古,清廷奪達賴喇嘛名號,命班禪攝藏事。9月,英強迫西藏三大寺院主持簽署《拉薩條約》,清政府不承認。10月,英軍退出西藏。11月,十三世達賴喇嘛復位。此次英軍入侵西藏,是為以後一個世紀外國干預西藏事務的前奏。

1908年,第四屆奧運會於英國的倫敦舉行。是年11月,光緒皇帝病及慈禧太后病逝,12月2日宣統皇帝溥儀即位。4月18日,天津的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主辦的刊物《天津青年》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提出了三個有關奧運問題:

1. 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

2. 中國人何時才能在奧運會上奪得金牌?

3. 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

1912年,第五屆奧運會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場內試驗性地安裝了電動計時器和終點攝影設備,時間精確到十分之一秒。是年,中華民國成立,1月孫中山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8月,國民黨成立。

1916年,原定於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六屆奧運會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取消。是年1月,袁世凱稱帝。6月,袁世凱病逝,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戰時代。

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於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是屆開始使用國際奧委會五環旗、會徽,並以法、英、德文爲國際奧委會法定語言。爲了悼念一戰中陣亡的協約國將士,運動場上燃起了象徵勝利和光明的奧林匹克火焰,火種不是來自奧林匹亞,也沒有進行火炬傳遞。是年,中國仍處軍閥混戰的情況,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11月,陳獨秀主持起草《中囯共產黨宣言》,為翌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奠下基礎。

1924年,第八屆奧運會於法國巴黎舉行,參賽國家大增至44個,運動員共3092人。本屆奧運會首次引入了「更快、更高、更強」(Citius, Altius, Fortius)的奧林匹克格言,並在閉幕式上首次進行了升旗儀式,會場上同時升起了國際奧委會、本屆奧運會主辦國和下屆奧運會主辦國的國旗。此屆奧運會有三位中國選手參與網球表演比賽,但在預賽時全被淘汰。儘管他們並非由國家派出的代表,而是在澳大利亞參加「戴維斯杯網球賽」後自行去參賽的,但這卻是中國人首次出現在奧運會的賽場上。是年1月,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提出「聯俄,容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國共兩黨展開第一次合作。5月,廣州黃埔軍校成立,國民黨蔣介石任校長,共產黨周恩來任政治主任,國民政府為北伐統一中國作出了準備。

1928年,第九屆奧運會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中國派了一位官員宋如海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中國代表團在會上表演了少林功夫。

這是中國首次正式派人參與奧運會,中國歷史軌跡第一次與奧運歷史軌跡相交,但這次相交並沒有擦出耀眼的光芒。

回國後,宋如海把自己的觀感寫成《「我能比呀」世界運動會叢錄》,成爲我國第一本關於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文獻。宋如海在書中說道:「『我能比呀』雖為譯音,亦含有重大意義。蓋所以示吾人均能參與此項之比賽。但凡各事皆需要決心,毅勇,便能與人競爭。」在奧運會上,宋如海感受到了世界體育運動的日新月異,深感到中國參與的必要。讓宋如海感到驚訝的是,中國的近鄰日本竟然排名第十七位,得分11分。最令宋如海感到尷尬的是,在日本選手打破世界紀錄後,只要宋如海與羅忠詒出席各種會議與宴會,外國人見了都祝賀「他們國家」的選手打破世界紀錄並奪得冠軍,原來,外國人把宋如海當成日本人了。是年,國民政府北伐完成,但因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於北伐期間進行清黨,逮捕及處決了接近九成的共產黨人。共產黨武裝起義反抗後,於江西井崗山建立起農村革命根據地。國共兩黨處於武裝敵對的狀態。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於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第一次派出劉長春出席奧運會。這第一次中國運動員參予奧運的過程可說幾經波折: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中國東北,1932年成立偽滿州國。日本人想以偽滿州國名義參加奧運會。因劉長春是東北大學學生,日本人要他以偽滿州國運動員身份參加奧運,劉長春誓不答應,被日本人軟禁。劉長春後來與一位來訪同學調換衣服,才能出逃。可是,國民政府正忙於圍剿在江西的共產黨,不願負責參加奧運的行政事務與經費。幸得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幫忙,張學良少帥資助,劉長春才能擺脫了日本人的追捕,於上海隻身悄悄出發。劉長春是當時全國短跑紀錄的保持者,但第一次出現在國際體壇上,得到的卻不是榮譽,而是令人痛苦的譏諷。國難當頭,日本的侵略和蹂躪使他無法保証正常的訓練,加上沒有錢買機票,沒有隨行人員照顧,在太平洋上飄泊了25天,在比賽的前一天才趕到賽地。疲憊不堪的劉長春在報名參加的100米、200和400米3個短跑項目中,前兩項均以小組第4名落選,400米比賽也因體力不支而棄權。當時美國的一家報紙評論說:「隨著中國運動員的失敗,整個中國都失敗了。」

但劉長春在艱苦與困頓中,用難以想像的獨行者力量,回答了1908年在《天津青年》提出的第一道問題。

是年1月,日本攻佔錦州,中國東北三省完全淪陷。日軍跟著登陸青島,進攻上海,「一二八」抗戰爆發。2月,偽滿州國成立。

        

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奧運會恢復古奧運會舊制,運動會期間,從開幕日期至閉幕式止,在主體育場館燃燒奧林匹克聖火,並規定火種必須來自奧林匹亞,採取火炬接力方式從奧林匹亞傳到主辦國。此屆中國派出了140餘人參與近三十項賽事。在所有的參賽項目中,除撐杆跳高選手進入複賽外,其他人都在初賽中即遭淘汰,最終全軍覆沒。中國代表團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報刊上發表了一幅外國漫畫諷刺中國人:在奧運五環旗下,一群頭蓄長辮、長袍馬褂、形容枯瘦的中國人,用擔架扛著一個大鴨蛋,題為「東亞病夫」。從此,「東亞病夫」就成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蔑稱。是年10月,中共為逃避國民黨清剿而歷時兩年的長征結束,立足於陝西。12月12日「西安事變」,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將軍和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將軍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國共兩黨談判後,國共進入第二次合作,以蔣介石為領袖,共同抗日。

1940年及1944年的第十二屆在東京及第十三屆在倫敦的奧運會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中國於1937年至1945年進行了艱苦的八年抗日戰爭。

1948年,第十四屆奧運會在英國倫敦舉行。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12年後舉行的首屆運動會,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新起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少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它們雖來不及派訓練有素的選手參賽,但紛紛應邀參加了這次盛會。本屆參賽國家和地區達59個,是一個創新的紀錄。此屆,中國派出了33名男運動員參加比賽,未能取得名次。是年,中國正處於國共內戰期。9月,遼瀋戰役開始。11月,淮海戰役開始。12月,平津戰役開始。中共獲得大勝,為一年後取得政權打下基礎。

1952年,第十五屆奧運會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應邀參賽的有69個國家和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香港亦首次參加了賽事。在本屆奧運會之前,新的中國奧委會未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承認。由於已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芬蘭政府及其他友好國家的努力,新中國在本屆奧運會開幕前的國際奧會第48屆年會上終於取得了參加本屆奧運會的資格。新中國代表團一行40人趕到赫爾辛基時,大會已進行了10天,故只趕上男子游泳的一項比賽和最後的閉幕儀式。是年,中國正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進行韓戰,戰爭陷於膠著狀態。

1956年,第十六屆奧運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因台灣的奧委會會籍問題,中國退出是次奧運會。台灣派出21名男運動員,並沒獲得獎項。是年4月,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舉行成立大會。十四世達賴喇嘛致開幕詞。陳毅副總理宣讀國務院命令,並代表國務院把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印鑒授予達賴喇嘛。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主任由達賴喇嘛擔任,班禪擔任第一副主任。

1960年第十七屆奧運會在義大利羅馬舉行。中國因台灣會籍問題,在此屆開始終止參與奧運會。

此屆,在美國受訓、有「亞洲鐵人」之稱的台灣運動員楊傳廣在十項全能比賽獲得亞軍,為中國人拿下奧運的第一面獎牌。

是年,中國正處於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失敗、蘇聯撤走專家及大面積自然災害困擾的三年經濟困難期,全國陷入飢荒。

1964年,第十八屆奧運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日本是第一個舉辦奧運的亞洲國家,亦藉著此次奧運,擺脫侵略者與戰敗者的陰影,重新站立在世界舞臺上。日本貨品擺脫了六十年代初的低下品牌貨式,日本經濟亦因而迅速騰飛,兩年間便超過英、法、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東京奧運會後,這種現象被概括為「東京奧林匹克景氣」。此屆,奧運火炬首次在香港傳遞,體育記者伍晃榮被派到東京作現場直播。剛於一年前打破十項全能世界紀錄的楊傳廣,被譽為有機會為中華民族拿下第一面奧運金牌的運動員。那年我在讀小學,到現在還記得守在收音機前,聽楊傳廣對十項全能獎牌作最後的衝擊──若在撐桿跳4公尺80的高度給攔下來,獎牌便無望了。但收音機傳來一次、兩次、三次失敗的消息,中國人的獎牌希望落空,楊傳廣最後只獲得第五名。我心裡有種失落的感覺,因為我曾聽過小學老師說過:中國人曾被人叫做「亞洲病夫」。是年,中國正處於經濟恢復期,與蘇聯全面缺裂。6月,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中國成功試爆原子彈。

1968年,第十九屆奧運會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舉行,奧運會第一次進行了性別和興奮劑檢查。台灣派出了43名運動員參賽。在美國受訓、有「飛躍羚羊」之稱的女子運動員紀政,在女子八十公尺跨欄以10.4秒的成績摘下銅牌,為中國及亞洲女子選手第一次在奧運田徑場上贏得獎牌。

是年,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國家主席劉少奇被開除出黨,客死他鄉,全國處於一片混亂,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各個領域均受到嚴重破壞。

  

1972年,第二十屆奧運會在德國慕尼克舉行。恐怖組職「黑色九月」劫持以色列運動員,西德警方發起突襲,恐怖份子及以色列運動員全部身亡,「反恐」自此以後成為奧運會一個重點課題。此屆,台灣派出63名運動員參賽,沒有獲獎。是年1月,中國第一枚實用氫彈試驗成功。2月,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自韓戰以來凍結了二十多年的中美關係開始正常化,中國在國際舞臺向西方邁出了第一步。9月,中日建交,兩國結束了幾十年的不正常關係。中國開始派學生往西方國家留學。

1976年,第二十一屆奧運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有92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是年1月8日,中國總理周恩來逝世。4月5日,發生反抗四人幫的「四五天安門事件」,後引致攻擊鄧小平的「批鄧」運動,鄧小平被撤消黨內外一切職務。7月6日,人大委員長、紅軍之父朱德逝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二十四多萬人死亡,十六多萬人受傷。 9月9日,中共主席毛澤東逝世。10月6日,「四人幫」被捕,這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1976年可說是「中國年」,是中國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文革」結束為以後改革開放打下基礎。

1980年,第二十二屆奧運會在蘇聯莫斯科舉行。因蘇聯於1979年末入侵阿富汗,違反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和平原則,有許多國家對此次奧運進行抵制,參賽的國家及地區僅80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奧委會的合法席位本來已在國際奧委會1979年10月的名古屋會議上得以恢復,從本屆奧運會開始,中國運動員就可以正式參加奧運會了。正式而完整地參加奧運會是中國運動員自1952年後多年的夙願,但為了維護奧林匹克精神和中國的國家利益,他們也服從了中國奧委會於1980年4月24日發佈的公告,放棄參加莫斯科奧運會。是年8月,中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在中國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省廈門設置經濟特區,落實了1978年12月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這標誌著中國從此走上開放經濟、富國強民之路。

1984年,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蘇聯及東歐國家因上屆莫斯科奧運受到杯葛,故以安全理由抵制此屆奧運。闊別奧運32年的中國大陸運動員,重新踏足於競技場上,台灣海峽兩岸的運動員,亦第一次共同在奧運場上競技。32年前大概沒有人想到,這支當年遲到的隊伍日後會成爲奧運舞臺上的勁旅。7月29日,中國射擊選手許海峰在男子自選手槍項目,以566環的成績奪得了的男子氣手槍冠軍,為中國奪得首面奧運金牌。

中國以一個發展中國家初升的力量、中華民族以剛從二十年的混亂與苦難中回復的堅毅,回答了1908年提出的第二道問題。許海峰與劉長春恰巧都是在洛杉磯參加奧運會,都是先後在洛杉磯回答了《天津青年》在1908年提出的頭兩道奧運問題,但這段遙遙的中華民族的金牌路卻走了超過半個世紀。

是年1月,鄧小平南巡,再一次肯定深圳等經濟特區的發展成就。7月,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國朝私有產業及資本主義經濟邁出了肯定的步伐。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遊行,北京大學生第一次亮出「小平您好」的條幅。

 1988年,第二十四屆奧運會在韓國漢城舉行。韓國是第二個舉辦奧運的亞洲國家。當時的韓國,經濟已然起飛,邁入亞洲四小龍之列,但在政治上文化上尚缺相應的地位。此屆奧運會有160個國家和地區的9421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這兩個數字都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奧運會。它為韓國提高自己在國際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文化與新聞的開放交流又為韓國在世界上樹立了新的形象。漢城奧運會的輝煌成功,其象徵意義在於用體育和文化的手段為韓國的政治轉型和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對韓國民主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漢城奧運會成為韓國現代歷史上的轉捩點。是年3月,中國決定將140個市、縣(包括杭州、南京、瀋陽3個省會)劃入沿海開放區,並修憲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中國在經濟上全面走向開放。

1992年,第二十五屆奧運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1996年,第二十六屆奧運會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2000年,第二十七屆奧運會在澳洲悉尼舉行。中國在這三屆奧運會均保持穩定的成績。1993年中國北京參與競逐千禧奧運主辦權,經多輪投票後,最後以兩票之差敗給澳洲悉尼。其間,中國於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中國政府因令人詬病的處理手法,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及軍事制裁。「六四事件」後,鄧小平對內採取「穩定壓到一切」的政策,對外採取「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的外交策略,經歷多年後開始打開經濟、政治及外交局面。1990年,中國成立深圳及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幅開放資本市場。2000年,台灣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兩岸關係陷入低潮。

2004年,第二十六屆奧運會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奧運聖火重回奧林匹克運動發源地、首屆現代奧運會舉辦的地方。中國代表團參加了除棒球和馬術外的其他所有26個大項的比賽,取得了空前出色的戰績,以金牌32枚、獎牌總數63枚的優異成績一舉登上了獎牌榜的第二位(其中獎牌總數列第三位),金牌數和獎牌總數兩項指標都創下了中國自參加奧運會以來的單屆最高紀錄。中國田徑選手劉翔於男子110米欄項目中以12.91秒的成績奪得金牌,打破了奧運會紀錄,追平了威爾士的科林·傑克遜在1993年創造並保持的世界紀錄,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塊男子田徑奧運會金牌。自2000年後,中國經濟全面高速發展,並於2001年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位成員,直面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是年,台灣陳水扁靠兩顆來歷不明的子彈再次當選總統,海峽兩岸上空頓時烏雲密佈。有政治評論員預言,2008年北京奧運年將是海峽兩岸的高危年,因陳水扁不需爭取連任,有可能在北京奧運前修憲並宣佈台灣獨立。

2008年3月14日,中國西藏發生騷亂,波及他省,騷亂很快平息。4月,奧運聖火在外國傳遞,受到少數支持藏獨者的干擾,西方傳媒的大量的歪曲造假報導,引起海內外華人的憤慨及強烈反彈,世界各地華人展示了幾十年難得一見的團結。3月22日台灣總統大選,國民黨馬英九勝出,台海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突破,擱置爭議,恢復會談。兩岸合作為重塑世界經濟板塊奠下良好的基礎。

2008年5月12日,離開8月8日北京奧運還有88天,四川省汶川縣發生建國以來最強烈的8.0級大地震。龍門山斷層80秒的錯動,形成一個長兩百多公里、寬三十多公里的災區,近四十萬人傷亡失蹤,幾百萬人無家可歸,哀鴻遍野,聞者下淚。溫家寶總理在地震一個多小時後便動身親到災區指揮,當年在韓戰「上甘嶺戰役」打出名堂的十五軍9000空降兵寫下遺書(註),冒著餘震及天氣不好的極大危險,作為救災尖兵空降災區,14萬軍人26個兵種也第一時間動員投入救災,各國各地記者也在即時到達災區報導,全國迅速動員捐款獻血救災。正在清華大學交流的乾女兒告訴我,大學裡獻血的人通宵達旦排隊,血庫一下子滿了。中國人民在災難中互相扶持,相呴以溼,相濡以沫,拼死相護,捨生救人,很多民警、醫護、幹部掩埋了親人就上救災前線。父母、老師、朋友、醫生、志願者、軍人、幹部……這些平常不過名字,都在災難中閃耀出動人的光輝。地震後,中國人民都活在一種集體哀傷和感動的雙重情緒中。中國政府的迅速反應和信息透明度,與中國人民的忘我、頑強及凝聚力,贏得了海內外媒體的讚譽與尊敬。

2008年5月19日下午2時28分,全國絕大部份的人民都放下手中的工作,為一周前在四川大地震的死難者默哀。汽笛長鳴,山河悲慟,為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歷史寫下史無前例的一頁:這是第一次為平民百姓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哀悼,中國國旗第一次為蒼生而降。網上一篇文章《降下的國旗見證一個民族的崛起》這樣寫道:

「在國殤之時,降下的國旗比高高飄揚時更讓國人敬重,因為國旗為百姓而降,體現了國家與民眾生死與共的立場……國民得到的是無尚的尊榮,而國家收穫的則是國民對它的認同。對普遍民眾生命的重視,在昭示社會文明與進步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中國社會正在向民本時代邁進。」

十三億的人民,五千年的歷史,是個怎麼樣大的體積?是個怎麼樣大的跨度?當中國向前邁出一步時,它要面對的困難又有多大?它釋放的能量又有多大?

溫家寶總理於2003年12月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時說:「人多、不發達,這是中國的兩大國情。多麽小的問題,只要乘以十三億,就是很大的問題。多麽大的經濟總量,只要除以十三億,就會變成很小的數目。」就是這個原因,中國每畝可耕地要養活的人口,是世界平均的3倍、美國的6倍。當我們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擠進世界前4名時,我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是在世界的105位、是美國的十八份之一。中國要強大,人民要富足,經濟必要騰飛。就像東京與漢城兩個亞洲奧運一樣,北京奧運是一個讓我們走向文明、走向富強的契機,讓中國能朝2020年的「小康」目標邁開大步。

若把中華五千年歷史壓縮為一年的光陰,中華民族在生機勃勃的仲夏迎來漢朝盛世;在碩果纍纍的中秋擁抱大唐文明;在光明最少、黑夜最長的「冬至」前後,從清末列強以堅船利砲打開中國的大門開始,我們走過戰禍,走過動亂,走過天災,走過飢荒,走過死亡,在一年將盡的最後兩天,我們終於能稍稍的安穩下來,收拾破蔽,重建家園,盼望著美好富饒的新年來臨。

就在這「壓縮的一年」最後一天晚上的「子時」,亦即新年降臨前半小時,我們將回答一個在現實歷史中等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第三道問題:「中國北京將於2008年8月8日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還,在剛逝去的168年的中國歷史裡,我們只有最近的三十年在沒有戰禍與動亂中建設家園。只有回顧歷史,才能了解為什麼我們那麼渴望辦好奧運,因為,走向世界,走向文明,是中華民族得以壯大強盛、得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2008年是一個分水嶺。2008年後,中國將不再一樣,它將會朝著一個人民的中國、人文的中國邁進。

2001年7月13日北京時間22:10,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在莫斯科宣佈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中國上下歡聲雷動。在申奧場館角落裡,一個坐著輪椅的女孩靜靜的展露了她燦爛的笑容了,她的名字叫桑蘭,在上一個世紀末冒起的中國體操新星。為了備戰2000年的奧運,桑蘭參加了在1998年在美國紐約長島的中美友好運動會,在練習時因跳馬失手而引致下半身殘廢。就在那短短5秒的跳馬過程中,桑蘭獻出了她寶貴的健康、青春和十多年苦練的汗水與淚水,但她從不言悔。桑蘭以她的堅毅與勇氣,考進了北京大學攻讀傳媒理論。因身體受傷後不能正常排汗,她在夏天上課時必需帶著濕毛巾擦臉降溫,亦曾有熱暈課室的情況。她現在已有在電視主持節目的經驗,更希望在北京奧運時,能親身報導奧運的盛況。

2008年8月8日,桑蘭也會站在迎奧的行列,用她實際的行動,與多少個在這大半個世紀裡的運動員、體育人員、中國人一樣,圓一個中華民族走向世界、走向文明的百年之夢。

在我們祖父母輩那一代,泥呼呼的黃河,衝開了沉睡千萬年的黃土高坡,在我們的父母輩那一代,濁流滾滾的黃河在中原大地上婉轉徘徊,在我們這一代,黃河正要奔向大海,擁抱蔚藍。

北京,祝你好運!中國,祝你好運!

2008年6月

 

四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的日子

※※※※※※※※※※※※※※※※※※※※※※※※※

  謹以此蕪文獻給這四年來曾與我多次共論國事、  

  懷憂國憂民之心並將退休的中國歷史科科主任。  

※※※※※※※※※※※※※※※※※※※※※※※※※

 

後記

今年肯定是我在教育工作裡難忘的一年,因為2008年是一個「中國年」。

從在上水火車站回答江西交流考察團團長朱倩明同學第一個有關西藏騷亂問題開始,與很多很多學生、老師、校長通過對話及電郵討論過拉薩騷亂、北京奧運、四川地震問題。期間看到許多的焦慮、氣憤、關懷、期望、甚至淚水。

邱藹端老師曾問我為甚麼中國每次向前邁步發展時,總有人百般阻攔,我們又可以做些甚麼?黃健文老師建議我將所知的西藏歷史資料、連結傳給全校老師。張少波老師組織了一個中六學生的西藏問題研究小組,在曾繁烈、羅螢珠、葉劍威、羅素婷、左嘉文同學的努力下,於是我們在張明添網頁上出現了「白雲深處的西藏」專題。給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師學生們對給中國的關注與投入:交流團火車上的徹夜深談、電郵內的各種感受、老師同學們的賑災捐款、西藏專題的講座、到學校聚會裡的長長的掌聲等,都動人難忘。

學生在成長中,除了要面對及解決個人問題外,對社會、國家、世界的了解與思考,也是建立一個完整的價值觀、世界觀所必須。一個關心社會、民族、國家的人,其道德水平與眼界必較其他人為高,其思辯能力也必較其他人為強。寄望我們的同學以後能繼續保持關懷國家社會的熱忱。吾土吾民,榮辱興衰,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

此文原是一篇短文,是為「白雲深處的西藏」專題而寫的,後來有老師建議刊載於學校刊物,我便嘗試把它擴展成一篇說歷史、談感受的文章。在翻查資料時,獲益良多,於是一寫便不可收拾,文章也變成了一篇一萬三千多字(不計附件)的長文。沒有同學及老師的回饋、支持與鼓勵,便沒有此文的出現。以下是部份校長、老師、同學傳給我的電郵,謹此擇錄以記:

「在電視機旁留意著奧運聖火在港傳送的情況。已是下午六時三十分了,一切順利完成,在電視機的畫面上,我看到了一切,這一切使我落淚,使我感動,使我打從心底裏激動起來,我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我感受到人群的力量,我感受到甚麼是愛國心!心中的激動之情久久未能平伏,我落淚了!這刻,不知找誰好,突然想起了你,想起了你一直以來跟我談的國事,就跟你分享吧!願祖國強大起來!願中國人民團結起來!這也是我一個微小的中國人的心願!」

「因為我可以感覺到中華民族的團結,大家都有一致的目標,就是希望中國可以順利完成今次奧運這件盛事,不受到西方國家的欺負。在百度新聞我看到一份報導,題目是「在英留學生講述與藏獨分子交鋒經歷」,由於太長,我不放在這裡了,就放一個地址吧:

http://news.sina.com.cn/c/2008-04-10/005215323612.shtml

看完這份報導,特別是這句:「沒有機會看到聖火傳遞的網友對留學生們表示了敬意,囑咐他們“一定要注意安全和身體!」真的感動得哭了。」

「今天去買中國加油T恤,想到校長昨天的一番說話,應該也會對T恤有興趣(個人想法 =.=),所以買了一件給您,希望校長不會嫌棄。如明天有空,我會回校並將T恤送給您。」

「該是我向溫校長道謝,您在百忙中抽空為我們講解西藏、中國甚至是國際的事件。這是我從沒有聽過或接觸過的,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以前的我太過不關心國家新聞、政策和發展,就如校長所說:『香港的學生見識太少啦!比不上中國內地的學生。』我也是其中的一隻井底之蛙,縱使我這幾天努力地去翻閱資料,也只是大海茫茫的一杯水。但我發現了我的路向,像白活了十多年的人醒覺了一樣(有"點兒"誇張),感謝校長花了六個小時的時間使我茅塞頓開。正如那位法國留學生的演講辭,我不知能否成為那道橋樑,我只希望參與這工程的一部分。」

「I just come across a recent speech delivered by a Chinese undergraduate now studying in France, which is both informative and enlightening. Attachment: 留法學生李洹在巴黎遊行集會上的精彩演講全文(見附件一)」

「Attached please find a poem sent by my friend which is published in Washington Post. It almost sums up the double standards of Western World, led by the USA, adopts when dealing with China. (見附件二) 」

「謝謝傳來網站資料,我已仔細看了一遍。我亦打算將那張貼滿相關網頁的附頁傳給犬兒(在中大)及其同學,讓他們好好了解此事件。」

 

註一:

以下是我給老師及學生一個有關西藏問題電郵的部份內容:

「2001年我曾隨一個校長團到新疆交流。我們到了烏魯木齊的一所民族學校後,與校長、老師、學生座談。他們全都說維吾爾族語言,不會說漢語(普通話),我們只能靠翻譯交談。

我起初以為民族學校只是少數的幾所用維吾爾族語言授課的學校,但原來不是。全烏魯木齊都是民族學校,亦即全部中、小學都是用民族語言教學,數、理、化、生、史、地,用的課本都是以少數民族語言寫成。學生考高考進大學,也是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語言考試,所以進了大學後,第一年要學漢語,亦因此要唸五年大學。2001年時,烏魯木齊市開始辦了十多所實驗學校,開始用漢語教學,很受歡迎,收的都是尖子學生,因可與外界溝通及做生意,改善他們的生活。在中國的教育規則裡,漢人學校要用普通話教學,不可用方言(如不可用潮州話、閩南話),但少數民族卻例外,新疆於解放後半個世紀才開始用漢語教學,而且還不是強迫的,可說對少數民族尊重有加。亦可能因為太過尊重,連溝通的語言也沒有學,才做成少數民族與漢族有一定隔閡。

年多前曾給學生及老師談過一個名「圓夢行動」的計劃,為中國一些貧困學生進大學籌款。我曾上過這個行動的網頁,上面列出了全國等待捐款的大學生名字、收錄大學及高考取錄分數。北大、清華取錄的是六、七百分的學生,廣東的是五百多分,西藏是三百多分(十分優待!),沿海大學都保留一定學位讓西藏藏民入讀。漢族的一孩政策對少數民族不適用,少數民族可帶刀上街,就算是文革最艱苦的時期,少數民族能分到的配給布票也比起漢人多。這便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

五十年代,中國已經在北京設立民族學院,保留、發展及推廣少數民族的文化。亦因此,我學會很多藏族歌曲(呵呵,我是在香港出生、長大及受教育的),從解放後第一代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瑪,到最近的巴桑,我都欣賞。不知道在達賴統治下的西藏,有多少民族歌手或舞蹈家,在舞台上表演過?

現傳上一首曾經感動過我的藏族歌曲《清藏高原》,有漢語版及藏語版,歌手是藏族的巴桑。這首歌已隨嫦娥一號到了月球。

  說中國統治少數民族用的是文化種族滅絕(cultural genocide)的方法(見以此連結),你同意嗎?謊言說上一萬次,便變成事實,正如是。

忽然想起了我在中學時看過的一篇文章:《把我的心埋在傷膝》(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說的是美國白人在「傷膝」的最後一場屠殺印地安人事件,猷長坐牛(Sitting Bull)被殺,印第安人從此亦被趕到一些劃定的貧困土地生活。

(見以下 Wounded Knee Massacre 連結:
連結1:請按此
連結2:請按此。)

誰cultural genocide了?美國有用印第安語舉辦的考試嗎?感慨!」

其實,優惠小數民族的政策還有很多,例如,西藏人可以用藏語傳手機短信;小數民族自治區政府裡,有規定小數民族參與職位及比例;每兩年一屆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今年在三大比賽項目中,便有一項「原生態」的歌唱比賽,參賽的都是小數民族歌手,藏族歌曲舞蹈也有很多。

 

註二:

1952 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參加芬蘭赫爾辛基奧運會時,韓戰(中國稱為朝鮮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1952年10月,中國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二百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因兵力佈置錯誤,十五軍以一個二流部隊的一萬多的兵力,在一個方圓3.8平方公里名叫「上甘嶺」的山頭,靠輕裝軍備與坑道(地道),抵住敵方七萬多兵力及重砲的進攻。在十多天的戰鬥裡,敵人發射了近兩百萬發砲彈,把上甘嶺山頭削低了6米。十五軍幾乎全軍打光,連軍長的警衛連也被派上前線,但上甘嶺卻奇跡地給死死守住了。戰後報導說:「隨手抓把土,可以數出三十二粒彈片,一面紅旗上有三百八十一個彈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樹幹上,嵌進了一百多個彈頭和彈片。」一首流傳甚廣的歌曲《我的祖國》,便是電影《上甘領》中十五軍戰士在坑道裡唱的歌。1961年3月,中央軍委從全軍中抽出三支主力──第一軍、第十五軍、第三十八軍,交由空軍司令劉亞樓挑選其中之一,改建為中國第一支空降兵軍。這位上將選擇了第十五軍,理由是:「十五軍是個能打仗的部隊,他們在上甘嶺打出了國威,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十五軍。」這次四川地震,災區交通全面斷絕,第一支肩負突擊任務的,便是有「千歲軍」之名的精銳空降部隊十五軍。

救災空降部隊出發前,因任務危險,很多戰士都寫下遺書,其中一則在網上流傳甚廣、感人至深的,是一封十五軍軍人給女朋友的手機短信:

「我去災區了,別為我擔心,看到那麼多人被災情折磨著,作為軍人我義不容辭,雖然我可以不去。我沒有告訴家裏任何人,只告訴你。那裏情況不容樂觀,搶險救災有一定危險。記住,如果我留在那裏了,別哭,你失去的是一個親人,那裏很多人失去的不止一個親人,那裏建好了去那裏看看,別問我留在什麼地方。」

 

附件一:

留法學生李洹在巴黎遊行集會上的精彩演講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親愛的中法朋友們,你們好! 
  
我想首先感謝巴黎人民和巴黎市警察局給了我們今天這次機會讓我們聚集於此。這是罕見的一次,也是歐洲和法國歷史上最大的華人集會。 
  
我想代表從別的城市,乘坐大巴、火車和汽車,從幾百公里以外自費趕來的朋友們說幾句話。很多朋友沒有能與我們相聚於此,但是我想替他們表達他們與我們一樣的對中國、對法國、對法國人民,以及對中法友誼的關注。 
  
在這次對中國的妖魔化的扭曲報導事件中,我們,全世界的中國留學生,我們感覺很痛,我們的感情受到了傷害,但是我們不怪法國人民,因為造成這樣結果的責任人不是你們,而是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和職業煽動家。 
  
像所有行業一樣,記者和媒體有自己要遵守的職業道德。媒體要求公正,客觀,對所報導內容的核實,以及評論的適中。無論如何,也不能誹謗和誣衊,沒有證據地責難,扭曲事實。 
  
在對最近發生的事情報導中,一些記者超出了他們原本的報導角色,完全變成了自認為擁有絕對真理的批判家,甚至把事件可笑地簡單化。一個弱小而善良的受害者和一個巨大而殘忍的暴徒。他們的角色從一開始就這樣人為地被分配好了。 
  
然後,記者們找尋各種方式和手段來證明這兩個角色。比如說,選擇性的闡述歷史,認為中國的革命對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侵略”,而故意不說95%受煎熬的藏人的黑暗的政教合一,把尼泊爾的員警當成是中國員警,用幾十年前的照片來說今天的事情,傳播根本沒有驗證的資訊,比如根本沒有可信度的所謂死亡人數,以及選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口述。 
  
那些外國遊客的描述,和他們拍到的視頻讓我們看到暴徒對無故路人進行令人髮指的暴力,沒有一個媒體說這是對無辜者的施暴。更有甚者,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製造並強迫人們接受一個根本沒有任何可信和公正證據的“血腥鎮壓”的假設。 
  
媒體很少邀請中國人在節目中闡述他們的觀點,即使有也是把他放在被告的位置上,而另一方的則是在數量上幾倍於他的“法官”。是,你可以批評中國政府在一段時間裏不允許記者入藏,但是不能捏造不知道的事情。 
  
這種處理西藏暴亂資訊的方式,是一種媒體暴力,一種意識形態的欺騙行為,一種話語權的霸權,一種扭曲事實的宣傳,一種無恥的欺騙。 
  
首先受害者是法國人民,他們是多麼的具有憐憫心和博愛,他們相信媒體,可不幸的是,他們被操縱和欺騙了。 
  
西方的資訊模式本來還是人們的一種效仿模式,它現在不再是了。沒有人有權力操縱大眾輿論,不能在中國,也不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這是在所謂言論自由模式中的另一種壓制言論自由的方式。 
  
還有一些作為法國精英的政客的思維惰性,讓我們無比震驚。 
  
所謂人權,對某些人來說是聖戰的號角,和一切有政治目的不負責任的煽動的盾牌,比如說對於羅伯特.梅納爾(“無疆界記者”組織主席)。為什麼此人在官塔那摩監獄裏的酷刑不斷重複,在伊拉克人被美軍士兵侮辱的時候消失了?這是不是一種選擇性的失明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止了對“無疆界記者”的支援,在一份公告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解釋說,無疆界記者多次在無客觀所言地報導某些國家的過程中喪失了記者職業道德。 
  
為什麼呢? 
  
從互聯網上,同時也是我們的羅伯特先生承認的資訊中,我們瞭解到“無疆界記者”的財政支援是源於一些與美國中央情報關係密切的組織。 
  
我們,海外的中國學生,我們很心痛,我們的感情受到了傷害,但是我們並不怨恨法國人。 
  
我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間經驗與資訊交換的橋樑,我們也是這場文化、思想,尤其是政治衝突最先的受害者。 
  
在國內的中國人非常相信我們這些留學生對國外的見解。他們對於國外的認識和印象取決於這個留學生群體的感覺。 
  
面對捏造或者說傳遞虛假消息的西方媒體的指責,我們這些學生中的很多人開始反擊,在互聯網上辯論並呼喚報導的真實性。我們都注意到,被某些媒體 “喂飽了” 的有些法國人對於中國有著很深的偏見。 
  
在抵制奧運,抵制中國,所謂自由西藏的叫喊聲中,中國人民對西方世界的審視和不信任正在增長。中國政府的努力還遠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說它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和說它是世界上最差的同樣可笑。但我們這一代,我們這些20歲到30歲的年輕人,從我們年幼時起,我們就一直生活在中國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及自由度不斷開放的環境中。 
  
我們很驚訝,在這一切都向好的方面發展的時刻,在這個我們生活比以前更好的時候,國外才有越來越多的人想把我們從所謂的“世界上最大的獨裁”中“拯救”出來!我想問,你們以前在哪兒?我們這些在西方求學的中國人,我們對未來充滿了自信。的確,中國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而我們,我們中國人,更是對這些進步的實現有著前所未有的信心。 
  
中國有另一種文化,另一種歷史,另一個體積。社會學不是一種像數學精確的科學。在這方面,要成為一種 “普遍的典範” 有太多的變數。 
  
來中國吧!來看看一個真實的,完整的中國,一個很多西方媒體不會展現給你們的中國,來西藏吧!用你們的眼睛來見證那個所謂的“文化滅絕”,是否這種滅絕真的存在,是否藏語正在“消失”,那些喇嘛們是不是可以自由的信仰他們的宗教,西藏人是不是比在達賴的神權統治下過得更好!和那些上了年紀的西藏人聊聊,談談他們永遠無法忘記的“佛教天堂”。我們需要直接的交流,更多的知識交換,我們會繼續對此作出貢獻! 
  
我們中國留學生支持奧運,支持奧運在中國舉行,這個占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有資格承辦奧運會。 
  
奧運是屬於誰的?奧運是屬於您的,屬於我的,屬於我們的,屬於我們大家,屬於全世界的人民。這不是一場政治遊戲。親愛的政客們,反對中國的那些政治勢力的走卒們,請停止你們對於奧運的污染。 
  
中國作為東道主國家,想為全世界人民送上一份最好的禮物。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嘔心瀝血多年,就是為了這一天。他們正敞開懷抱歡迎世界各國的人們。 
  
當奧運聖火在世界各地傳遞的時候,所傳達的是同一條資訊,那就是歡迎你們的到來,中國人民期待和你們一起慶祝這個充滿人性關愛的盛會。 
  
當有些媒體提到,這次聖火傳遞失敗是給中國的一記耳光。當代表著愛與和平的聖火,受到一些專門抗議者的侮辱行徑時,我認為這確實是一記耳光,但不是給中國的,而是給中國人民的,給法國人民的,給全世界所有熱愛奧運的人民的。 
  
很多法國人似乎對中國有一種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中國的無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希望你們可以直接和我們溝通,通過我們,熱愛並希望鞏固中法友誼的橋樑,來進一步瞭解中國。 
  
中國和她的文化註定了我們愛好和平的本質。自秦朝統一六國後,中國從此結束了原來分裂的狀態,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國家。我們便屬於一個大家庭。 
  
我認為這是一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文化的高度。這會令人擔憂?但是文化是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當你們在中國飯店使用筷子的時候,中國文化正向你們充分地展開它的懷抱。 
  
妖魔化中國只會讓中國人愈發遠離西方世界,只會加劇人民間的距離。 
  
請讓我們好好溝通! 
  
我們想給你們其他一個資訊。我們中國留學生,非常誠懇地希望中法人民之間不要有敵對情緒,因為不管怎樣這都是不理性的,也是沒用的。瞭解兩種不同文化的我們,希望成為這兩國人民的一座橋樑,一個資訊溝通點。我們向你們訴說的是中國人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我們同時也會傳達法國人民對中國善意的關注。請相信我,這座橋,將會前所未有的堅固,特別是在這種極度令人遺憾的現狀下。 
  
我親愛的法國朋友們,我們熱烈歡迎你們所有人的到來,甚至那些想“在北京製造混亂”(一個歐洲議會議員的言論)的人。我們將會幫助他們找到一個好的保險公司,為他們提供一種包括所有民事責任的保險。 
  
讓我們北京見吧,親愛的朋友們!

 

附件二:

Poem on Washington Post

When we were the Sick Man of Asia, We were called The Yellow Peril.
When we are billed to be the next Superpower, we are called The Threat.
 

When we closed our doors, you smuggled drugs to open markets.
When we embrace Free Trade, You blame us for taking away your jobs.


When we were falling apart, You marched in your troops and wanted your fair share.
When we tried to put the broken pieces back together again, Free Tibet you screamed, It Was an Invasion!


When tried Communism, you hated us for being Communist.
When we embrace Capitalism, you hate us for being Capitalist.


When we have a billion people, you said we were destroying the planet.
When we tried limiting our numbers, you said we abused human rights.


When we were poor, you thought we were dogs.
When we loan you! cash, you blame us for your national debts.


When we build our industries, you call us Polluters.
When we sell you goods, you blame us for global warming.


When we buy oil, you call it exploitation and genocide.
When you go to war for oil, you call it liberation.


When we were lost in chaos and rampage, you demanded rules of law.
When we uphold law and order against violence, you call it violating human rights.


When we were silent, you said you wanted us to have free speech.
When we are silent no more, you say we are brainwashed-xenophobics.


Why do you hate us so much, we asked.

 No, you answered, we don't hate you.


We don't hate you either, 

But, do you understand us? 

 

Of course we do, you said,

We have AFP, CNN and BBC's...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rom us? 

Think hard first, then answer... 

 

Because you only get so many chances. 

Enough is Enough, Enough Hypocrisy for This One World. 

 

We want One World, One Dream, and Peace on Earth. 

This Big Blue Earth is Big Enough for all of Us.

 

 

 

© 03-2024 溫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