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議題探究
*文章按上版日期排序

議題探究

  • 「醫育融合」可規避托育幼教化的風險 — 談跨學科研究的「兒童學」

    跨學科研究「兒童學」世界巨輪在運轉,新科技、新環境、新生活塑造著21世紀新人類,這些無疑加速推動「兒童」研究思想的改進。面對全球生育率持續下跌,以跨學科的視角研究兒童的「兒童學」,可有利於擺脫少子化的極端社會危機現象。
  • 舉報虐兒條例與推動長幼共融

    這項強制舉報條例是有需要的,但只能治標卻不能治本。香港除了虐兒外,還有虐老、學校欺凌、家暴等問題,推動社會共融才是治本之道。
  • 中層人員專業成長要自學 善於反思有助經驗的累積

    為配合教師專業階梯的建立,教育局2020/21學年起引入優化的教師晉升培訓課程。中層人員要反思自己的故事,並透過強而有力的輔導問題進行引導,以加深自己對實踐的理解。
  • 淺論「領航教師及校長培訓計劃」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

    「領航教師及校長培訓計劃」是一個連結內地教師及香港教師的專業發展活動。兩地教育工作人員加強彼此的交流,共同提升兩地的教育品質。
  • 探討幼小銜接的可能路徑

    要先認清「銜接」的本質,相同的人處於陌生的環境,才需銜接。在幼小銜接中,世界的幼小教育界傾向是「環境」及「教育體制」來配合幼小孩童的發展。
  • 淺談差異化評估的實踐

    在差異化評估和通用學習設計的理念下,學生可以按照個人的能力水平、作答信心、當下狀態以及對題目難度的判斷等因素,自由選擇只回答部分試卷或完成全部試卷。這項設計的關鍵優勢在於照顧差異,它允許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難度的賽道,從而有效減輕了應試壓力,並推進了以學生為本的評核模式。
  • 新時代音樂教育的使命與多元路徑 — 基於歷史經驗與政策導向的思考

    香港特殊的歷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文化交融的音樂教育特色,這種特色既是優勢,也帶來獨特的挑戰。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音樂教育在保持國際化特色的同時,更加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本土音樂特色的使命。成為唯一世界音樂藝術文化的「超級聯絡人」。
  • 意義重大的共同富裕端午節 — 兒童發展與未來教育

    21世紀的嬰幼兒教育不只是文科事,急速邁向科學。而21世紀的家長教育需要配合,不能只讓家長聽課,紙上談兵;更需要配合引導家長觀察、相互提問、傳授科學應用、育兒環境設置示範等的專業能力。
  • 淺論如何培養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的積極態度

    教師專業發展向來受到教育當局所重視。然而,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的態度並不積極,如何改善現行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設計,以培養教師更積極地參與專業發展,從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教育質素的提升。
  • 從方向到技巧:《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的啟示

    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並獲得正向回饋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並強化成功行為的記憶,促使他們渴望類似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採取什麼做法刺激?
  • 淺談生涯規劃在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教育界同工認爲生涯規劃教育對於「組別三中學」的學生比較重要,但在「組別一中學」則沒有那麽重要。那麽到底何謂「生涯規劃」?
  • 香港兒童基礎發展危機 (再續)

    之前兩篇的【香港兒童基礎發展危機】,提出各種現時問題,綜合多年經驗,現建議邁向專業,改革開新。建立民眾優良基礎才是源本初心,相信在大家努力之下,優質托育指日可待。
  • 小一適齡人口下降之我見 (續)

    小一適齡人口下降是香港社會面對之結構性而非過渡性問題。要解決供求不均之方法,只有減少供應和增加需求。
  • 探討心態的科學:從固定型心態到成長型心態的轉變

    人類的能力並非固定不變的,能透過努力和正確的策略不斷提升。無論是在育兒階段的父母、求學時期的莘莘學子、還是已在社會搏鬥的職場族,成長型心態都是邁向成功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