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功課
年初內地某大學建校百周年大慶﹐全國各地大學祝賀信函紛至。卻發現不少賀信內容雷同﹐甚至除了下款署名各異外﹐信中百多二百字竟然大體相同。使人覺得堂堂高等學府的宣傳部門負責人似乎有點疏懶。雖說賀辭之類﹐幾乎來來去去都不外如是﹐但原文照抄卻顯得這部門負責人稍欠心思。也許眾人都用相同的AI大語言模型﹐產品自然大同小異。
記得中小學時的習作功課﹐老師要求學生的﹐大致是按教師指示而做﹐依樣畫葫蘆。各生的產品相同甚至跟老師期望一致的便是上佳之成品。我當年任中學教師時﹐不喜歡評批試卷作業﹐主要原因就是厭其千篇一律。當年我反而喜歡看學生每周寫的《周記》﹐因為其中可見不同學生的生活所見所聞所思。也喜歡在周記末端回應學生﹐甚至寫得比學生所寫還要長。
如今大學生的功課習作如果用AI製作﹐教師如何辨識呢?除了用大學提供的機器對照檢視其「重複率」外﹐就得在命題上花點心思或要求。作為大學裡教育學院的教師考慮的﹐學員主要是在職教師。故此在習作上﹐或會要求學員要以其任教學校的具體實例為証﹐或加上其個人體驗為例﹑甚或要求教師學員舉出其學生的回饋﹑困難和反應﹐結合理念而形成習作等……。
絕大多數教師到大學裡進修﹐都是希望學有所得:或溫故知新﹑或有新的感悟﹐或因課堂上知悉一些專業新知,或拓濶其專業網絡。我相信學員也不喜歡抄襲。學員在做習作時的省思和學有所得的喜悅/成就感跟抄功課的心情完全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