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兩條腿
科普工作以兩條腿走路。
一是正規基礎教育;二是社會上各企業機構媒體將相關知識普及到民眾。
前者主要由中小學教師安排課程﹐依一定規格教導﹐打好基礎。後者是社會上各類機構提供資訊和機會讓一般民眾得以接觸﹐讓民眾在生活中也可以增添常識。後者出現的時日長久﹐包羅萬象﹐,屬全方位學習和終生學習。這種學習注重學習者自覺摸索探究﹐需要社會各界開門引客﹐提供方便﹐讓民眾在潛移默化裡獲得相關的訊息。
社會學習的資源包羅萬有。既包括了文史哲藝術政經等人文社會環境資源﹐又包括古今建築﹑天文氣象月臺設施﹑大專科研機構﹑農林漁牧礦等產業資源﹑工商企業廠房設施和各種網絡影像傳媒等。更少不了博物館﹑歷史文物遺址和地質景象。當中的景觀現象和操作原理﹐不少與學校課程互補組成更豐富多姿的知識圖象。
教師須敏感於上述各類社會素材﹐跟學校課程結合﹐豐富學習資源﹐引發學生好奇心、想像力、探求欲,提升學生科學思維素養,培育學生批判和創新能力。故2025年初中央教育部倡議各校須有一名科學副校長。其想法就是希望學校裡有個專責人員負責穿針引線﹐將校內外資源結合貫通。善用並推動校園裡的科學活動。
香港學校裡的課外活動主任可以肩負起這個工作﹐將有助科學課程生動活潑﹐行穩致遠。這就要求活動主任對各科組課程有個基本瞭解﹐知悉學生的生活﹑興趣和疑難所在﹐更要將課程連繫到社會各機構企業的資源。例如向教師介紹各類古今建築的通風/照明/節能/高效……AI在工商業的應用/使用/推廣/理念……文史政經藝術與課程內容掛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