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偷走孩子的童年

童年,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充滿無憂無慮的笑聲和歡樂,每天都是新的探險,每個地方都蘊藏著驚喜。童年的快樂也源自家庭的親密互動:與父母共同創造的美麗回憶,成為成長的堅實後盾,給予愛和支持。

然而,有些童年卻充斥著競爭,在困難及挫折中徘徊。

令人不安的起跑線

「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這些名稱大家也不陌生,大意是指那些不斷催逼子女學習、務求子女自小已多才多藝、並能入讀名校、於主流價值中成為「人生勝利組」的家長。英語、普通話、數學、音樂、美術、才藝,甚至記憶法等課程,市場上百花齊放,雖然收費高昂,家長亦熱衷追捧,為的,正是達到這些「成功指標」。由於幼兒在入讀小學前難有明顯的比較標準,因此能否入讀某名校、能否考獲某個國際試,便無形中成了指標,用作直接比較。

「輸在起跑線」是許多香港家長的夢魘,不讓孩子落後於人可用作抵抗內心的恐懼、讓孩子處於自己的安全區中。然而,諷刺的是,這種心態的主調是滿足自己的不安,而非滿足孩子的需要,小孩面對競爭會否只是成年人的主觀想法?當然,當中又涉及「我為你好,為你選擇適當的道路」這錯綜複雜的心理。

愉快童年vs抹殺童年

香港教育局規定幼稚園甚至小學收生時不能設考試,只可面試,就是為避免操練,面試的目標是為觀察兒童真正的一面,越人工化的指導,越會磨滅幼兒的本性,記誦標準化的「面試對策」越會模糊他們的真正表現。站於幼稚園/小學選拔的角度,相信亦非好事。

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每一位小朋友應得的發展權:「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享有休閒、娛樂和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機會;」這些方向確實值得深思。

兒童的可塑性是非常高的,從玩樂中亦可學到豐富的「學識」,簡單的公園遊樂,不但能認識社區設施,亦能訓練社交能力及鍛鍊膽量,最重要的是:過程中可感到愉快及滿足。

別低估失敗的價值

在成長歷程中,失敗是不能避免的事,分別只在於多與少、深與淺。從失敗中檢討、學習,以致如何面對挫折,是兒童成長的珍貴經歷,家長指導兒童適當地處理失敗,以建立面對將來的堅毅,亦是重要的一環。我認為,在面試中成功當然是一件高興的事,然而縱使落選,亦不過是數十年人生的一段小插曲,家長需要引導子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另一方面,家長亦要接受子女的不完美。適切把子女的能力與期望管理接軌,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需求與滿足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Need-hierarchy Theory)指出個人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而動機由多種不同需求和層次所組成,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性的發展。

若以推動幼兒學習為例,我們可以從「安全需要」(Safety needs)作切入,兒童是因為害怕受責難?還是覺得學習充滿趣味?若學習是為了免遭痛苦或威脅,對自尊的建立將構成負面影響,甚至可能是長期且深遠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推動學習的動力源自較高層次的「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兒童內在的推動力會較強,而且往往更有毅力、更能堅持。這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不過,這種需求必須源於自己的感覺,而非父母的單方面期望。

簡單來說,不論學識、運動還是藝術,如果兒童本身對該知識充滿興趣,自然事半功倍,反之,激發其內化動力才是應行的方向。

今天的青年,明天的家長

家長的期望及管教模式對兒童的成長有著關鍵性影響,童年在人生中是珍貴的階段,怎樣度過將深度影響將來的人生。作為年輕人、作為成年人,對這問題也應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