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普通話的過去與將來

香港在1980年開始開辦小學普通話教師培訓課程、1983年開辦中學普通話教師培訓課程、1985年和1988年先後公佈小學和中學普通話科暫定課程綱要,90年和92年落實為正式課程綱要。1993年成立語文基金為所有學校提高中文(包括普通話)和英文水準,94年教統會發表《檢討語文能力小組報告書》,提出語文基準試,在教育學院舉辦復修課程,全面統整所有語文老師水準。1997特區政府更公佈“兩文三語”的目標,撥款3000萬加強普通話老師的培訓,並把普通話科擴展到小一到中五,1998年更把普通話列入為中小學的核心課程(從一節課時逐步增加到三節)。

從上述的普通話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那是一個有步驟有配套的發展,是香港政府配合回歸而推進的教育改進,呼應日後港人子女回歸中國,以普通話為共同語的14億同胞大家庭融合的合理措施,免得回歸後語言不通有所隔閡。聲入心通,歸屬順暢,人人得益。

國內對香港的回歸殷切期待,用了最平和通融的方法,讓港人治港、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政策,以《基本法》模式公告天下,穩定人心,以為香港會自覺地慢慢走向一國、走向融合,輕視了160年殖民統治的慣性和扭曲心態,做成22年後仍然離心離德的局面。普通話本來就是香港的小語種,沒有政策的傾斜推動,肯定日子不好過,變了是愛國有心人自討苦吃,離心離德人攻擊誣蔑的語言藉口:

普通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用普通話教學就是語言霸權、殖民香港!

香港人的母語是什麼?

香港人組成多元,語言也多元:大的有廣州話、潮州話、客家話 上海話、閩南話和普通話;小的各省市都有,若果連菲律賓、印尼、泰國、印巴居民也算進去,我們該用哪種母語教學呢?

香港從來就沒有母語教育的政策,只有英語為上的教育!

就香港目前情況來說,教育漠視其它“母語”不說,就算用廣州話教學,課本和寫作卻以典範現代白話文為標準,長期自製書面表達困難 ,很多書報雜誌,除香港人以外,海外華人、國內人看不懂、聽不懂,這不是畫地為牢嗎?

為什麼本地國際學校教中國話必定用普通話而不是廣州話呢?道理簡單:普通話不是全母語也是半母語(語音、語法大部分相同),學用普通話就是和14億同胞同聲同氣,可以在自己的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馳騁!拒絕普通話的人只能是自我邊沿化,全世界就只有香港用廣州話,學得再好也沒有去路!

道理、利益那麼清楚了,為什麼政府、學校、大專院校還那麼反對普通話的聲音?

這就是“為德不卒”,糾枉不過正的結果:

1 國家語言和功名利祿不掛鉤

英國人統治的時候絕對是英語英文第一,甚至唯一!一切高級公務員、法官、律師、警察都以英語做入職的必要條件,薪高糧準、地位高尚。160年下來,養成了英語的慣性,就算回歸了,沒有“指示、監督”的話,恐怕連“皇家”的帽子也不會換!公務員事務局招聘廣告也不曾公開明示需要具備那怕是最低標準的普通話(國家通用語、官方語言)要求,怕引起“反感”!這樣的人事政策如何能為特區儲才?如何期望他們能勝任向中央彙報工作,爭取港人福祉!這是中國治下的特區政府還是英國治下的特區政府呢?16萬治港精英抱團排斥“國家語言”,真是奇聞。

2 教育系統不作為

中小學普通話作為核心課程不見了,準備走向三節的普通話課縮回一節,中學普通話縮回初中三年,名存實亡!全校的普通話課由一兩個老師“包辦”,只有苦累沒機會升級;中文科主任可以不懂普通話、校長、副校長可以不懂普通話、大學教育學院開設擬任校長課程也沒有普通話的要求。這樣一個由上到下的輕視、蔑視國家語言的教育系統,校長會推動普通話嗎?會讓學生感受到普通話是國家共同語嗎?難怪很多第一把手在校內只勇於秀英語、推英語,到國內交流訪問就啞口無言,或乾脆說英語,跟回歸前沒兩樣!

我們的大學就更不動如山了,回歸22年了所有大學教學語言和課本還98%是英語的,美其名是國際化、國際水準,實際是以象牙塔做擋戰牌,不為香港的明天服務,不為中國的未來服務。我們的大學變成為英美輸送人才的機器,自己的國家反變了異化國度,語言不通,溝通困難。

幼兒園看小學,小學看中學,中學看大學,教育系統不作為,我們只是做歐美的附庸,天長地久,我們的學生也成了外國人了!

香港的普通話教育從來都不是教育問題,它是一個政治問題,搞不清它是為下一代的福祉而教,我們香港的下一代會吃大虧,不要說英語落後,就連自己的國家共同語也跟著英美屁股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