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粵劇後感

  • 作者: 梁秋雲(孔教學院常務副院長、孔教學院大成何郭佩珍中學前任校長)
  • 刊登日期: 2024年5月16日

四月下旬一個晚上,我和孔教學院幾位同仁受邀觀看「平貴,我在等你」粵劇,看後大家即對結局有不同看法,激辯滔滔。另當晚觀眾除一眾大戲戲迷外,還有部份中小學生參與,看來主辦方希望向年輕人介紹推動粵劇這種傳統文化,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承傳流播。作為一位教育工作和藝術愛好者,觀後我有以下一些感想﹕

首先談在「經典」上「創新」

  • 導演將粵劇與話劇融合,把原先耳熟能詳的戲曲劇本,擷華掇秀,以「別窰」和「回窰」兩個折子戲來概括演出。一改過往戲曲較多折幕,人物枝節繁多,今只剩薛平貴和王寶釧二人對話交流,衷曲互訴,戲味便更濃了。這種剪裁,也更適合中小學生,因不是很多學校課外活動設有粵劇班,但差不多每所學校也慣常有話劇團,甚至有些學校每年也舉辦音樂劇(Musical),同學也適應了這種長度和節奏,今次安排可讓同學較容易接受粵劇,觀看時也較集中和具耐性。

     

  • 導演特意安排開放式結局,不點明王寶釧的抉擇,薛平貴何去何從;更請觀眾散場後投票,決定主角命運,作下次公演參考。觀乎劇後眾多觀眾,尤其上了年紀的大戲迷踴躍投票,這種激發觀眾延續思考談論的形式,頗收果效。 誠然對學生來說,這種開放式結局設計並非罕見的,但對傳統粵劇戲迷來說就是別開生面,突破了他們慣常的看戲期望,衝擊了他們固有的思想方框。過往粵劇結局多落俗套,不是才子佳人「齊歡唱,同慶賀」,就是主人翁「中狀元,救妻母,時間剛剛好」,這種設計在過去知識水平不高的社會中確實有其作用。但今天觀眾水平日益提升,希望傳統劇目能翻出多一點新意;尤其若要開拓年輕人市場,相信要突破刻板式結局,帶來一點嬝嬝餘音,深刻反思的機會是必需的。

 

  • 劇中安插一男一女「說書人」來交代情節,引發觀眾興趣和思考。記得小時候看大戲,每幕開啓前台側總有一人在講述劇情,可見這做法也是沿習傳統。不過這劇「說書人」不像一般說書人做法,而是用現代人視角,現代人語言,和現代人情感來導引觀眾,博得全場掌聲。其中清唱一段,更顯功力底蘊,女說書人尤其令人讚嘆。一對年輕人不單拉近了現實世界與虛擬舞台,也拉近了傳統與年輕世代。粵劇需要資深大老倌來壓場外,也需要年輕演員來承傳;粵劇需要忠實粉絲繼續捧場外,更需要年輕人買票入場。

 

其次,亦是最重要的,談「情」說「愛」

  • 「情」是所有戲劇的重心,單看本劇劇名,便知以王寶釧的「情」作為主軸;劇中寶釧仍舊一貫是苦等寒窰18年的「忠貞堅毅」女性模範,但編劇卻把薛平貴塑造成,要待西涼公主死前遺言,他才歸國尋找寶釧的「忘情」形象。這一小改動,引發不小迴響,也使觀眾對結局有所懸念---究竟寶釧選擇是什麼﹕比翼雙飛?回朝受封?各奔前程?不少觀眾和學生看戲後紛紛討論寶釧是否「戀愛腦」,平貴是否「渣男」,甚是熱鬧。我倒有興趣談談人們愛情觀與價值觀。

 

  • 原劇寶釧以相女之尊惜才下嫁平貴,平貴以草根之微懷才得娶寶釧,在古時「門當戶對」森嚴觀念下,人們尚能接受並歌頌這種打破封建階級觀念的愛情,且祝願他們開花結果。但觀乎今天一旦有蓬門淑女,或寒戶志男,能與富二代或官二代相戀結婚,不少人包括媒體,總以千億新抱,百億女婿字眼形容,並頻用刻薄挖苦說話,暗示主角(尤其男生)心機暗重,拜金不講心。我當然也反對人們為攀附權貴而嫁娶,鄙夷那些「寧躺平,求包養」之徒;但世上凡屬感情之事,錯綜複雜,只有當事人心裡才清楚明白,旁人根本無從得知,也無權置喙。至於某些媒體或人們整天在「質疑」、唱衰」、「看死」,心態為啥? 難道門戶相當的男女戀愛,才有可能是真誠的,才算純粹嗎? 門戶相當男女若找不到匹配對象,那又怎辦? 推而廣之,學歷或年齡懸殊男女,是否又不宜相戀? 這麼想法又是否封建反智? 擔心在這扭曲觀念薰染下,久而久之,今天年輕一代又怎會相信世上仍有真愛?又怎會敢於追求真愛?  我對年輕人忠告是﹕毋懼無理批評,勇敢追求真情!

     

  • 當然追求真愛,從來不一定會一帆風順。這劇另一個引人爭議的是寶釧堅守承諾,苦候平貴18年,到底是否應該?是否值得?尤其對於今天年輕人來說等一年半載已是極限,18年簡直匪夷所思。當然古今地域隔閡不同,通訊方便有異,故這爭議真是見仁見智。但我想問題癥結不全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心」有否改變;如平貴心沒變,對寶釧來說,也對固信世上仍有真情的人來說,一切苦等、寂寞也是值得的,古今中外「有情人」也應如是想。可惜人心從來易變,納蘭性德詞中「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道盡了人性世情。眼見今天不少年輕或青壯年因失戀失婚,輕則沮喪頹廢,自我隔離,淪為宅男女;重則萬念俱灰,絶情輕生,令人無限惋惜。我不是心理學者或専家,難言什麼理論意見,只想談「信念」。

 

這劇寶釧能苦守寒窰,憑藉的也是一顆信念,這信念包含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愛的追求。難道這18 年來她不曾想過平貴早已忘情失諾另結新歡,又或平貴早已戰死沙場,以致杳無音訊,歸家無期? 難道她不曾懷疑自己當初貿然選擇是否盲目魯莽,擔憂日後如何生活------ 但她始終沒有自憐自傷,自暴自棄,教小朋友讀書寫字維生,堅韌面對生命;她仍然恪守初心,忠於選擇,毋懼最終結果證實自己痴心錯付。人生路上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生命軌跡不同的,心態價值不同的,即使有緣也未必走在一起,未必走到最後。無論如何,我們仍要相信「愛情」,卻不要迷信「愛情」,借用鄭愁予名詩寄語年輕人------

 

          他/她 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他/她 不是你的新郎/新娘,是個過客

 

最後,我想說世上一切的愛,必先建基於對個人自我價值認同,及對生命的熱忱。一個人須先要懂得愛惜自己,才懂得如何愛人,儒家思想勉勵我們「愛己愛人」的道理也正於此,而這劇王寶釧的角色人設也就是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