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無求品自高?

日前,朋友發來訊息 — 談及他認識的一位高人,曾給他一句贈言,那就是:「人到無求品自高,不受利祿、職位晉升而牽掛,不盲目追求名譽地位而折腰;那時候,就可無牽無掛,做個快樂人!」

這句出自清朝第一才子、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所撰的一副聯書,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其實,先輩所指的「無求」,說的不是「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反之,它是想告誡人們 — 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擺脫「功名利祿」,不為外物所羈絆困擾,不為浮雲遮掩雙眼;那是,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這恍如諸葛亮於《誡子書》所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談及「求」和「品」這兩個詞匯,究竟其深意何在?人到無求,其「品」就真的會自動提升嗎?就讓筆者伺機在此,為看官們作一解讀吧!

要對「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話,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必先要了解何謂「求」?又何謂「品」?

據《新華字典》所示,「求」如作動詞,可解作設法得到,如: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證 (尋求證據、求得證實);求實 (講求實際);求同存異、求全責備、求賢若渴、實事求是;探求 (如:不求名利)。它,又可解釋為懇請、乞求 (如:求您辦點事);乞助 (如:求人、求告、求乞、求教、求助);需要 (如:需求、供過於求)。

另一方面,據《百度百科》的資料顯示,「品」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三口,表示眾多。「品」的本義即眾多,引申指事物的類别和等級,即事物在質量上的優劣之分,由此再引申指人的「道德修養」,即人品的不同。「品」引申作動詞時,指辨别高下、分出等級;又特指品嚐,如:品茶。另外,「品」還轉指東西,即:物品、物件。而《說文解字》則指「品」字,常用於特指人的「品格品德」和「文藝作品」的格調、風格。如沈約《奏彈王源》:「人品庸陋。」這既與「品」字的評論、衡量的意義相關,是「品」字的評論意義的延伸,更是受中國古代的人物品評的歷史文化背景影響。

換句話說,「求」和「品」這兩個詞匯,可理解為「探求」或「追求」名利或成功 (求成) 的一種「品性、品德」或「品行」,或「人格」。至於「人到無求」,其「品」就真的會自動提升嗎?且看以下分述吧!

(1) 有求也有品

顧名思義,此類人士雖「追求」個人名聲或利益;但同時以「誠 實」的態度或品行來示人,如俗語說「擺明車馬」 (公開個人的 意圖、無所隱瞞,如:以「個人名義」捐獻,成立「慈善基金」, 以博取「社會公勳」等),沒有「顧左右而言他」來作偽裝,或 掩飾其言行 ......

(2) 有求卻無品

此類人士雖「追求」個人名聲或利益;但卻時常「口是心非、惺 惺作態」,以「不誠實」的態度或品行來示人、來偽裝,來掩飾 其言行 ......

(3) 無求也有品

此類人士雖「沒有追求」個人名聲或利益;但所做的事,或所作 的貢獻,常以集體利益出發、不為個人謀私,「不計較」個人名 利之得失,表現出「大公無私」的品性 ......

(4) 無求亦無品

此類人士,沒有「公益之心」,也不為「個人利益」而奮進、追 求。其「個人品性」,也非常一般;有時候,為了丁點便宜,會 表現出「貪婪」的言行 ......

由此觀之,「求」與「品」之間,並沒有「必然」,或「自然」,或「直接」的關係。皆因,人們在「追求」某種名聲或某些利益時,也可以表現出「有品」(有求也有品) 或「無品」(有求卻無品)。當然,「無求也有品」者亦眾,但實源於其「個人品性」所致,而「並非」因無求而自動提升其「個人品性」或「人格」 — 皆因「無求亦無品」者,也不乏人在!

說到底,「人品」的好壞、優劣,才是其中的關鍵。如古德有云,欣賞一個人,是「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善良,終於人品。」而「好人品」,是需要恒久的培育,以至「個人修養」,才可形成,並非因無求而自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