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大灣區五年「成績單」

  • 刊登日期: 2024年5月16日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2024-02-18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迎來五周年,五年時光,擘畫出的宏偉藍圖正一步步變成實景圖。

五年來,粵港澳同心協力,共同推動大灣區建設,從“軟硬聯通”不斷突破到三地“心相融”,從要素流動更加暢通到制度型開放加快探路,一份大灣區沉甸甸的“成績單”可謂來之不易。

根據大灣區政策通後台數據整理,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各級各單位公開發布涉粵港澳大灣區政策602條,其中國家發布超過100條。在領域方面,科技創新超50條,基礎設施超20條,現代產業約90條,優質生活圈約50條,營商環境超200條,合作平台約180條。

 

大灣區綜合實力逐步增強

  • 2023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預計超13.6萬億元。

  •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四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研發投入強度約3.45%。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

  • 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超萬億元級以及3個五千億至萬億元級、7個一千億至五千億元級、2個百億元級組成的“8372”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 廣東市場主體數量突破1800萬戶,其中企業超過770萬戶。

  • 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8年增加5家。

  •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5萬家,比2018年增加3萬家,連續8年排名全國第一。

 

大灣區建設重點任務取得新突破
 

1.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 構建“兩點兩廊”科技創新空間布局,積極推動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設,積極爭取在大灣區布局9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先後落地並實現全面入軌運行。

  • 累計建設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以及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實驗室平台。

  • 累計建設新型儲能等5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納米智造、生物製造等3家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2.基本建成“軌道上的大灣區”

  • 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粵港澳跨境交通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深中通道等跨珠江口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加快形成。

3.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 爭取國家支持大灣區建設5G、集成電路、納米、生物醫藥等四大產業創新高地,重點發展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4.“美麗灣區”建設成效初顯

  • 啟動“無廢灣區”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合作機制建設取得實效,全域污染監測網絡初步建成,累計建成碧道6278公里,累計開放城市綠地5.4萬畝。

5.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加快構建

  • 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已基本覆蓋醫療、教育、就業、政務等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方面。

  • 2021年啟動實施“跨境理財通”、債券“南向通”,到2023年實施利率“互換通”,再到將於近期落地“跨境理財通2.0”。目前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試點個人投資者達6.92萬人,涉及相關資金跨境匯劃金額超128億元。

6.全面開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 在CEPA框架下持續擴大對港澳服務業開放,常態化開行中歐班列逾3000趟。

7.重大合作平台體系確立成型

  • 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如火如荼。

 

粵港澳三地融合水平明顯提升

  • 2023年以來,三地高層互動交流密切,廣東省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共舉行了9次高層會晤,就深化粵港澳合作、共同推進大灣區建設達成發展共識。

  • 約5300萬人次香港居民北上內地,其中4000萬人次通過深港口岸通關,港澳居民對大灣區認同感進一步提升。

  • 超20萬名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發展。

  • 超8萬名港澳學生在廣東中小學就讀。

  • 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34.65萬人次。

     

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