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贖人

《呂氏春秋》有個故事:當時魯國有一條法規: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人贖回來使他恢復自由,國家會補償贖金並獎勵。孔子學生端木賜﹐字子貢。是個富商。子貢把一個魯國人從外國贖了回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

有人評論子貢有愛心﹑而且不貪財;或不希罕國家的獎賞。但孔子説:「賜,你錯了。對你來說﹐領取國家的補償金,大家都不會說你貪錢﹐又不會有損你的名聲;但你示範了不領補償金,卻使到其他人怕被人家指貪財﹐便不好意思去領補償﹐也許因而失去行善的動力﹐索性不去救贖奴隸同胞了。」

孔子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送他一頭牛,子路欣然收下。孔子高興地説:「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行善不一定為了獎賞回報﹐但社會的肯定和認同有助於行善的風氣。給予一張獎狀或掌聲﹐傳媒宣傳好人好事是應該的。學校領導莫要吝惜公開獎勵學生的努力和善行。

親戚的女兒在校拿了好成績﹐其父母問我如何獎賞才合適。在星期日飲荼時﹐我問女孩﹐這個成績是否值得大獎呢?她說應是中等好成績而已。我跟全枱親友建議:我們就為孩子一齊拍三下手掌﹐給她一個「中Yeah」吧。全枱一齊拍掌﹐Yeah!女孩很開心﹐我相信她會爭取一個「大Yeah」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