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文學散步與中文教學

近年,不少學校致力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經過多年實踐,方法林林總總,例如文化周、漢服日等,時有報章報導,看來都卓有成效。其中,「文學散步」頗能結合現實環境,讓學生親身體驗,效果上似乎比「虛擬實境」又進一層。即使需要花費人力物力,學校中文團隊都一力承當。於是,各式各樣的「文學散步」,游走於大街小巷,如千樹花開,讓人目不暇給。

早些年,「文學散步」結合文學作家的足跡,對焦早期香港文學。以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的「文學散步」為例,頗能指出當中的亮點: 

 

本計劃從全港十八區挑選與文學相關的景點,配以適合初中程度的文學作品,由青年作家擔任導賞員,帶領初中學生現場感受作品與地方的連繫,理解作家的選材角度和表達手法,從而加強閱讀興趣和寫作動機,提昇整體中文水平。本計劃更利用維基應用程式,為參加者提供討論文學作品和交流寫作經驗的平台,以利持續學習。

 

「文學散步」看來頗受師生歡迎,成效毋庸置疑。近日樂見中學老師嘗試以「楹聯文學散步」為題,帶領修讀中國文學科的師生賞析對聯,是個頗為嶄新的嘗試(1)。

近年,教育局推動「價值觀教育」,並銳意提升學生的「文學文化內涵」。眾所周知,楹聯是中國傳統文學形式,它所蘊藏的文學、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直至今天,香港民間保存的楹聯,蔚為大觀。香港學海書樓出版《香港名勝楹聯賞析集》,收集、整理二百餘副香港名聯,並為之作詳盡的賞析。誠如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此書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學生多認識有格律要求的楹聯,當可提升語文和文學修養。」因此,本文嘗試談談「楹聯文學散步」與中文教學之關係,供中文教學同工參考。

一 、文學及文化語境

學習語文,語言學者認為,如能善用「語境」,學習可以事半功倍。語境理論認為,現實的語境可以分為若干種。其中,有被動接受的社會文化的「大語境」,也有主動創造的「小語境」,比如課堂上老師創造的英語或普通話語境。根據劉辰誕(1999)的分類,「篇章」和「語境」的關係,又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

第一,語言語境。包括:「篇內語境」和「篇際語境」。一篇作品,可以思考段落、語義之間的關係,也可以思考將有著共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分析討論。以楹聯為例,上下聯的關係,其中的結構、用語色彩,以及呈現的效果等。這是篇內語境。如果把同類的楹聯(例如道教、佛教、天主、基督)或同一個社區的楹聯放在一起,找出其中異同,提升比較、賞析能力,對不同宗教文化之間的差異,當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非語言語境。包括:「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指周遭的情況、事件的性質、參與者的關係、時間地點和方式。文化語境,指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習慣和觀念。以楹聯為例,不同年代、不同作者,不同名勝古蹟、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姿彩紛呈。這涉及到當年撰寫者對於亭臺樓閣等周遭的情況的觀察與聯想,上溯至古代文學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

由此可見,楹聯絕對不是簡單的佈置裝飾,也不是只供拍照留念的背景而已,而是涉及對人文思維、價值觀念的培養,涉及到「文本」背後代表的文學和文化。楹聯承載着前人的人品與文心,而且具有豐富的學習元素,可連繫香港中國語文教育「九大學習範疇」,從而有助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在思維、文學、文化和品德情意等各方面。

二、 文學典故與現代生活

香港各區,不少別具特色的公園都不難找到對仗工整的楹聯。其中荔枝角公園裡,著名學者何文匯教授題聯如下:

謝客來乎?有春草新塘,鳴禽翠柳;

楊妃往矣,想薰風古道,飛騎紅塵。

 

楹聯之上聯扣公園,下聯扣荔枝;典故的出處,分別是謝靈運和楊貴妃。謝靈運《登池上樓》,其中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名句。論者認為:「靈運少好學,博識多才,其詩多吟詠山水,描摹精細,文辭富麗,富於玄理。他有《登池上樓》詩,抒寫久病初癒,登樓眺望的所見所感,當中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何教授反用其意,謂這裏有「春草新塘,鳴禽翠柳」,像謝客一樣的遊人會來嗎? (2)

由於目前的中文文學課程中,並沒有選用謝靈運的名篇,大概沒有多少學生知道謝靈運其人,更不會知道他是詩仙、詩聖的偶像。詩仙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寫下:「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裡的「謝公」,指的就是魏晉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詩聖」杜甫在《石櫃閣》中寫道:「優遊謝康樂,放浪陶彭澤。吾衰未自由,謝爾性所適。」;又有「隱吏逢梅福,游山憶謝公」,可見對謝靈運的仰慕。

下聯典故出自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玄宗寵愛楊貴妃,而楊妃愛吃荔枝,於是玄宗特令人快馬從嶺南將荔枝送到長安,上引詩句生動地記錄此情此景,1300多年以來,令人感嘆不已! 

文學典故與現代生活,因為時代、語境不同,本來是互不相涉的。作者竟能巧妙地通過楹聯這種貼近生活的文學載體,瞬間將時空壓縮接軌。今天,當遊人在公園遊逛,在優美環境中發思古之幽情,信可思接千載,樂在其中矣!

三、 詞匯、語法及修辭

在學習古漢語(文言文)時,中學生因古今用語差異,認為文言文典雅古奧,以至望而卻步者並不罕見。2024文憑試《岳陽樓記》出題考問「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一句,「銜」字改為「接」字,效果是否更佳。表面看,這是字詞問題;實際上,需要結合對文章內容準確深刻的理解:

第二段由「予觀夫巴陵勝狀」到「得無異乎」。分兩層,第一層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然後寫在岳陽樓所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作者用一個「銜」字和一個「吞」字,便清楚表明了洞庭湖和遠山及長江的關係,用字極其精煉;再加上下面所寫「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就把那種煙波浩淼的宏偉景象描繪出來 。(3)

楹聯一般用文言文寫成,而楹聯可長可短,五字、七字,乃至十三字(如荔枝角公園楹聯)或以上,不一而足。楹聯用字精煉,常包涵文學典故,麗辭雅義,對仗精工,讓人回味無窮,堪稱文學表現形式中的精品。而這正可彌補學生用字率性隨意,以至語意粗疏、內容薄弱的通病!

要提升語文能力,必須針對提升學生對字詞的理解力,以及字詞的作用、效果等。一般學生在閱讀白話文時,往往不求甚解,張冠李戴者不少。而文言字詞,講求精煉準確。律詩中,頷頸二聯尤須講求「屬句精工」,絕對不能馬虎。假如在「文學散步」中,由老師引導學生,學習楹聯中的精巧絕妙之處,必能引起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從而提升閱讀和鑑賞能力。

四、 詩詞與語文、文學教學

首先,律詩中的對仗,跟楹聯關係密切。對聯,又稱對偶、門對、對子。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它跟拼音文字最大的不同處,是一字一音。由於方便組合,且自然成對,對聯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幾千年來成為民間常見的文學表現方式,例如春節寫在紅紙上的「春聯」,掛貼或鏤刻在楹柱上的「楹聯」。它自然而然地存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鄰居」,只要用心,不難發現,處處有它們美麗的蹤影!生活和語文,本應合而為一。語文、文學,修辭手法上的對偶;詩、詞、曲中的對仗,經常是考試出題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絕對不容忽視!

其次,需要認識平仄和用韻。一般教授語文、文學科的老師,即使在課堂上用心分析了詩中對仗,限於課時,學生都無法細緻體會當中的佳妙之處,更遑論可以「對對子」,創作屬於自己的楹聯了。其中,是否懂得平仄是學習楹聯的關鍵。

筆者曾經教授中一新生學習平仄,時間大概一小時左右,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以學會。主要運用「天籟調聲法」,何文匯教授收錄在公開出版的《粵音平仄入門》一書中。建議師生都細讀、學習,是提升語文、文學能力的不二法門!

學會對仗,進一步認識詩聯和詩韻。詩韻不難學,一般人即使手上沒有韻書,也可以網上找,目前不少網站提供詩韻檢索功能,使用上非常方便。通過欣賞學習楹聯,進一步認識、欣賞,以至創作絕句、律詩,應是合理可行的方向,如有中文老師配合推動,成效可以預見!

總結及展望

楹聯,從內容上看,能讓我們體會儒、道、佛、天主、基督宗教思想;從技巧上看,「好的楹聯,真、工、善、美,能切地、切景、切物、切人、切情者,是為上選。」(4) 假如從撰聯者角度看,由於作者多為當時文化名宿,有助認識香港早年學者、名士的學養風範。從文學角度看,楹聯大都構思精密,而運意修辭,常能別出心裁,讀之者常有不同層次的啟發感悟。楹聯、文學散步與中文教學,關係密切,苟能善用,與教育局推動的「價值觀教育」此呼彼應,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文化內涵。對於這麼有意義的事情,深信從事中文、文學教育的同工都是義不容辭的吧!

 

 

 

(1)香港東華三院邱子田紀念中學與香港楹聯學會於2024年5月1日,主辦「楹聯文學散步」活動,讓中小學生從中感受楹聯之美。

(2)招祥麒:〈灣區舊事/荔枝角公園名聯賞析〉,《大公報‧教育》 2022.09.13

(3)《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頁388。

(4) 《香港名勝楹聯賞析集‧招祥麒序》香港學海書樓出版,2023年6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