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的保育與培育

「勇」的價值與貢獻,對人類來說非常巨大,不容忽視。勇於探索、勇於嘗試、勇於創造,都是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齒輪。探索的過程會有發現,發現的過程中需要試驗,試驗的成果是創新。這不單是個人在新世界生存的軟實力,亦是21世紀社會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所以,依賴勇氣與勇敢而成的探索精神及創作精神是新教育的明確方向。

 

教育的「勇」

電子科技的猛速發展及疫情後重構出的新世界,改變了以往的認知及行為,快速淘汰之前存在相當的工種。競爭越來越大,需要有「新人類」的出現。紙上不能談兵。只是讀書,不能把新世紀需要的「人」製造出來。因為生存需要的能力跟以往不一了!教育需要用動態方式開發人格精神潛能,以思想上的勇敢及行動上的勇氣來迎接及創造新世界。

 

精神上的「勇」

人與動物最大的分別是人類擁有精神層次,而動物沒有。精神食糧和精神營養都是人類必須的。不可剝奪精神發展的需要,否則輕則出現懶惰、憔悴。重則出現沮喪、焦慮,甚至抑鬱。

生理飢餓,餵食便可。若是精神飢餓,如何餵飽精神層次?蒙特梭利謂:人擁有兩個胚胎期,一是孕期的肉體胚胎期、而是嬰幼兒期的精神胚胎期。人們只顧具體的肉體成長照顧,而忽視抽象的精神發展照顧。

 

古人看「勇」

先回顧前人對「勇」的認知,以下是部分古藉對「勇」下的定義:

《说文》:气也。一曰健也。从力,甬声。

《玉篇》:果决也。

《广韵》:猛也。

《增韵》:锐也,果敢也。

《论语》:勇者不惧。

《老子·道德经》: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無我的「勇」

先哲認為「勇」與氣節、堅定、選擇、氣勢、靈敏、面對、慈愛都有關。「勇」就是不屈服、不逃避責任與困難、不拖拉、不存在選擇困難、不畏懼怯懦、不會袖手旁觀的迅速挽回、拯救行動的敏銳適切反應。是屬於非自私自利的道德高尚精神,是利他的、無我的奉獻精神與犧牲精神。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耻勇」,為何把「勇」放在最後?因為,沒有「勇」之前的仁義禮智信的綜合作用,「勇」是難以適切在最終出現。即,中國人認為「勇」是依靠仁愛、道義、禮節、智慧及信守,這五常作道德基礎;才能出現忠心、孝悌、廉潔、知耻及勇敢,這五種高尚品格。這是成熟有理智的勇,不是衝動的盲勇。

古人一直注重人的精神發展。相信先哲其實早已想通「為人」的必備條件,像今天說的「全人」概念類似。可惜,不知從何時開始,現今的人只會注重兒童學業成績的發展、紙上的分數,而長期忽略了精神行為的發展。

 

家教的「勇」

零至三歲是人格及能力基礎建構關鍵期,這是家庭教育的使命責任。筆者作家長教育二十年,需要用上簡單易明的方法,先讓年青的新手父母理解兒童發展,才給予培育的方法。否則,只有吩咐做法,沒有源頭因由,今天的家長不會受落。成人行為改變的關鍵是給資料讓他們自己想通。

 

漢字的「勇」

漢字本身就是教育。筆者十多年前發現人格及能力培育,用上「心」、「力」、「氣」就能簡易說明,可令年青父母輕鬆明白。試用「心」作底層基礎支撐著上面的「能力」,這就是態度的「態」字。行為發展的基礎是心態及動作機能協調能力。人需要有心有力而成,有心無力或有力無心都不能成事。然後,再逐一解釋以下的人格及能力基礎是如何以動態行為的生活教育達成即可,這正是家長所需。

 

心:愛心、恒心、良心、專心、小心、耐心、好奇心、決心等

力:毅力、勤力、觀察力、適應力、判斷力、協調力、獨立力、意志力等

氣:志氣、義氣、和氣、朝氣、正氣、力氣、勇氣等

 

古今的「勇」

勇,氣也。氣、雲氣也。引申爲人充體之氣之偁。力者、筋也、勇者、氣也。氣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乃至焉,故古文「勇」從心 - 恿。

綜合古今,以「心」為部首「恿」及以「力」為部首的「勇」。可見,中國人認為「勇」是身心能力綜合的力量。

 

先天後天

「勇」是與生俱來的?自行發展出來的?還是後天訓練出來的?實,不需刻意培育,時機到來、情境需要、自然順應,便可順勢發展。

 

本能的「勇」

不時探索、經常冒險及擅長創造都屬兒童特質。科學育兒知識匱乏的成人,不懂尊重兒童特質,以貶意稱為「頑皮」、「膽生毛」和「不怕死」。需要認清的是這是環境的問題,不是兒童本身的問題。其實,這些是早期人類還未完全發展為全意識時本有的行為特性,是不需要被教導的本性行為。兒童的本能自發行動都是協助其自身發展的重要組成。成人應要保育這些特質,把兒童期特質的探索行為、冒險行為及創造行為,讓其轉化成為日後的探索精神、冒險精神及創造精神。

 

「勇」的障礙

對立於「勇氣」的是「畏懼」;對立於「勇敢」的是「畏縮」。兒童表現出來的勇,是人類一項重要的潛能。可惜,當孩子執行「勇」時,常被過到保護孩子的成人阻止。成人為了保護兒童,常說「你害羞啊!」、「你怕,是嗎?」、「乖乖坐下來吧!」或「不要亂跑!」等。令至懂走路的孩子在最需要探索冒險的時期,心理產生極大的矛盾。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依靠早期的行動。孩子的發展被制止,受到嚴重干擾。這不但窒礙「勇」的發展,同時亦負面影響了孩子其身心(心理與生理)發展。孩子本能上很會適應環境、順應需求。就這樣丟失了發展精神層次的原材料。日後,孩子可能會成為負面、被動、消極和悲觀人格的危機。今天,確實出現了不能承受壓力的年青人,他們竟然用消極的勇氣自殺,而沒有積極的勇敢來面對。

 

人為危害

又,所謂的育兒產品,其實是商業性質居多,只有利於成人,不利於孩子發展。例如手推車,孩子被動地被帶往不同的地點,卻不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而達致。這樣已經令孩子的意志力得不到鍛鍊。再例如地墊軟膠,孩子不能腳踏實地。這令學步兒發展不出自我保護意識,因為怎樣跌都不能覺得痛,沒有大自然給予的因果關係的邏輯後果。如果正常孩子在沒有成人扶持及軟墊保護之下,孩子便有機會面對困難,會自己想辦法重新站立。可惜,過到保護兒童的成人,會立即衝前抱起孩子,不讓孩子跌落受創。由於先入為主的銘印現象效應,成人這一來小行為,已經給孩子「學會」了不用解決自身的困難,定會有人替代,只需靜待。就此「教懂」孩子逃避責任、袖手旁觀、不用思考解難的依賴人格。就連產生認知動機的機會都沒有,完全去掉情境激勵,關上了機會之窗。對孩子來說,生活沒有任何挑戰,沒有需要發展勇氣與勇敢的條件,逐漸磨滅了自救、自保的能力,更何況發展利他的高階精神?不相信孩子、不願意放手的成人把「靠自己重新站起來」都剝奪了。製造了「童年不受傷,日後會更痛」的慘況。社會集體保護兒童的認知若有偏差,都會阻礙成人對兒童發展的態度。結果承受後果的不只是孩子,更是家庭,甚至是社會。

 

父母的「勇」

家長需要知道,精神人格是不能綁架孩子去補習班而學回來的。兒童的精神發展需求殷切,可惜,得不到成人知曉。兒童常聚精會神做一些有利自身建構的事情,可惜,又常被成人忽略。不能輕視長期哭泣的兒童!成人應該拿出勇氣來,學習科學育兒的方法,認識人類身心發展,滿足兒童發展的需要,把自身的行為認知及環境設置配合成兒童各階段發展需要的,作人類潛能的保育工作者。

人格不是成人教授出來的,是兒童自行與環境(包括與人)互動過程獲得的信息感受而建構出來的。兒童常被阻止自發主動的行為,被動不能成事,感覺身心疲憊,日後可出現拖拉懶散。懶惰的大腦容易受干擾,即是專注力不足較易不良影響可惜,精神健康的人是不會懶惰的。一些兒童成長至兒童晚期,對相當的生活事還不知怎樣去操作、不能掌握要點,唯有逃避或放棄。結果,做任何事情都沒精打采,更何況精神層次的勇氣及勇敢的果斷。

容許機會發展冒險探索,不單在過程有發現及創新,好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面對自然產生出來的困難。這更令其協調、專注、自主能力及思維等,都可一起發展出來了。兒童發展過程是邏輯的,精神發展亦然,緊貼自然定律的因果關係。發展中的大腦需要不停忙碌工作,只有持續專注做事,精神才會得到發展。

 

勇者無懼

發現家長常常產生無知的恐懼,覺得自己必須為孩子做些什麼事,才是盡了父母人性責任。家庭教育認知「生病」,孩子的發展當然會「生病」。帶養孩子需要科學知識。在教育先進的國家,成人尊重孩子發展的需要,新手父母拿出勇氣學習,已成為順理成章的國民教育項目。社會與父母攜手培育智勇雙全的兒童。

 

後疫情的教育

於2023年5月疫情剛完結不久,加拿大BC省教育聽向全省幼園及小學宣布需要積極鼓勵兒童「戶外的冒險遊戲」 Risky Outdoor Play,設法挽回三年多疫情對教育環境限制帶來的兒童人格及能力發展的嚴重負面影響。校方都積極安排一週五天密密麻麻的戶外運動及冒險遊戲,同時教育家長。雖然開始時或會犧牲一些孩子學術上的進度,但長遠來說,不能本末倒置,人格及能力才是學術學習的基礎能力。

 

環境育人

今天中國城市化的重鎮,土地都用來建商場,嚴重缺乏存在冒險元素的自然化公園。建築師不應只考量安全顧慮及美觀,而忽視探索和冒險的成份。建議設置大量兒童發展友好環境,用大自然環境,而不是塑料環境。大自然環境能令人放鬆自在。越接近原始,對幼小教育來說是越先進。這不但讓孩子的人格與動作體能得到正常發展,同時讓父母亦獲益。勇敢是自身發展出來的,是被鼓勵與支持,是自願的,不用威迫利誘而存在。在公園內孩子獲得母親的精神上支持,又得到父親的示範,有雙親的陪伴,這種親子效應輕易把體能及勇氣鍛鍊出來。

 

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只有利於某些行業,卻破壞了人類發展的藍圖大計。令人發展局限在一個小空間內,隔絕親身經歷的體會。電子屏幕限制了視野的角度、感知的能力、自發的行為、主動的執行、關顧的情感、積極的心態等等人類潛能的發展。而內容相當是虛構的,沒有真實的處境,打遊戲死了可立即再復活。不需要負上什麼責任,造就粗心大意,不需顧及因果,枉說什麼精神發展。而那些卡通人物動作與真實不符,孩子代入感特別強,把這些動作做出來,後果嚴重,窒礙兒童動作探索的發展。又,一些恐怖的虛擬劇情,令兒童恐懼不安,形成為畏首畏尾,弱化冒險精神。

可怕的是,新一代的年青父母及老師都是電子一代的「產品」。教育需要極大的勇氣,去治愈病態的社會。共勉之!

 

 

此文曾刊載於《幼教 365天》,2024-04,總第5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