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的「初為人師」課程

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同學會」)成立於1979年,由一群來自四間教育學院的畢業同學組成。在45年的發展歷程中,同學會舉辦過多項國內、國外交流學術活動,對母語教育、教師專業表現、學童餘暇運用、閱讀習慣、本土歷史文化歷史等進行調查研究,出版教材,亦組織康樂聯誼活動以聯繫校友……但當中最廣為人知的,可能是為每年新畢業同學舉辦的「初為人師」新教師研習課程。

教育的行業是一門理論與實踐並重,同時理想與實際落差不小的工作。師範課程訓練不得不建基於理論,功課與課堂練習只能讓「準教師」經歷到大部分常態下的情況,實習時即使補充了部分特殊或極端案例,但仍然不能窮盡學校文化的差異、眼前活生生的學生的教育多樣性、和同事磨合、家長的需求等等;對於進入課室第一次對學生負上主要責任的新老師而言,新學校的工作環境仍是文化衝擊。「初為人師」正正回應了到新環境的適應和銜接需要,通過簡短的課程,在講座後安排個案研讀、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由資深教師向新教師提點學年初要注意的事,提供多年經驗積累而成的精粹建議,讓新教師練習實際可行的技巧,更有信心面對充滿挑戰的新教學環境。新教師盡快銜接,最後受益最大的仍是學校和學生。這是同學會以服務教師,從而服務學界和教育界的初心。

近年,院校師訓課程精益求精,中、小學校長和啟導老師樂意為實習老師提供不同的教學體驗機會,學校也為新入職老師安排類似師友計劃,讓新老師可以向校內資深同事請益,減少出錯可能。以我在同學會「初為人師」擔當組長、講者所見,參加的新老師因此由十年前每屆約200人,減至近一兩年60人左右,但新老師們參與討論的投入,可見希望把課教好的心始終如一。同學會在這方面與時並進,分享的主題漸漸由新入職的準備,轉變成前線教學經歷、最新教學工具和使用方法、不同學科的最新教學策略等。即使是疫情困難時,同學會也繼續肩負着教育「心火相傳」的精神,把「初為人師」和一系列相關講座從實體拓展到網上,從中、小學拓展到幼稚園,甚至把以往經驗,通過短片形式保存下來。

在歷屆理事會的不懈努力,多年來會員響應支持下,同學會的工作當然遠遠超過上面所述,上面只是從其中一項管窺一斑。隨着教育環境仍在急促改變,教育行業將何去何從仍未確定。可以確定的是,同學會仍會繼續秉持初心,支援準教師、新教師銜接,在成長路上與教師攜手,為香港的教育發展奉獻一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