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二千多年前的偶像
廿一世紀是個充滿偶像的年代。不少球星、歌星、影視明星,都是人們的偶像;國家元首、坐擁巨富的商人、偉大的科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各種成功人物,都是人們的偶像。可是,你可知道古人的偶像是誰?
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的偶像。孔子之後,孟子成了戰國時代眾人的偶像。在距離現在二千多年以前,這位偶像的魅力可謂非同凡響,連當時的君主如齊宣王、梁惠王、滕文公等,都願意低聲下氣向孟子請教「治國、平天下」的策略方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孟子大概是一位享譽國際的名人、學者專家吧。然則,這位偶像有何過人之處?
我們不妨從言論、思想和行動三方面,談談孟子給我們的啟示。
首先,孟子不獨詞鋒銳利,而且善於引導別人,慢慢進入早已準備要討論的話題上去,例如:「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引導本來目光短淺的梁惠王,轉為思考以仁義治國的方向。先指出梁惠王想要開拓疆土,要使秦國、楚國來稱臣,無異於「緣木求魚」,根本沒可能實現;再進而指出,「緣木求魚」儘管得不到魚,還不致有禍患,若與鄰國為敵,就必然帶來災難,從而引導梁惠王施行仁政。又例如:當齊宣王提出「齊桓晉文之事」,如何才能稱霸天下的話題,孟子巧妙地通過「以羊易牛」一事,從齊宣王對牛尚且有「不忍之心」,進而肯定齊宣王有「仁心」「仁術」;有「仁心」「仁術」就可以行「仁政」的結論上去。
誰不想擁有能言善道的口才?所以,現在各種口才訓練課程大行其道,學校也經常有演講、辯論比賽,作文也學習議論文。可是,怎樣才能提升口語表達能力?試問哪一位辯論高手沒有讀過《孟子》?
在〈滕文公上〉,孟子親自示範,如何用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的手法,有力地反駁墨家「薄葬」和「愛無等差」的主張;又不厭其煩,展示如何運用連續設問手法,層層遞進地反駁農家「賢者與民並耕而食」的主張,認為根本不合乎情理,並強調社會分工是必要的!
此外,孟子駁斥楊朱的主張,認為他是「無君也」,即目無尊長、不懂得尊重上級。現代人愛談自由,講權利,但人與人之間仍須互相尊重,才能為社會奠定和諧穩定的良好基礎。
以上這些,無疑都是學習「駁論」的典範和示例。
孟子也是文學高手,他的語言技巧出色。除「魚與熊掌」的經典比喻外,又以「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作比喻,認為只要擴充「四端」,便能安撫天下。孟子更擅長以故事說理,如在〈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小故事來打比方,是特別為一位好戰的梁惠王而準備的。
其次,孟子思想深刻,且能獨立思考,絕不盲從。例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今天仍然在告誡那些死守著書本知識,不懂得靈活變通的人。他對學習方法也有著深刻的認識,提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的著名論點,假如我們完全不談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真能準確理解文學作品嗎?
孟子一直堅信人性本善,而聖人是典範。孟子說:「聖人是百代後人的老師,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因此,聽過伯夷節操的人,貪得無厭的人也會變得清廉,懦弱的人也會有獨立不屈的志向;聽過柳下惠節操的人,刻薄的人也會變得厚道,胸襟狹小的人也會變得大度起來。可見孟子對人性的觀察是相當深刻的!
再者,孟子是個身體力行的非凡人物。他眼見各國征戰不斷,生靈塗炭,於是遊歷各國,遊說國君施行仁政,以挽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貧苦大眾。給我們的啟示是:人人總會遇到挫折,聖人也在所難免,但每個人都應充滿自信,努力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孟子的「浩然之氣」歷來為人所稱道。其實,孟子的浩然之氣,源於一股發自內心深處的強烈使命感。
有一次,孟子游說失敗,決定離開齊國,弟子充虞察覺到孟子似乎有點不高興,也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不怨天,不尤人」的話。孟子回應時,藉此表達自己的遠大抱負:「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真不愧是個「大丈夫」啊!
總之,《孟子》一書,早已是歷代學子必讀之書,其中不少經典名句,更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時至今日,為什麼在寫作文章、演講和辯論時,人們都樂意引用《孟子》?因為這些具有永恆價值的人生道理,簡短有力,一針見血,發人深省,故歷久而不衰。所以,何妨讓這本小書伴隨著它動人心魄的力量,融入你充滿智慧的生命之中?
*此文曾刊載於《文言經典雙語誦讀·孟子選·導言》,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