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是鬼節

農曆七月十四,香港俗稱為「鬼節」,或曰「盂蘭節」、「中元節」,傳說地府鬼門打開,陰間亡魂可重回陽間,直至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上。此一期間,長輩訓戒後生不宜夜出夜歸、靠牆行走、戴紅穿黑,傳說日久,已成民間習俗。

盂蘭節,全稱為「盂蘭盆節」,正日其實在七月十五,並非七月十四。此一節日,源自西晉時期由佛教譯經師竺法護翻譯的一部佛教經典《佛說盂蘭盆經》,當中講述目犍連尊者因亡母陷落餓鬼道,向佛陀請示救度之法;佛陀勸其於解夏之日,舉辦盂蘭盆會以供養眾僧,藉此功德救度先亡親人。據南宋《佛祖統紀》記載,中國最早設盂蘭盆齋始於南北朝時代大同四年(公元538年),當時梁武帝在同泰寺(即現在南京雞鳴寺)設盂蘭盆齋供佛僧。時至今日,佛教徒仍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舉辦盂蘭盆會,設齋供僧,拜祭先祖,報答父母劬勞之恩。

又《儀禮.覲禮篇》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記載天子自古有祭天、祭地、祭水的儀式。後道教興起,將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虛大帝、水官洞陰大帝之祭日分別稱為上元節(正月十五)、中元節(七月十五)及下元節(十月十五),合稱三元節。據道教《玄都大獻經》所載,中元地官將於農曆七月十五持人鬼錄簿,檢閱世間善惡。各方道士遂供奉花果,設壇誦經作法,期望地官赦免祖先亡魂之罪。

不論是佛教「盂蘭節」或道教「中元節」,都會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辦活動,普度眾生。此一習俗,與中國人自古重孝,拜祭祖先的精神相通,故衍生出中華儒佛道合一的獨有文化。

那麼,該節日明明是訂在農曆七月十五,為何香港大眾卻誤會是七月十四呢?就筆者所見,坊間對此似無明確解釋,或歸咎於大眾無知,以訛傳訛;或謂14為7的周期數,雙數比15來得吉祥,也更合農曆七月半的意思;又有人說,民眾虔誠,故多提前祭祀,久而久之就當成七月十四。凡此種種解說,均似是而非,頗有可疑。筆者以為,應當是古今記時觀念不同所致。

案:傳統文化是用天干地支來記時的,一天24小時分為12個地支,每支各分配2小時。古人視子時為一天的新開始,子時即半夜11時至凌晨1時,所以戲院這時候的夜場一般稱作子夜場。換言之,七月十五日的起始,是從七月十四的晚上11點起計。現代人因已不用干支看時間,傳說七月十四晚11時鬼門開(11點後本應已是七月十五),就誤當成是七月十四鬼節了。

總之,所謂「鬼節」,其實並不可怕,其本意旨在通過民間風俗,宣揚孝道,勸人向善,提醒世人要感恩及反省。本心若善,何必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