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話生前與死後

踏入十月份,秋意漸濃,有重陽節的月份。

重陽不只是一日假期,背後帶有教育概念。作為傳統節日,固然負著不少民俗中華情,至少登高、祭祖等習俗已提供大量學習素材;近代一點的有賦與「敬老」情懷,但這可能只是內地才有。祭祀先人的習俗,似乎都會連上死亡;這倒是個忌諱的話題。今期選來一些光影故事,攀談一下生前與死後的故事。

人死是個必然的過程,最為吊詭的是凡經歷了死亡的人都無法與其他人分享那個過程;結果死亡、死前死後、陰陽相隔等都成為絕佳的創作空間。除了以驚嚇為主的「鬼片」外,其實亦有電影的情節可讓我們借用,開拓子女或學生對死亡可加思考的空間。

在電影平台觀賞過的日本片《巡遊夜》(THE PARADES),屏幕上呈現的全是幾位已死的人的視角——當然是未死的製作人所臆測的!陰陽相隔的煎熬不只是未死的人會有;死者並不已矣,她都牽掛著仍在生者。這個正好是「珍惜」的縯繹,與其待親友死後追思,何不在生前多加善待和尊重呢?在講死亡之前,真是應該更多講敬老;珍惜祖輩長者仍在生時多行孝義。

生老病死,病與死是連在一起的;老死前往往是一段漫長被病痛折磨的日子。另一部日本片《超脫旅途》(ALL LIVES)正好以這個為主題,改編自小說的故事講述一位醫生協助病患旅行兼做安樂死。安樂死,可是個大兼且難的課題,當中涉及自主權、法律和死亡的不同角度;透過正反方辯論可讓我們對生與死有更深入思考。就像同性戀、同婚等課題,誰知幾時安樂死會進入公眾視線,成為議題。

與東方相比,西方對死亡似乎包容得多:受宗教影響,大家都知死後就是接受審判、上天堂或下地獄;故此對死前關注更多。想起一套老舊西片《玩轉身前事》(THE BUCKET LIST),兩位老牌明星積尼高遜和摩根費曼領銜,披著喜劇的外套,兩老罹患癌症等死前逃出醫院,拿著「死前願望清單」逐一實行。

不一定要臨死前才去思考甚麼清單,其實只算是善用時間做一些很想做,甚至是值得做的事情的問題吧。這也是一個關於珍惜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