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戰略在實現國家戰略和地區發展戰略中的作用與挑戰

  • 作者: 張沁(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院長)
  • 刊登日期: 2024年10月16日

國家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關鍵,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旨在通過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推動國家向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的轉變。

國家戰略是國家發展的總體規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旨在實現國家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和願景。規劃核心在於通過頂層設計引導國家資源的合理配置,在國家安全、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文化價值導向基礎上,確保國家的長遠發展並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地區發展戰略則是國家戰略在特定地區的具體體現,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計劃。地區發展戰略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地區經濟均衡發展,有助於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區增長,推動國家整體經濟多元化發展,為國家戰略目標實現提供支撐。教育戰略承擔著培養人才、傳承文化、創新科技和服務社會的職責,核心在於透過優化教育體系和提升教育品質,為國家和地區發展提供知識支援和人才保障。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國民的整體質素,還能夠促進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教育戰略是國家戰略和地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戰略和地區發展戰略的基礎和前提。

教育戰略在支撐國家戰略實施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制定與國家戰略相匹配的教育政策、教育體系能夠為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援。例如,高等教育機構可以通過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高素質及跨領域能力人才。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強化,則能夠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水準,滿足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此外,教育戰略亦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專案和創新實踐活動,激發創新活力,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樣地,教育戰略在促進地區發展戰略實施方面亦起到關鍵作用。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有助於提升整個地區的人力資本水準,還能夠增強地區內部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同時,教育機構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可以針對地區特色產業開展定製化的人才培養計劃,這樣的合作模式能夠確保教育成果更好地服務於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知識和技術的交流與共用。

在強國戰略的宏偉藍圖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者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教育強國為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透過高品質的教育體系,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跨領域及實踐能力的科技人才,而這些人才正是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革新的關鍵力量。科技強國是驅動力,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科學研究,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科技創新的成果不僅可以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也為教育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更先進的教學手段,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多元的途徑。人才強國是核心,是連接教育和科技的橋樑。優秀的人才能夠將教育成果轉化為科技創新的動力,人才的培養和利用效率決定了國家的發展潛力和未來前景。構建一個能夠吸引、培養和留住人才的環境,對於實現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的目標至關重要。

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原則下,將教育體系與國家教育戰略相對接,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既保持水平及國際認可度,亦強化與內地教育的聯繫和互動,確保教育內容和方向與國家的整體發展保持一致,培養「國之所需,港之所長」的國際人才,以發揮地區優勢,並適應國家的發展需求。

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簡稱:學院)作為以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為主旨的跨學科研究型創新應用學院,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的秘書處,在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20餘年來,發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前瞻性研究、制定準則、優質教育、信息傳播、知識與技術的發展與交流五大功能,香港教育在應對全球氣候行動及科技大潮,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實踐中,學院開創了 “3x3” 多維度創新教育模型運用於「未來教育創新教學實驗室」,支援學校開展以跨領域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創新課程,包括碳素養與低碳生活、生物多樣性STEAM花園、古蹟保育傳承文化、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國情教育,例如,在開展『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的國情教育中,三大板塊從『中國與世界』加強師生及社會各界民族自信及自豪感,增強國際視野,『世界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國家在保護文化及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全球貢獻及成就,增強文化自信,『未來科技與可持續發展』展現國家在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創新發展,更加突顯國家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全球氣候行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航天科技等方面的科技成就,通過開展結合「課堂、展覽室、研學」(第一項“3”)的體驗式活動、教師研修、學生研學、教材研發出版等系統性跨學科實施的教育項目,促進落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創新教學實踐。在“知識、價值觀及態度、能力”的教學目標下,培養師生從“國際、國家、香港”(第二項“3”)層面對各項現時、未來所需的議題的認識。在此教學模型下,學院呼應UNESCO“2030 ESD Roadmap”中五大優先行動,開展有助於提升教育工作者能力、賦能青年、改善學習環境的項目。 

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中,學院積极參與主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論壇』於香港註冊,得到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的大力支援,9+2各城市教育專家共同推動,2018年的首屆論壇以「大數據驅動教育創新與實踐」為主題, 彙聚了300多大灣區教師進行培訓交流。2024年7月在『聯合國國際青年日』發佈的《人工智慧+教育青年展望》也匯聚了大灣區各地青年的共同思考。國家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在於地區內城市在經濟、科技、教育、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的深度融合,開展廣泛合作,共同推進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促進了地區內教育資源的共用和優化配置。

香港在教育、科技、人才的規劃上展現了其內在的關聯性和核心要素。教育規劃著眼於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跨學科人才,注重全人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科技規劃則聚焦於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通過建立高水準的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和企業。人才規劃方面構建了開放包容的培養體系和人才引進,旨在通過優化人才流動機制和提升人才服務水準,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為了實現這些規劃,香港採取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在教育方面,更好地發揮『資歷架構』體系,推動開放、包容、國際化的教育,提升了香港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比如,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在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人才培養方面,開發的『可持續發展規劃課程』通過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課程評審,為社會各級各界提供了所需的證書及文憑課程,在科技方面,香港設立了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援科研專案和初創企業,同時也支援教育科技(EduTech)的研究與發展。在人才方面,加強轉型所需的各類人才培養專案,如綠色金融,透過「綠色及可持續金融先導計劃」為在職專業人才提供持續進修機會,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人才優勢,提升了本地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實施更為靈活的簽證政策吸引人才,為海外和內地人才提供了便利的工作和居住條件。

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立足可持續發展教育,積極開展與聯合國各專業組織間的協作,包括聯合國經濟及社會事務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南南、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以及責任管理教育聯盟等,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在促進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積极參與、支援學院及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的各項全球及本地活動和倡議,致力於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各個層面,匯聚全球智慧,開展本地實踐。

總之,在實施強國戰略和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背景下,國家戰略、地區發展戰略與教育戰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教育戰略對於國家戰略和地區發展戰略的實施起到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為強國戰略的核心要素,彼此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繫。通過教育戰略的改革和創新,可以有效地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從而為國家戰略和地區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