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0-3嬰幼兒回應式的照護

「滿足兒童發展需要」一直是以「兒童為本」的蒙特梭利理論主幹之一,而不是以「成人為本」— 我要教懂你什麼的角度與方向。最近看見一公眾號,展示出嬰幼兒回應式照護(照顧守護)知識的導圖,可能是用AI翻譯的,為防引致讀者理解錯誤,現以文章式修正增潤,好讓訊息更清晰。

歡迎幼兒園校長把訊息轉發給社區裏準備入學的家長,提早連結好家校合作關係,先把嬰幼兒及成人準備好,是21世紀辦好幼兒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什麼是回應性照護

 

1.定義

回應性照護讓嬰兒身心發展的需求,被恰如所需的滿足。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宣導養育者對嬰幼兒提供回應性照護。即: 通過觀察嬰幼兒的動作反應、面部表情、啼哭及發出的聲音等,及時注意到他們發出的信號,以成熟及科學的兒童發展知識,作以恰當分析和理解,正確響應嬰幼兒的需求。

 

2.釋義

嬰幼兒身心發展的需求,包括食物、安全、經驗認知、安撫和情緒調節等,雖然不會說話,但寶寶出生後就有交流的本能和強烈願望。人類屬於群居哺乳類,嬰幼兒會通過表情、語音、動作等發出信號引導您與他溝通“交談”。例如用多種哭聲表達不同需要、用笑容和嘰咕聲表達喜悅滿足、用煩躁的神態表達疲憊要休息,等等。

嬰幼兒的需求能否恰如所需的被滿足,取決於養育照護者。當寶寶意識到自己表達的需求,能及時得到成人滿懷關愛、持續積極以思考及行為的回應時,就會因此感到滿足並逐漸建立對照護者的信任,絕少出現哭鬧焦躁,而能享用安穩的身心靈的發展機會。回應性照護讓養育環境變得和諧,也讓寶寶大腦充分發育,實現良好的早期發展。

 

3.回應性照料怎麼做

以餵養為例。對新生兒來說,饑餓意味著生命受到威脅,因此只要感到饑餓,他們就會以哭的形式發出信號。寶寶饑餓時會哭,但是“哭≠饑餓”,因為寶寶和我們一樣,也有疼痛/冷熱/疲倦等各種生理感受,以及煩躁/不安/焦慮等心理感受,並常常都用哭來表達。當嬰兒的哭鬧明顯不符合平日進食規律,此時應首先排除胃腸不適等非饑餓原因。           

養育者未能清楚分析哭鬧的原因,單純是一哭就餵奶,只能暫時緩解嬰兒哭鬧,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可能帶來過度餵養、餵養不規律等新問題。這會導致孩子成熟時,會以「食」作解決問題的方法,影響解難能力的發展。

當寶寶大一些,會用更多信號表達饑飽,例如勺子靠近時張嘴表明對進食有興趣;用扭頭拒絕、吐出食物等,表示不想再進食。養育者應根據嬰幼兒發出的饑飽信號及時提供餐食或終止餵養,這是回應性的照護。

 

4.回應性照料基本步驟

寶寶一直在學習如何引起養育者的注意,通知我們一些事情發生了,亦是從而主動建立人與人的關係,養育者要學習如何正確回應寶寶的需求。當寶寶不安、哭鬧、亦或興奮時,都可以試著想一想 : 他正在通過什麼方式,讓我瞭解他的什麼想法? 可以通過簡單的幾個步驟來瞭解寶寶信號背後的需求:

  • 停下來、慢下來;
  • 專注當下環境,觀察寶寶和自己的行為; 
  • 思考寶寶行為的動機和意思;
  • 思考在行為之前;思考要快,動作要慢;
  • 利用自己的經驗、當下的環境、對寶寶的瞭解等資訊,對寶寶做出回應。

一開始我們可能要有意識的這樣練習,一旦得到充分練習,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下意識地作出符合寶寶年齡、心理發展特點、環境需求的回應了。

 

二、0-6個月嬰幼兒回應性照護及早期學習

 

1.回應和互動

  • 按需哺乳是對新生兒順應餵養的重要方法;
  • 在哺喂、護理過程中,富有感情的與嬰兒說話,模仿寶寶的聲音或動作,注意目光交流;
  • 用微笑、聲音來與寶寶互動,你很快就能看到寶寶回以微笑,或試圖模仿你作為回應;
  • 父母盡可能多的親自照護寶寶,多與新生兒接觸,給新生兒撫觸,輕輕地擁抱寶寶,這些都能讓寶寶從多感知覺,視覺、觸覺、聽覺和嗅覺上感受到你的確實存在,進而給寶寶帶來一種平靜和安全的感覺;這些感覺不能從電子螢幕上的虛擬影像而獲得;
  • 學會辨識新生兒哭聲,及時安撫情緒並滿足其需求; 主動識別並及時有效的應答嬰兒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逐漸與嬰兒建立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

 

2.運動發展

  • 滿月後的寶寶,餵奶1小時後可進行俯臥練習,在寶寶面前搖動撥浪鼓或搖鈴,或者擺放黑白卡片等玩具,慢慢向上移動玩具,鼓勵寶寶抬起頭和肩膀,看著玩具移動;
  • 通過俯臥、豎抱練習、被動操等,鍛煉嬰兒頭頸部的運動和控制能力: 每天可進行1-2次嬰兒被動操; 3個月齡起鼓勵嬰兒自由翻身; 4個月齡起適當開始練習扶坐; 5個月齡其開始練習靠坐;其實,孩子會作出主動動作的,如果孩子不願動,需要留意床褥被鋪是否過厚而過柔軟,令孩子難以掌握支撐;或成人過度攬抱,又或成人患上潔癖,令孩子缺乏地板時間;
  • 讓嬰兒抓握不同質地的玩具和物品,並從4個月齡起引導寶寶伸手來抓握,促進手眼協調能力發展。

 

3.認知發展

  • 為寶寶提供多看、多聽、多感知的機會。1-3個月的寶寶對距離20釐米左右的物體看得最清楚。3個月之後,寶寶視力範圍就會擴大了;用鮮豔的玩具引導,讓寶寶練習用眼睛追隨物體;眼球追蹤能力,將來可發展成為閱讀能力;
  • 給嬰兒聽悅耳的音樂,玩帶響聲的玩具; 促進其感知覺的發展。這句說話不太同意,帶聲響的玩具通常不會優美及這些電子聲音會刺痛孩子薄嫩的耳膜,破壞旋律美感認知能力。應現場唱歌給孩子,演奏樂器給孩子,不要採用電子音樂,由於嬰幼兒耳膜較薄,輕柔的音樂節奏才能説明音樂能力發展。機器播放音樂,亦可會影響聲源方向辨別能力;

 

4.語言和社交情緒發展

  • 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用溫和的語調和 “兒語” 跟寶寶說話,調整你的聲音,使其變得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大有小;
  • 模仿寶寶發聲,觀察寶寶的面部和身體反應,關注寶寶與你的互動;
  • 給寶寶展示生活中常見物品、人物或動物的真實圖片。因為孩子還未有能力理解擬人法,所以不要卡通,用上真實圖片,能輕易讓孩子理解。不要欺騙孩子老鼠董說話、大象可飛行,避免孩子接收錯誤訊息。在寶寶看這些真實圖片的同時,用語言描述這些圖片。你會觀察到寶寶在傾聽你對他說的話,並以他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

 

 

三、7-12個月嬰幼兒回應性照護及早期學習

 

1.回應和互動

  • 在嬰幼兒進食過程中,注重與嬰幼兒的互動,關注嬰幼兒的饑飽和進食/停止進食的回饋信號,充分尊重嬰幼兒對饑飽的自覺感知,不強追餵養,避免日後出現厭食症;
  • 盡可能多地對著寶寶笑,讓寶寶有舒適感和信任感;
  • 父母多陪伴和關注嬰兒,在保證嬰兒安全的情況下擴大其活動範圍,鼓勵與外界環境和人接觸。

 

2.運動發展

  • 幫助嬰兒練習獨坐、腹爬、手膝爬,再逐步到扶站和扶走;
  • 練習伸手夠遠處的玩具,雙手慢遞玩具,撕紙等雙手配合和手指抓捏動作,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3.認知發展

  • 給寶寶乾淨、安全和色彩鮮豔的物品,例如木勺或塑膠碗,讓他們伸手去觸摸、擊打或放下;
  • 使用簡單的圖畫書、簡易拼圖、手偶和玩具連娃來培養寶寶的好奇心,並幫助他們學習新事物;
  • 和寶寶玩捉迷藏,看看他能否找到你藏起來的物品;訓練認識恒存。

 

4.語言和社交情緒發展

  • 盡可能多地呼喚寶寶的名字,他會嘗試尋找並靠近叫他名字的人;
  • 告訴寶寶物品,在孩子面前使用這些物品,把物品產生功能。告訴寶寶人的名字,與該人互動溝通遊戲。他會表現出興趣,很快就會嘗試在詞語與物品或人之間建立聯繫;
  • 引導嬰兒發“BABA”、“MAMA”等語音,提高其對發音的興趣;
  • 向寶寶展示如何用手勢說話,例如表達 “再見歡迎” 等。寶寶很快會嘗試模仿你,並建立起肢體動作與口頭表達之間的聯繫。

 

 

四、13-24個月嬰幼兒回應性照護及早期學習

 

1.回應和互動

  • 經常帶幼兒玩互動遊戲,如相互滾球、爬行等;
  • 如在大自然環境,孩子踎在地上撿石頭/樹葉,成人可以說「我們一起撿吧!」這種行徑積極回應了孩子,這種認同的行為讓孩子變得更自信;越幼小的孩子越喜歡大自然的產物。
  • 對待幼兒的養育態度和行為要一致。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幼兒自主做事情的機會,對幼兒每一次的努力都給予鼓勵和讚揚,培其獨立性和自信心;
  • 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如用匙吃飯,用杯子喝水,學習脫襪子、脫鞋;固定大小便場所,練習有大小便時向成人示意;固定位置作必要的隱私行為會較有安全感。

 

2.運動發展

  • 給幼兒提供安全的活動場所,通過練習自己行走、扔球、拋球、踢球、拉玩具走等活動,提高平衡能力;
  • 鼓勵幼兒多做翻書頁、蓋瓶蓋、用筆塗鴉、壘積木等遊戲。提高認知及手眼協調能力;
  • 提高幼兒身體動作協調能力。學習扶著欄杆上下樓梯、撿皮球,踮著腳尖走用作協助兩歲以下孩子足弓發育和跑。

 

3.認知發展          

  • 給孩子一些物品,玩在容器中取放物品的遊戲。他們會嘗試自己把東西拿出來,然後再放回去,這對發展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非常有益;  
  • 給孩子一些可以堆砌迭高的物品。他會嘗試自己往上迭,加更多的東西並推倒它們,或者不斷壘高直到它們倒塌為止,藉此認識物理。

 

4.語言和社交情緒發展

  • 抓住一切機會與孩子交流。觀察孩子正在做的事並描述出來,例如餵飯,洗澡時,他很快就會明白你在說什麼,並能夠簡單指示,或是高興地向你展示他學到的東西;
  • 教幼兒指各種物品以及自己的身體部位。引導幼兒將語言與實物聯繫起來有意識的用語言表達;
  • 與幼兒玩 “給娃娃餵飯、拍睡覺” 等假扮性遊戲;模仿飾演他人角色,藉此培育自身的同理能力;
  • 學習更多詞彙,說出物品名稱、短語,鼓勵用語言,表達需求和簡單對話,學習區分大小、匹配形狀和顏色等,藉此培育辨別能力;
  • 問孩了一些簡單問題,並且最好將提問變成遊戲,比如 “你的腳趾在那裡?”寶寶會願意通過回應或進一步問問題,與你進行互動;
  • 看著圖片、景色、活動場地等,與孩子談論不同的主題,寶寶會願意和你分享他的所見所聞,並願意探索周圍的環境。

 

 

五、25-36個月嬰幼兒回應性照護及早期學習

 

1.回應和互動

  • 逐步培養規律的生活習慣,學習自己洗手、進食、穿衣、大小便等生活技能;
  • 多示範及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而非指出或責怪他們做錯了或不能這麼做,這能有效幫助寶寶在生活和玩中學得更多、更好; 
  • 鼓勵寶寶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收拾玩具、掃地、幫忙拿東西等簡單家務,促進其整體協調產出行為的自信心及自我管理發展,並提高克服困難的意識和能力。

 

2.運動發展

  • 學習獨自上下樓梯,單腿站,提高身體協調及大運動能力;
  • 能夠獨自上下樓梯後,開始練習雙腳交替上樓梯、走腳印、跳遠等;         
  • 提供搭積木、串珠子、畫水平線、畫圓形、扣扣子穿鞋子等各種動手機會,提高精細動作能力。

 

3.認知發展          

  • 「上下」 、「前後」 、「裡外」等培養幼兒理解空間概念;
  • 通過在生活中問 「有多少」 或與孩子一起數東西,幫助孩子學會數數。孩子可能在起初會犯一些錯誤,但他們會在重複中學會這項技能;
  • 給孩子一些不同形狀的彩紙,讓他們比較並分類。他們喜歡分類,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匹配不同的物品、顏色和形狀,並建立起它們之間的聯繫;
  • 提供與小朋友玩耍的機會,鼓勵幼兒發展同伴關係學習輪流、等待、合作、互助與分享,培養愛心、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 「過家家」 等遊戲,通過與小朋友玩 「開火車」 培養幼兒的興趣和想像力。

 

4.語言和社交情緒發展        

  • 學習執行指令,用較準確的語言表達需求;
  • 教幼兒說出自己的姓名、性別、身體部位以及一些短句和歌謠;        
  • 經常給幼兒講故事,鼓勵幼兒複述簡單故事,教幼兒說歌謠、唱兒歌、講述圖面,不斷地豐富詞彙,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 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並傾聽他的回答。例如「這是什麼?」 「哪個球比較大? 」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他會更願意與你互動,並回答你的問題,亦同時學習如何提問;
  • 和孩子一起讀繪本故事,並針對故事情節提問,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會嘗試記住故事情節,並重複你讀的內容,訓練聆聽記憶。

 

 

六、回應性餵養是什麼?如何做?

 

1.定義

嬰幼兒的餵養應當是個雙方積極互動的過程,然而實際餵養中,許多照護者不能及時、準確,甚至沒有嘗試去識別嬰幼兒發出的饑餓信號。這樣的餵養方式忽略了在科學餵養過程中嬰幼兒自身的主導作用。          

在7-24月齡的嬰幼兒輔食添加期,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最佳的嬰幼兒餵養方式不應該只取決於餵養內容,還應取決幹餵養的時間、地點,如何餵養、由誰主導。

 

2.釋義

在回應性餵養中,餵養者應負責創造良好的進食環境,提供安全、營養、豐富的食物, 而具體吃什麼、吃多少,則由嬰兒自主決定。

這種注重嬰幼兒餵養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的餵養方式,能夠說明嬰幼兒建立健康的飲食行為,促進其體格生長,還在嬰幼兒依戀關係的建立、認知和語言的發展以及適應能力的良好性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回應性餵養已被列為回應式育兒方案的重要內容,成為促進嬰幼兒發展必需的12項基本家庭護理之一。

為推動回應性餵養普及,世界衛生組織 (WHO) 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也把回應性餵養納入了嬰幼兒餵養指南,以及嬰幼兒餵養的全球促進策略。

 

3.回應性餵養的重要資訊

第一部分

  • 照護者直接餵養嬰幼兒,或為能進行白我餵養的嬰幼兒提供進食幫助。
  • 在嬰幼兒進食過程中,注重與嬰幼兒的互動, 關注嬰幼兒的饑飽和進食/停止回饋信號,例如嬰兒通過微笑、發出歡快的聲音、把手伸向餐具或食物,主動張嘴表達想吃的意願。
  • 也會通過吐出食物、用手推餐具或食物、扭頭、皺眉、唅飯等表達不要吃的意願。

 

第二部分

  • 整個餵養中,照護者舒緩耐心的鼓勵,不強迫餵養。
  • 充分尊重嬰幼兒對饑飽自覺感知,對嬰幼兒的饑餓和飽腹信號保持敏感,並及時回應-根據嬰幼兒需要提供食物,或者停止餵養。
  • 這一過程也能增進嬰幼兒對饑餓或飽足的內在感受與養育互動體驗。         

 

第三部分

嬰幼兒有天然天生的感知饑飽、調節攝入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會受到不良餵養習慣等環境因素影響,長期過度餵養或餵養不足可導致嬰幼兒對饑飽感知能力下降,並進而造成超重肥胖或增重不良。

 

4.注意事項

(1)餐桌習慣養成

根據一個可預測的時間表安排嬰幼兒的餵養時間,每次餵養最好選擇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幫助嬰幼兒形成規律的進餐時間。並與家人同桌進餐,每次進餐時間宜控制在20分鐘以內。餵養時餵養者儘量與嬰兒保持面對面,嬰幼兒保持舒適姿勢,在餵食過程中與嬰幼兒進行交談和目光接觸,有充分的眼神交流和語言交流。

 

(2)餵養耐心,積極回應,杜絕強迫餵養

當嬰幼兒拒絕某種新的食物時,父母或餵養者要有充分的耐心,反復嘗試,並嘗試提供多種搭配, 讓寶寶嘗試新食物的味道及口感。若仍遭到嬰幼兒拒絕,照護者堅持多嘗試幾次。據研究,嬰兒需要嘗試7-8次後才能接受一種新的食物,而幼兒需要嘗試10 -14次後才能接受新的食物。

如果用餐前,能夠讓嬰幼兒看到、摸到、聞到該食物的原貌,對進食新食物會產生很大幫助。

 

(3)反復嘗試和練習自主進食,幫助嬰幼兒邁出成長的主要一步

在嬰幼兒學習自主進食的過程中,父母應給予充分的鼓勵和示範,有意識地利用嬰幼兒的感知覺,認知、行為、運動能力, 激發嬰幼兒以獨特和有意義的信號與父母溝道交流,促進嬰幼兒逐步學會獨立進食。

這個過程,對嬰幼兒的身心健康與發展大有裨益 - 這不僅意味著成長,還能刺激嬰幼兒口腔運動技能發育啃咬、咀嚼、吞咽等有利於嬰幼兒乳牙長出和調節胃液消化酶。嬰幼兒主動進食的自行餵食能促進精細運動、手眼協調能力發展,能滿足嬰幼兒的自主意識。

 

(4)積極提供與嬰幼兒年齡和發育水準相應的不同形狀的輔食

  • 7-9月齡嬰兒喜歡抓握,可以讓他們學習抓食,或者抓握小勺等餐具,學習固體食物咀嚼、吞咽技能,準備牙齒及口肌能力說話;
  • 10-12月齡嬰兒手眼協調熟練,可以嘗試讓其自己抓著香蕉、煮熟的土豆塊或胡蘿蔔等自行餵食;
  • 13月齡幼兒願意嘗試抓握小勺自喂,有大多灑落也是正常的; 
  • 18月齡幼兒可以用小勺自喂,仍會有較多灑落;
  • 24月齡鼓勵幼兒用小勺自主進食,此時已可以做到較少灑落。

 

幼兒學習自行進食時,食物灑落是正常的過程,這是全人類學懂進食的必經之路,無需介懷。

 

(5)嬰幼兒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進餐時應減少干擾

進餐過程中,鼓勵嬰幼兒手抓食物自行進食,讓孩子能本能性觸摸食物的質感及搓揉食物內有沒有損害和危及口腔的異物,發展出自我保護能力。 餐具亦放在桌面上,讓孩子隨時試用,。照護者應該降低其他與進食無關的干擾,如看電視、玩玩具等,打擊為自己生存行為需要的專注力發展,同時亦以免分散嬰幼兒對進食和對食物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