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坊·名家訪談:「永慶坊」題字者現身,與香港書法家共探中華文化
11月22日上午,以「藝起荔灣·筆墨傳情:大灣區書畫藝術交流」為主題的「永慶坊·名家訪談系列活動」第十二期在1906科技園揚韜廣場舉行。
本期活動由十香園紀念館館長劉志輝擔任主持人,特邀廣州書法藝術家李卓祺、香港書畫名家陳雪儀博士,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源的書畫藝術展開交流,深入挖掘荔灣區文化底蘊,共同探討書畫藝術傳承方面的獨特魅力。
藝起荔灣,書法藝術齊鑒賞
李卓祺曾任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他對1906科技園的所在片區感到尤為親切,「我以前工作的地方就在對面的陳家祠。1979年底,我調配到當時還是印刷廠的陳家祠工作,同年籌備復原維修,到1983年春,陳家祠重新對外開放……我算是見證了陳家祠一步一個腳印成長。」
街坊熟悉的陳家祠地鐵站名,永慶坊的三個繁體字,均與李卓祺有一段淵源,也反映了他對廣州本土文化懷有濃厚之情。
李卓祺回憶道:「陳家祠地鐵站的站名曾有後備名,高基站或中山七路站。我當時向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提議,一號線有東山口站、烈士陵園站、農講所站,如果陳家祠地鐵站不將陳家祠這個品牌充分利用,有點浪費它了。」
廣州「頂流」旅遊景區永慶坊的繁體「招牌」出自李卓祺之手。在受邀為「永慶坊」題字時,李卓祺堅持要以繁體呈現古樸味,「『永慶坊』的字體選用了『真書之鼻祖』的『爨寶子』,爨寶子粗壯、大氣。」
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碑遺址名單中,《爨寶子碑》與《爨龍顏碑》被列為第2和第3號文物,而第1號則是大名鼎鼎的西安碑林。雲南省曲靖市更被譽為「爨鄉」。
對於書法的研究,陳雪儀認為,漢字不只是文字工具,其本身蘊含著藝術,中國人更是流淌著藝術的細胞。「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臨帖是很重要的一步,我自己也抄寫過許多經文。我尤其喜歡瘦金體,它看似柔弱,但飽含著精神面貌,如一位充滿力量的少女在優雅起舞。」
在寫書法的過程中,陳雪儀感到,有一種美的感覺可以讓人感受到,「中華文化裡的書法不只是拿支毛筆寫字那麼簡單。中華文化有感性的一面,可以由內而外表達作者的情感。人品不高,用墨無法。在書法落筆之時,內心會有警惕感,這個過程能鍛煉個人的內心修行。」
「世界上有那麼多國家文字,唯獨中國書法作為藝術形式存在。」李卓祺認為,孩子從學會識字階段開始拿毛筆學習書法,能培育孩子的審美感。在陳家祠工作期間,為了配合好陳展的內容設計工作,李卓祺主動臨摹大量碑帖,「在臨摹過程中,美學素養潛移默化,技藝甚至得到昇華。」
筆墨傳情,共探穗港文化根
穗港兩地文化有著深厚根源。「雖然香港文化有一部分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但影響香港文化最深的是我們中華文化。」陳雪儀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唱的粵語流行歌、香港街頭的招牌字等,其實都受到中華文化影響。「尤其是香港回歸後,香港的學校對中華文化教育越來越重視。」
在陳雪儀看來,師承包含著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無論是書法,還是其他方面,師承有著品德教育的功能,能從傳授之中讓人感悟成長道理。
李卓祺表示,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是不斷延續的,如一些文化大型展覽在港澳舉辦,名家的徒子徒孫也經常開展緊密的聯繫和交流。
「香港文化有著多元化的特點,比如中西文化對藝術的交融影響等。廣州的文化積澱較為深厚,有淡定、生猛的特性,這個地域的人也是訥于言敏於行。」李卓祺說道。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陳雪儀認為香港文化保留有中華傳統文化,是香港文化的珍貴之處。「香港這片寶地,如果和荔灣,甚至粵港澳大灣區有更多的交流、碰撞,會激發城市的創意和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