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奔浪流說長江

《上海灘》是香港經典的電視劇,當年的周潤發、呂良偉演活了許文強和丁力,兩人都是民國大時代的追夢者,在十里洋場、紙醉金迷的大上海尋找發達之途。

葉麗儀以雄渾有力的聲線演繹了顧嘉煇作的曲,黃霑填的詞:「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上海,就是長江的出口處,氣勢磅礴!

 

上有中原 下有荊楚

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更是亞洲最長的河。長河的源頭是青藏高原的沱沱河,連綿千里直至上海出東海。長江由西至東,橫貫了6300多公里,有容乃大,全程接納了700多條支流。長江的流域之廣,貫穿了中國11個省區市,而整個流域的面積足足佔中國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

中國的歷史地理多以長江為界,分為南北。其中最經典的分治時代是東漢末的三國時代。當年,曹操統一北方的各個勢力後,便要南下以統一中國,而南方的劉備和孫權實力不及曹操,於是成功結成聯盟,並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曹操險死,退回北方,於是三國鼎立了數十年的時間。宋代蘇軾曾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他看着眼前的滾滾千里的長江,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名句!

中國民族的歷史從未間斷,文明始發於北方的黃河,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在河南、陝西、山西一帶開始,南方的長江文化略遲發展。由於地理和氣候的不同,荊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從文學而言,《詩經》及《楚辭》各有千秋,互相輝映!哲學上,魯國有孔子,楚國也有老子,儒家和道家平分春色,也互相補足。

 

詩詞中的長江

長江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不同的名字,在戰國時期稱為「楚江」。其實,戰國七雄當中,只有東面的齊國和南面的楚國國土較大而兵力充足,可與西面的秦國對抗。可惜,六國最終也被秦所滅,但楚國還是頗有的實力。至秦朝末期,甚至有「亡秦必楚」的傳言,可知楚國的實力非凡。

古代的楚國位於現時的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幾乎佔據了整個長江中下游流域。秦末,陳勝、吳廣首先揭桿起義,六國遺民紛紛響應,楚貴族項梁及項羽叔侄成為抗秦的主力,最後項羽和劉邦爭取秦遺下的大片江山。可惜的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因為兵敗如山倒,最後「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在烏江自刎!正如楊慎的名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長江的支流烏江,見證了一代戰神項羽的悲歌。

長江由西至東,貫通了中國多個地區,是東西交通的要塞。但千里長江,有其平靜處,更有其凶險處,當中長江三峽更是無數詩人墨客筆下的題材。我認為唐朝詩仙李白的詩句最令人津津樂道。他寫長江的浩瀚,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寫長江不同的流經處,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寫楚國遊,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但我還是最喜歡「八月長江萬里晴,千帆一道帶風輕」,唐朝詩人崔季卿的瀟灑和豁達呢!

每次聽到《上海灘》都有不少的回憶,除了葉麗儀,還有劉德華,在同名電影中飾演丁力,太型格了。讀者有空,不妨在網上看看劉天王的音樂錄像(MV)。

 

 

 

此文曾刊載於《灼見名家》,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