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合作助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
12月7日晚,法國在位於西岱島的巴黎聖母院舉行盛大儀式,慶祝2019年經歷了毀滅性火災的大教堂重新開放。數十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來自世界各地嘉賓共約2000人出席慶祝儀式。
感謝和希望成關鍵詞
當地時間19時10分,巴黎聖母院鐘聲響起。隨後,在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夫人、巴黎市長伊達爾戈的陪同下,巴黎大主教洛朗·於爾裡克主持巴黎聖母院重開宗教儀式。隨着巴黎大主教權杖數次敲擊叩開大門,標誌着巴黎聖母院正式重新開放。
在慶祝儀式上,首先播放了記錄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到重建過程的短片。隨後,參與火災救援的消防員以及教堂重建工作人員代表在教堂內落座,全場起立並報以熱烈持久的掌聲。與此同時,巴黎聖母院外部牆面映出各國語言的“感謝”字樣,以向對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作出貢獻的人們致敬。
擁有860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在2019年4月經歷了讓人心痛的祝融之災。烈火中,250噸重的尖塔拱頂轟然倒塌,教堂中殿露出巨大洞口,如同一道難以填補的傷疤,讓整個法國陷入悲痛。
現在,經過精心修復和清潔的大教堂煥然一新,高聳的天花板填補了露天的巨洞,也撫平了2019年大火帶來的憂鬱和悲傷。
數字聲學技術讓古建煥新生
自8日開始,巴黎聖母院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但歷經5年的修復工程並未全部結束,後續修復工作預計將持續到2030年左右。
在5年的修復工程中,除了要重建建築物外,還有許多重要的藝術品、文物和裝飾品得到修復。據統計,有近250家公司和藝術工作室參與其中,包括木匠、石匠、腳手架工、雕塑家、鍍金工、玻璃工在內的2000人全身投入,而科技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2019年9月起,法國文化部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設立了巴黎聖母院修復科學項目,並成立了9個專題工作組:木材和框架、金屬、彩色玻璃、石材和砂漿、紀念性裝飾、結構、聲學、數字數據、情感和動員。在立項之初,即有50個實驗室和175名科學家參與其中。
以數字數據工作組為例,法國科學家致力於創建大教堂的虛擬替身。法國文化部在火災次日即開始向專家徵詢火災前大教堂數字數據的可用性。該工作組彙集了法國12個實驗室和40名研究人員,並在全球範圍開展合作。該小組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巴黎聖母院虛擬替身的開發工作。這是一個能夠全面彙集有關巴黎聖母院不同領域數據和知識的3D數字系統,為後續修復工程提供了重要參考。
對於巴黎聖母院這種宏偉的教堂來說,聲學設計是其重要部分。巴黎聖母院曾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12-13世紀復調音樂的誕生,從而為古典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而這座教堂也被譽為當代音樂的發源地。
爲了還原和保持其獨特的聲學特質,聲學工作組採集和建立了火災後大教堂的聲學模型,並與2015年的幾何聲學模型進行對比後,對巴黎聖母院的修復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修復建築的材料選擇和內部陳設等,以最大限度還原巴黎聖母院原本的聲學效果。
中法文化合作讓友誼更牢固
根據法國近期的一項調查,47%的法國人計劃在巴黎聖母院重新開放後前往參觀,43%的受訪者為聖母院的重新開放感到自豪。半數以上受訪者表示他們對這座大教堂情有獨鍾。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工作不僅在法國被視為「頭等大事」,同時也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來自150個國家的34萬人慷慨解囊,共籌集8.46億歐元資金。另有美、德、意等多國專家和工匠參與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第一個與法國就修復巴黎聖母院達成政府間協議的國家。火災發生後,中法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多次函件來往,討論合作設想。2019年11月,馬克龍總統訪華期間,在兩國元首見證下,中法簽署《關於落實雙方在文化遺產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其中包括在巴黎聖母院和西安兵馬俑兩地開展合作。
2023年4月,馬克龍總統訪華期間,兩國聯合聲明中再次提出,中法兩國承諾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和開發領域的雙邊合作。今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周萍研究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石窟石刻所副所長陳衛昌博士抵達法國並參與巴黎聖母院修復工作。5月,中法達成協議將聯合開展巴黎聖母院與秦始皇帝陵木質遺存和土遺址保護研究。
2024年,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作為中法文化旅遊年系列活動,法國新古典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在中國多地上演,中法音樂家共同演唱的《巴黎聖母院》選段《美人》登上春晚舞臺,巴黎聖母院和北京天壇冰雕攜手亮相哈爾濱。巴黎聖母院已經成為中法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符號。
自誕生起,巴黎聖母院就是法國歷史的見證者。如今,重煥生機的大教堂不僅是歐洲文化的重要象徵,也是中西友誼的重要紐帶,更為世界帶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