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基本功之觀察

在新形態下的社會內,教師已非學習的唯一負責人。

教學確是一門專業,尤其在指導一班、一組學生的時候,但學習並非只在課室、學校裡面發生!在知識型社會中,學習已是一個終身要履行的動作;學習是個任何年齡、在任何地方都會發生的行為;學習與飲食一樣需要養成規律和習慣。

以上所提及的,相信大部份教學人員都知,早在教育改革開始啟動時已經理解到。世紀疫症爆發持續以學年計時,這個認知在實際經歷中已予以確認。時至今天AI更被引進教學之際,學甚麼未必是學習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怎樣學來得更為要緊。

因此,學好怎樣學習,是每一位新生代都要學到的技能。坊間其實早已有大量相關書刊,但身為家長的成年人未必會主動去涉獵。不少家長在逛書展時仍然樂於採購補充練習、或者買高一級課本給子女「備課」,凡此種種正好反映家長心目中要贏在的「起跑線」,其實還是卅年前的那一條!

學習的起跑線,其實並非在課本上或教室內;心理學家一直都講,學習是與生俱來,當孩子開始接觸到周遭環境,心中那道學習機關就開始啟動。因之,家長才是每個孩子最初的教師,而且也是最為重要的教師。

專業教師主力去教導的,很多時是課程內的知識、技能,或協助培養態度;隨著社會發展,專業教師亦會製造機會讓學生從社交關係、社會層面等等去學懂如何掌握得更好。不過,怎樣學習卻是孩子在一開始想學時就開始累積;當進入校園、遇上教師時,已經過了兩三年;這時才起步去捉摸起跑線,或者是遲了。

孩子天生都是良好的觀察家,在他們的眼內甚麼都是新鮮的、有趣的;所以每一個孩子懂得說話後總是停不了問「點解」,或者開始講「如果」。其實這個機制就是學習發生的第一步,父母樂於回應的配合是個獎賞;反之,若嫌他問得多、嫌她不停口,甚至喝止「唔好再問」,那就扼殺了孩子的學習動力。

學習基本功是多觀察,家長應讚賞他們的觀察力和由此而來的諸多提問。幫他贏在起跑線並不難攪,有問有答,建構親子交流的管道,從而滿足到觀察帶來的好奇心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