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缺失
新年假後回校,學生談論假期的話題多圍繞著休息、玩樂,鮮少提及新年的習俗,即使是拜年、拿紅包這傳統活動,似乎也變得不那麼重要。年味似乎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逐漸消失。這種消失不僅是節日形式的淡化,更是一種文化情感的流失。
年味,本質上是一種節俗的儀式感,是禮的體現。傳統新年習俗,如貼春聯、拜年、守歲等,都是通過具體的行為來傳遞對家庭、對祖先、對未來的敬意與期盼。這些習俗不僅是形式上的禮節,更是情感的表達與文化的傳承。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與全球化影響,這些儀式感逐漸被簡化甚至遺忘,年味也因此變得淡薄。
年味的缺失,實質上是情味的缺失。傳統新年是一個家庭團聚、親情交流的重要時刻,而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因工作、學習等原因無法回家,甚至連拜年也變成了手機上的幾句問候。這種情感的疏離,使得新年失去了其原本的溫馨與意義。吳森在《情與中國文化》中提到,中國文化以情為本,情感是維繫人際關係與社會和諧的核心。年味的淡化,正是這種情感紐帶鬆動的表現。
身為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呼喚文化,讓年味重新回到生活中,不單是為了傳承傳統,更要讓學生在現代冷冰冰的社會中找到情感的歸屬與文化的根。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有很多:學校活動層面上,首先可以組織校內外的文化活動,如寫春聯、包餃子、欣賞舞龍舞獅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節日的樂趣與意義;課堂層面上,融入傳統文化到不同學科教學,不但讓學生了解新年習俗的意義與價值,也可以滿足教育政策需要;最後,老師個人層面上,可以鼓勵學生提出與家人共同參與新年活動,重拾家庭團聚的溫馨,從傳統活動中增加彼此情感交流的深度。
年味的缺失,不僅是一個文化現象,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不能忽視情感的維繫與文化的傳承。教育者應當肩負起這一使命,讓傳統文化重新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個人與家庭與和社會的橋樑,讓文化的情懷與價值在年輕一代的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