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燈謎文化與STEAM活動教案

主題:燈謎的歷史、文化與創作體驗 

年級:小學高年級(約五年級) 

時間:約80分鐘(兩節課) 

目標: 

1. 了解燈謎的歷史與文化重要性。 

2. 學習猜燈謎的基本方法與技巧。 

3. 通過分組合作,結合STEAM元素,創作燈謎與製作燈籠。 

 

教學流程 

 

第一節課:燈謎的歷史與文化(40分鐘) 

 

1. 導入活動(5分鐘)

  - 教師展示一個簡單的燈謎(如「小小一張紙,能寫天下事」),請學生猜謎底(答案:紙)。 

  - 提問:你們知道燈謎是什麼嗎?它和元宵節有什麼關係? 

 

2. 講解燈謎的歷史與文化(10分鐘)

    - 使用PPT或圖片,簡要介紹燈謎的起源與發展: 

    - 春秋戰國的「隱語」與「廋辭」。 

    - 宋代元宵節猜燈謎的習俗。 

    - 燈謎在現代節慶中的意義與價值。 

    - 強調燈謎的文化價值:智慧傳承、文學趣味、社交功能。 

 

3. 猜燈謎方法教學(10分鐘)

    - 講解猜燈謎的常見技巧: 

    - 字形法:利用字形拆解(如「半個月亮」猜「胖」)。 

    - 諧音法:利用同音字(如「蜜蜂停在日曆上」猜「風和日麗」)。 

    - 聯想法:結合生活經驗與聯想(如「一物生來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猜「洋蔥」)。 

    - 示範2-3個燈謎,引導學生思考與猜解。 

 

4. 小組猜謎練習(10分鐘)

  - 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每組發放3-5個燈謎卡,進行猜謎比賽。 

  - 每猜對一個謎語得1分,最後統計分數,表揚表現優異的小組。 

 

5. 下堂分組與任務分配(5分鐘)

    - 將學生重新分組,每組4-5人,分配以下任務: 

    - 燈謎創作組:設計2-3個燈謎,要求謎面押韻且有趣。 

    - 燈籠製作組:利用環保材料(如紙杯、彩紙、竹籤等)製作燈籠。 

    - 裝飾與展示組:將燈謎寫在燈籠上,並設計展示方式。 

 

 

第二節課:STEAM燈謎創作與燈籠製作(40分鐘)

 

課前,老師以示範教學法,製作一個燈籠,拍成一段影片,過程中加入理工科講解和顏色象徵意義等設計理念。重點包括:

 

  - 科學(Science):燈籠製作中學習結構與平衡。 

  - 技術(Technology):使用簡單工具(剪刀、膠水)製作燈籠。 

  - 工程(Engineering):設計燈籠的形狀與穩定性。 

  - 藝術(Art):設計燈謎,為燈籠配色,繪製圖案,設計燈謎的視覺呈現。 

  - 數學(Math):測量燈籠尺寸,計算材料用量。 

 

並要求學生事先準備。

 

1. STEAM活動實施(30分鐘)

  - 老師指導和幫助下各組協作。

 

2. 展示與分享(10分鐘)

  - 每組展示自己的燈籠與燈謎,其他組別進行猜謎互動。 

  - 教師與學生共同評選「最佳燈謎獎」與「最美燈籠獎」。 

 

教學資源 

1. PPT或圖片:燈謎歷史與文化介紹。 

2. 燈謎卡:用於猜謎練習。 

3. 環保材料:紙杯、彩紙、竹籤、剪刀、膠水等。 

 

評估

1. 參與度:學生在猜謎、創作與製作過程中的積極性。 

2. 合作能力:小組成員的分工與協作表現。 

3. 創意表現:燈謎的創意性與燈籠的設計美感。 

 

延伸活動 

1. 鼓勵學生回家與家人分享燈謎,並記錄家人的猜謎反應。 

2. 舉辦班級「元宵燈謎會」,邀請其他班級參與,擴大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