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構教師之間的共學文化

一、引言

 

社會發展一日千里,教育知識及技術與時並進,教師必須終身學習,才能應對現今教育環境的挑戰。然而,怎樣才是教師最好的學習模式?根據實際經驗,筆者認為教師之間的共學活動是最有效提升教師專業知能的策略及方法。本文旨在分析教師共學之意涵,並嘗試提出教師共學之策略,以供各位教育同仁參考。

 

二、教師共學之意涵

 

「教師共學」是指教師透過專業學習社群積累專業知識及技能,以裝備自己由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課程的規劃者(潘慧玲、洪瑞璇,2022)。「教師共學」概念的具體呈現就是「教師學習共同體」,其中的核心精神在於以教師真實的學習需要為本,使他們能切實運用所學,解決所面臨的教學困難及挑戰(潘慧玲、鄭淑惠,2018)。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教師共學的重要媒介,其中包含共備、觀課、議課、教學省思、教學設計、教學評量等重要元素,以使教師能提升教學能力(黃杏媚、張倉漢,2022)。教師共學的特色在於全體參與、平等地位、互相學習、真誠交流、良性溝通、反思現象、實踐所學,這種學習模式有助教師提升教育專業資本。(吳秀笑等,2015)。若要提升教師共學的成效,以及增加教師進行共學的動機,學校應採取以下措施,包括:減少文書工作、調整工作時間、提供充足資源、活化共學形式、建立獎勵機制(張楷鴻,2024)。由是觀之,教師共學是教師提升教育專業的重要路徑,因此教育當局應以教師為中心,為他們提供各種便利,以讓他們都能掌握所需要的教育知識及技能,進而推動教育的整體發展。

 

三、促進教師共學的策略

 

(一)建構共學文化

若要成功實現教師共學、共成長的願景,學校必需建構全校的共學文化,並把共學文化融入教師日常教學生活之中,這樣才能使教師漸漸接受共學的發生,視共學為恆常的習慣。筆者建議學校可安排全校每兩個星期有兩節全體教師集體的共學時間(主題可為探究所關心的教育議題,而形式可為研課、觀課、讀書會、進行教育行動研究等)。其中,學校可按科目或組別來為教師分組,以利他們形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並進行共同學習。筆者深信只要日子有功,教師便能養成共學的習慣。

 

(二)提供共學便利

教師需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才會有動機和精神進行共學。因此,筆者建議教育當局可提供不同的政策便利,以便教師可進行共同學習。例如教育局可為每所學校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進行註冊,並讓每個已註冊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提交共學方案及計劃。若提案獲得通過,教育當局可為社群成員共同提供每年三天的集體帶薪進修假期,以使他們可按照社群的學習需要,進行共同學習,如到大學研學、出外進行考察、共同設計教育研究等,以鼓勵更多教師加入共學行列,進而於香港形成教師共學的濃厚文化。

 

(三)鼓勵共同發表

在共學的過程裡,教師專業社群必然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成果,並且非常值得其他教師參考及學習。因此,筆者建議教育當局可設置獎勵計劃,鼓勵不同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用多元化的形式公開發表學習成果,如呈交研究報告、發表教育期刊論文、參與研討會論文發表、與其他學校作專業分享等,筆者深信透過這樣的獎勵計劃,香港教師必然能得到鼓勵,除能從中建立專業自信外,還能促進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及學習,最終每名教師都願意持續不斷地學習,成就不同的教育夢想。

 

四、總結

 

最後,教師共學是現今教育發展最重要的議題,因為教育專業不可能再閉門造車,只有透過集思廣益的方式,我們才能運用創新的方法,共同解決所關心的教育問題。筆者懇切盼望教育當局能提供更多政策便利,以建立全港教師的共學文化,讓我們都能並肩進步。

 

 

參考文獻

 

吳秀笑、胡秀瑜、洪志成(2015)。跨組織共學社群之實踐:關照幼兒園課程轉型之教保人員情緒。教育研究學報,49(1),107-128。

張楷鴻(2024)。中小學教師公開授課之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10),117-120。

黃杏媚、張倉漢(2022)。雙語教師共備增能運作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8),64-68。

潘慧玲、洪瑞璇(2022)。共治共學觀關乎課程變革?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綱變革意向的影響因素。當代教育研究季刊,30(1),1-37。  

潘慧玲、鄭淑惠(2018)。植基真實情境的共學效應:學習共同體促動之教師改變。課程與教學,21(4),1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