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於香港教育之角色與定位
筆者於小學、中學、大學校友會服務多年,深知校友於香港教育制度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無論學術界還是香港社會,都鮮有人討論校友於香港教育體系中之角色與定位,使這個學校的重要持分者常被忽視。一般人可能認為校友之主要功能是為學校籌款,增加學校收入,但筆者認為除了財政上支援學校外,校友於香港教育中扮演三個重要角色。
校友 (alumnus),又稱舊生,常被人誤解為與「畢業生」(graduate) 相同,但兩者實際上存在區別。學界並未明確定義「校友」之概念,但為方便本文討論,筆者把「校友」定義為曾是一所學校的學生而現時已不再是該校學生之群體。因此,校友當然包括畢業生,但也包括曾於一所學校就讀過但並沒畢業之人士。筆者也希望澄清本文所討論的為「校友」(作為群體) 而非「校友會」(作為組織)。
校友之第一個角色為按照法律賦予之權利參與學校管理。根據《教育條例》,香港資助中小學的法團校董會必須包括一名或多於一名校友校董。在大專院校方面,如筆者母校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之成員也包括校友代表,例如一名由校友評議會按大學校董會決定的方式選出的校友評議會成員。因此,從法律角度來看,校友有合法地位以校董身分管治學校,就校務及學校發展方針提出意見。
校友雖然擁有法定權力參與學校管理,但這是否合理呢?有人批評校友對教育一竅不通,卻以關心母校為名,並以擁有法定權力為由,對校政指手畫腳。另外,也有人認為法團校董會內的辦學團體、教師及家長代表都受到現時學校政策影響,而校友則不會直接受到影響,所以不應該發表太多意見。筆者作為校友,也有擔任校友校董之經驗,對這些批評感到不安,也不敢苟同。法團校董會由不同持分者組成之目的是為了廣納不同聲音,為學校發展提供寶貴意見。實際上,香港許多專業委員會和監管委員會也不完全由業界人士組成。因此,校友校董欠教育界背景並非一個問題。問題關鍵在於校友校董素質良莠不齊,有些對香港教育一無所知,容易招致校內人士反感。儘管教育局為校監和校董培訓提供軟指標,但並未要求所有校董必須經過培訓才能上崗。由於校友校董多設有嚴格任期限制,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一些校友校董難免會在未受培訓的情況下上任,只能邊做邊學。
校友之第二個角色為運用自身專業知識及經驗支援母校發展。校友是學校的寶貴資源,是貢獻學校的無償義工。憑藉他們豐富的社會經驗,校友能擴大在校學生的視野,為他們提供一些老師和課本無法提供的知識和經驗分享。從資源管理角度來看,大部分資助學校甚至大學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有時候,學校希望為學生提供很多,而外間也有機構提供相關服務,惟萬事俱備,只缺資金。願意回母校服務的校友,純粹是出於對母校的一份情,為了報答當年母校對自己的培育。他們關心的並不是金錢回報,而是希望彰顯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只要善用校友資源,學校在有限財政資源下,仍能為學生提供無限可能。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識和重視校友這寶貴資源。筆者本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英文教育課程,今年一月原打算以校友身分出席母校語文教育學會之交職典禮,在疫情後重新聯繫在校學生,並尋求合作機會,為準教師提供與他們求職相關之分享會或活動。筆者嘗試聯絡學會幹事會,卻以「交職典禮為莊與莊之間之互動場合,不適宜校友以個人名義出席,而我們也只邀請學校和外校的學會」為由,遭拒絕出席。收到此回覆,筆者感到十分詫異。究竟學會成立之目的是為了聯誼還是服務會員呢?難道校友畢業後就立刻失去價值嗎?學會寧可與外校人交流,也不願容納一名校友嗎?
當然,筆者並不認為校友地位超然,學校所有單位無時無刻都要配合校友。校友初心是服務學校,成功的關鍵在於校友與校方之良性互動。根據筆者過往經驗,校友若擔任校董,固然可從上而下提出一些方案,但這可能只會加重老師工作量,引起反感。反之,若校友能先與學校相關單位建立良好聯繫,以相互尊重的方式討論並完善相關建議,再呈交管理層,將更有利於雙方合作。無論是校友硬推一些建議,還是學校或學生完全忽視校友之價值,都對雙方有害無益。
校友之第三個角色為說好母校故事。校友可說是母校的代言人,在社會上向大眾展示學校教育的成果。一些校友作風高調,會積極宣揚自己是哪所學校的校友,而有些則卻較低調。不論風格如何,當校友獲得成就,對學校的形象都會產生正面影響。舉例來說,特區政府兩名新任局長於去年十二月履新後,香港中文大學立即於當月出版之《中大校友》季刊中報導這兩名校友之喜訊。這一舉措一方面讓公眾了解兩名局長為中大校友,有助提升學校聲譽及幫助招生,另一方面透過校友成就,提升其他校友之自豪感。
每個人都曾經接受學校教育,所以我們其實都有校友身分。這證明校友並不是一個微小的群體。我們力量看似微不足道,但只要每個人都願意不計較個人利益、為母校出一分力,定能大大推動香港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