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文化的哪吒
《哪吒2》電影在全世界紛紛掀起熱潮,上月(2月)17日更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特別展映,招待150多名聯合國官員、外交官以及國際傳媒工作者到場欣賞。活動正值中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聯合國副祕書長徐浩良認為《哪吒2》電影促進了中國和各國的人文交流,透過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故事,連接起不同國家和多元文化背景,實現情感的共通共鳴。
中國神話中的哪吒,在現代影視作品改編前,大眾的熟知度,並不算特別高。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當下人們不斷反思傳統,不管是孫悟空,還是哪吒,都得以重新定義,以其叛逆精神、對權威的挑戰、自我蛻變的歷程、對自我發現的追求,成為代表角色。正如徐副祕書長所說,這些主題在世界各地的神話和民間傳說中都能找到共鳴。本文將淺談不同文化中的相似故事,說明它們共同的叛逆與轉型主題,和其文化背景。
(一)哪吒
哪吒(Nezha)是中國神話的核心人物,他以反抗神聖權威和從頑童到英雄的轉變而聞名。他的完整故事定型於《封神演義》;但其原型可能來自佛教「नालकुबेर」(Nālakūvara,音譯「那吒俱伐羅」)——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兒子,是佛教經典中的護法神。傳入中國後,「那吒俱伐羅」的形象可能受到後來經絲綢之路或者海上絲路進入中國的波斯神話影響,因為腳踏風火輪、手持乾坤圈、身披混天綾的形象,與波斯戰神努扎爾(Nuzar)的形象有相似之處,最後在中國本土民間傳說和道教傳說中逐漸形成陳塘關總兵李靖的第三子的身份,並衍生了許多神異的傳說。2019年的電影《哪吒1》(《哪吒之魔童降世》將哪吒塑造成一個「朋克」少年,融合了傳統神話和現代美學,以吸引當代觀眾。
哪吒的故事蘊含著多重深刻的主題。首先,反抗權威是其核心。哪吒對龍王及父親李靖的挑戰,不僅象徵著對壓迫性結構的抵抗,更透過「割肉還父、剔骨還母」的情節,展現了對父權體制的極端反抗。其次,轉型與自我發現貫穿了哪吒的成長歷程。從叛逆少年到人民守護者的轉變,凸顯了個人成長和救贖的主題。在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哪吒重塑蓮花身,象徵著重生與自我超越。最後,文化適應體現在現代媒體對哪吒形象的重新詮釋。例如,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將其塑造成被誤解的「魔童」,強調了社會偏見與自我認同的主題,這種轉變不僅反映了神話在當代社會的動態變化,也使哪吒的故事更貼近現代觀眾的價值觀。
(二)印度
印度神話同樣充滿了叛逆和轉型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與身份、道德和社會期望等主題交織在一起。
希犍地(Shikhandi)在印度《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挑戰了傳統的性別規範,體現了性別流動和身份認同的主題。希犍地出生時為女性希犍蒂妮(Shikhandini),是般遮羅國王德魯帕達(Drupada)的女兒,後來轉變為男性,其中一種說法是和夜叉交換性別,完成自我成長,在史詩戰役俱盧之戰參戰,找到自我實現的舞台,在阿周那(Arjuna)擊敗毗濕摩毗濕摩(Bhishma)中扮演關鍵角色,顛覆了印度對性別角色根深柢固的傳統期望,也反映了印度文化中對性別多元性的早期探索。
德羅波蒂(Draupadi)也是出色的抵抗和轉型的女性象徵。她是般遮羅國王德魯帕達通過祭祀儀式獲得的女兒,被認為是火神阿耆尼(Agni)的化身。她與潘達瓦五兄弟共結連理,成為一妻多夫的象徵,強調了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自主性。她在《摩訶婆羅多》中因一場賭局而遭受俱盧族的杜沙薩那(Dushasana)公開羞辱,誓言復仇,引發俱盧之戰爆發,象徵著女性在父權社會中對正義的追求和能量。她由屈辱受害者轉化成復仇女神,她的五個丈夫(潘達瓦兄弟)也因她的堅強而重新審視自己的責任與使命。
(三)非洲
非洲神話和民間傳說中也存在體現叛逆和轉型主題的人物,這些人物往往與反抗社會壓迫,乃至後期與殖民主義鬥爭相關。
內漢達(Nehanda)是辛巴威歷史中反抗殖民統治的象徵,她的故事體現了民族主義、性別賦權和反殖民鬥爭。內漢達是一位精神領袖,她領導了1896年至1897年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第一次辛巴威解放戰爭(Chimurenga),成為辛巴威民族解放的象徵。1898年,內漢達被英國殖民政府逮捕並處以絞刑,臨刑前她預言:「我的骨頭會復生!」她的犧牲和說話在非洲民間文學和不同藝術中不斷重現,激勵了後來的獨立運動。
阿南西(Anansi)是西非民間傳說中的騙子,有蜘蛛的形象,具有變形的能力,以其智慧聞名,象徵著在壓迫面前的靈活變通和適應力。阿南西經常以弱勝強,用智慧戰勝強大的對手,這點和中國新疆地區的阿凡提傳說相似。阿南西的故事起源於西非阿散蒂(Ashanti)人的神話,在西非流傳極廣,後經奴隸買賣傳到加勒比海地區。民間傳說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加納的阿坎族傳說中,阿南西通過機智和詭計從天神尼亞梅(Nyame)手中獲得了所有故事的所有權,成為民間故事的守護者。
(四)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的豐富多變的文學和民間傳說也塑造不少經歷重大轉變的人物,應對社會挑戰和個人掙扎。
瑪琳切(La Malinche)是納瓦人女性,在16世紀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期間擔任翻譯和顧問。她給人叫作「墨西哥之母」,但這個稱號卻帶有負面含義,象徵著墨西哥文化的混亂和被侵略。她目睹了家園被侵略、族人被屠戮的殘酷現實,為了求生,選擇了與科爾特斯合作,利用自己的語言天賦和智慧,在殖民者的世界中尋求一線生機。一些作品將她描繪成受害者,一些作品將她描繪成強大的女性,還有一些作品則試圖呈現她內心的掙扎。她的自我轉化,不僅是外在身份的轉變,更是內在精神的蛻變,從一位被命運擺佈的女性,轉變為在歷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記的關鍵人物。
拉洛羅納(La Llorona)的故事起源於前哥倫布時期的原住民信仰,象徵著社會壓迫的後果和母愛的強大力量。拉洛羅納在拉丁美洲的傳說中是一位悲傷的母親,因失去孩子而變成水邊徘徊復仇的幽靈。她的故事原型可能是一個長期受到歧視和家庭暴力、被情人拋棄的貧窮母親,最後殺死孩子的恐怖故事。這個故事既警示孩童夜晚遠離水邊,也隱喻了女性在社會壓力下的苦難,以及提醒了母親母愛在極端情況下可能轉化的悲劇。
(五)歐洲
歐洲神話中也有許多體現叛逆與轉型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與個人命運有關,也暗喻了社會變革。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是泰坦巨人伊阿珀托斯之子,在希臘神話中,因偷火給人類而受到新的奧林匹斯神宙斯的懲罰。他象徵著借鑑傳統,對新興神權的反抗。神話故事中,他還教導受到壓迫的人們各種技藝,如建築、航海、醫術和天文學等等,對人類的關懷超越了單純的同情,更體現了他對人類潛能的信任,影射了人們對進步的追求和渴望有強大的超人力量協助。宙斯對普羅米修斯的懲罰極其殘酷,將他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每天讓一隻巨鷹啄食他的肝臟,而肝臟又會在夜晚重新生長。他和哪吒一樣,都因為挑戰壓迫者和救助受壓迫者,而反抗權威,付出巨大代價;兩者都有張揚個體和群體的獨立和自由,所不同的是,年輕的哪吒較重視個體,而普羅米修斯則以群體為重。
北歐神話中的洛基(Loki)也是一個身份複雜的角色。他是巨人法布提(Fárbauti)之子,母親則是勞菲(Laufey)。儘管出身巨人族,他卻與奧丁(Odin)結為兄弟,因此在阿斯嘉特(Asgard)享有神祇的地位。他既是神祇的盟友,又是他們的敵人。洛基挑戰奧丁和其他阿薩神族,好比哪吒反抗龍王和李靖,挑戰傳統的父權和神權。他們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或「壞人」,行為遊走於善惡之間。洛基的叛逆行為導致了諸神的黃昏(Ragnarök),哪吒就惹來了東海龍王興師問罪,和石磯娘娘結下仇怨。最後洛基帶來了舊世界的毀滅和新世界的誕生,哪吒則通過他的反抗,為人民爭取了自由和尊嚴。
哪吒、希犍地、德羅波蒂、內漢達、阿南西、普羅米修斯等來自世界各地的神話或民間故事人物,他們的故事不僅在各自的文化中熠熠生輝,更跨越地域界限,與中國乃至全球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在當代文化中,這些人物的影響力不僅沒有減弱,反而通過影視、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詮釋。他們的叛逆與轉型,不單是各自文化背景的體現,更凝聚了人類共同的情感和價值觀,強調了個人能動性的力量,激勵人們在逆境中奮起,勇敢地追求自我實現,反抗壓迫的鬥爭,無論是面對神權、父權還是殖民統治,都激發了人們對自由和正義的渴望。
因為這些故事的流傳,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敘事如何演變和適應。文化之間如果有交流和相互啟發,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文化視野,還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這些故事超越了地域和語言的限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如果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的共同價值觀,並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繫,必能消除文化隔閡,促進和平與合作,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