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

  • 刊登日期: 2025年3月16日
  • 文章來源:
    中國教育報 2025-03-03

中小學生紛紛興致勃勃地向DeepSeek(深度求索)求教各種問題,春晚同款人形機器人走進校園引驚歎,AI(人工智能)擠進新課表……新學期,各地中小學颳起了一股「AI風」。

人工智能正與教育產生越來越多的碰撞,究竟會如何重塑教育?我們當前的教育難題,又能否借AI之力得到改善?

業內專家和學者普遍認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變革。

「當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發展,實現了從『能整合、會生成』到『能思考、會創造』的飛躍,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推動『工業化教育』向『智慧型教育』轉型,構建智能時代的教育新形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杰說。

在曹培杰看來,這種「新形態」將帶來「三個改變」。一是改變「一個老師、一群學生、一間教室」的傳統教育場景,未來人工智能將拓展教育邊界,泛在智能的學習空間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景;二是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常見教學方式,實現大規模的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和流程學習;三是改變學校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提供精準智能的管理服務。

「人工智能對教育變革的推動將超越簡單的工具升級,而是重構教育系統的底層邏輯。」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人工智能對教育可以實現「三個賦能」,即賦能教師精準教學和減負增效、賦能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全面發展、賦能教育管理者實現數據驅動的智能治理。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教師教學支持和學生個性化學習中,顯示出強大的賦能潛力與創新活力,為緩解學生疲憊、家長焦慮、教師負擔重等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已經是我們老師的常態化行為。」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閔行紫竹分校、華二附屬初級中學校長施洪亮介紹,學校上學期與AI協同完成了非常有特色的系列館校合作科創課程,目前正在加強教師AI素養的培訓,助力課程教學創新。

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22級本科生張洪銘來說,AI智能體的存在像一位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思路和方法的老師。「我為自己的專業學科學習量身打造了多個AI機器人,包括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以及R語言等學科,極大提升了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張洪銘說。

隨着人工智能飛速發展,重復性、規律性的工作將逐漸被機器取代。AI時代,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人工智能時代,為我們打開了全新的空間,我們的教育一定要充滿想象力,如果只在意高考、中考,比拼分數,那就是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認為,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新挑戰,最需要的是基於人工智能提高學生的責任感、思辨能力、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機器無法具備的核心素養和能力。

北京豐台二中教育集團黨委書記、校長支梅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學校有一隻非常受學生歡迎的小貓沒有安定的容身之所,學生們打算給小貓做一個貓窩,如何不讓其他流浪貓霸佔?學生們提出「貓臉識別」,目前正在推進中。

「藉助人工智能,我最大的希望是老師和學生負擔真正降下來,去做有探索性和創新性的實踐,解決真實的問題,享受真實的生命體驗。」支梅認為,人工智能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儘管目前看來挑戰很大。

 

在曹培杰看來,挑戰來自教育理念的落後。「一些學校在使用人工智能時存在誤區,利用AI收集各種各樣的數據,最後只是爲了更加精準地應試、更加高效地刷題。」曹培杰認為,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不僅是知識層面教學的創新,更需要對育人目標、教學模式、中高考評價方式等進行調整,這才是普遍適切的因材施教。

AI會如何重塑教育面貌?「它會給教育帶來更多新的可能,但也會帶來新的挑戰。無論如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姓教育而不是姓技術,要按教育的規律來辦事。」曹培杰

 

觀點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教育一定要充滿想象力。」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人工智能對教育變革的推動將超越簡單的工具升級,而是重構教育系統的底層邏輯。」

@北京豐臺二中教育集團黨委書記、校長支梅:「藉助人工智能,我希望師生負擔降下來,去做有探索性和創新性的實踐,解決更多真實的問題。」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22級本科生張洪銘:「AI智能體的存在像一位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思路和方法的老師。」

 

案 例

東華大學:「人工智能+」讓課堂變了樣

東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劉曉強執教的「計算思維與人工智能」課程是一門專業必修課,日前,這門課的課堂上卻迎來了不少紡織、化工、環境等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

為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轉型,東華大學構建了「1門通識課程+X門實踐創新應用課程+Y門專業核心課程」進階式人工智能課程矩陣。

「您好,我是紡織材料課程群虛擬教研室的虛擬助教『小織』,如果您需要我的幫助,點擊我的頭像和我對話……」人工智能的應用也讓專業課的課堂變了模樣,在「紡織材料學」的課堂上,『小織』隨時隨地陪伴着學生,可以提供定製化學習方案,開展智能測驗,提出學科交叉建議與計劃等。

「紡織材料學智慧課程建設以大模型作為底層基座,打造課程專有知識庫作為訓練數據集,結合檢索增強技術,以確保AI回答和建議的內容可用、可信與可控。」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副教授劉洪玲說。

據悉,2024年東華大學建設近百門「專業+AI」課程,並開展數智課程建設教師培訓,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人工智能素養與技能,強化教師課程改革創新的能力。

「人工智能融入課堂,使教師、學生、知識、能力等若干關鍵要素的互動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們要主動迎接其中的機遇與挑戰,以人工智能驅動高等教育智慧化,每個專業、每個學生、每個教師『一個都不能少』。」東華大學教務處處長楊旭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