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與人工智能同行

  • 刊登日期: 2025年3月16日
  • 文章來源:
    中國教育報 2025-03-04

新學期伊始,江蘇省南京市光華東街小學科學教師魏娟娟,已利用AI(人工智能)幫自己做好了課程準備。傳統備課依賴教師個人經驗,而AI技術能精準錨定新課標要求的教學核心。因此,魏娟娟常用AI工具輔助備課、完善課件,並會帶着學生們用AI技術完成創意作業。

如今,「AI+教育」圖景並不鮮見。當記者向DeepSeek(深度求索)發問:人工智能會取代教師嗎?DeepSeek這樣回答:「人工智能無法完全替代教師,但將深刻重塑教師的角色與教育生態,講臺上永遠需要那個在夕陽下講解『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鮮活靈魂。」

何以無法替代?何以深刻重塑?人工智能拓展傳統教育教學的邊界,教師的角色或許愈發關鍵。在此背景下,如何與AI同行成為每一位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

2017年末,英國廣播公司(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其中教師以0.4%的概率被列為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之一。如今,這一概率被重新探討。

「AI不會取代人類,但懂得駕馭AI的人才能成為智能時代的弄潮兒。」清華大學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曉東說。

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認為,人工智能是輔助教師的工具,教師不只傳授知識,AI始終無法取代教師向學生傳遞價值觀,無法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

「教師應關注『知識傳遞』之外的『知識生產』能力,關注『講授』之外的『探究』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袁雯表示,教師不會退出歷史舞台,但需要主動求變。

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最美教師、鄭州大學思政課教師周榮方最近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會如何影響思政課。「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思考思辨的素材。但是人工智能所沒有的真心、人生經歷、複雜情感,正是真正的思政教育必需的要素,只有真人真事真情感才能觸及學生靈魂深處。」

不容忽視的是,人工智能已經全面融入教育領域,並必然加速其在各細分賽道的應用擴散速度。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師角色,又會從哪些方面賦能教師?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師角色的座標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認為,通過智能批閱、資源生成等技術手段,教師得以從作業處理、素材整理等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教學重心加速向學習導航、思維培育和精準育人轉移。這種轉變推動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化為「成長設計師」,使其將更多精力聚焦於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在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看來,人工智能賦能教師精準教學和減負增效。在教師備課場景下,大模型可以按課時、單元、學情輔助教師生成教學設計,並進行教學策略優化。在課中和課後階段,可以助力測練場景批改減負、講練提質。基於日常作業數據、隨堂測驗、考試數據等過程性學情數據採集,可以助力全方位學情洞察,輔助精準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推動教師積極應對新技術變革,着眼未來培養人才。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好賦能教師,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

杭州師範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楊俊鋒提出,為提高人工智能教育師資水平,學校要重視教育數字化人才引育、提升教師智能素養水平、遵循規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立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

在不少地區,技術正讓教育輕盈而豐富。北京豐臺二中教育集團黨委書記、校長支梅介紹,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抗美援朝精神,學校思政課教師藉助生成式AI工具的「文生視頻」功能,基於楊根思烈士的事蹟生成了一段楊根思對當代孩子們的寄語,並再現了英雄壯烈犧牲的場景。「有意義、感染力強,教學效果特別好。」支梅說。

在「人工智能+教育」的磁場中,教情、學情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教育工作者自身要率先掌握AI工具,避免 『數字代際鴻溝』,更好地引導青少年在智能時代健康成長。」李曉東建議。

 

觀點

@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教師不只傳授知識,AI始終無法取代教師向學生傳遞價值觀,無法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師角色的座標系。」

@鄭州大學思政課教師周榮方:「只有真人真事真情感才能觸及學生靈魂深處。」

 

案例

深圳中學南山創新學校:強化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

深圳中學南山創新學校整合企業和其他社會資源,組建了「三環形」科創教練隊伍:內環由學校信息技術、科學、綜合實踐等學科專業教師組成;中環吸收部分創新意識強、教學水平高的其他學科教師加入,開展項目式學習;外環引進校外科創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及部分有科技特長的家長義工,逐步建立起一支跨學科、愛創新的人工智能教練團隊。

為提升教師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專業能力,學校組建由各學科教師參加的「AI+項目化學習研究小組」,共同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學科教學、個性化學習以及教育評價等方面的具體應用場景,並結合國內外成功案例進行詳細解讀,讓教師明晰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有效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同時,為不同階段教師制定分層目標:對於部分老教師,培訓目標是掌握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概念、常見教學工具的使用;對於年輕教師,目標則是能夠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與評價等環節,探索數字賦能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