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觀察的更多機會

前文提到培養觀察力的重要,並指出當遇上孩子感興趣、因好奇而見到、遇見新奇事而發問之時,成年人可以抓緊機會借助問問題或答提問,甚至不厭其煩地滿足孩子的「打爛沙盆問到篤」來協助他們累積觀察經驗。

除了利用問與答來培養觀察力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亦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刺激他們或刻意營造機會,好讓他們擴闊想像和思考空間。很多時在學校裏老師會運用這類策略;可惜班中學生人數不算少,老師往往只能令一小群學生得到密集的引導機會。更多時的情景是,老師大聲提問引導或安排示範;這些情況下,個別不夠主動的孩子可能就會讓機會溜走掉。

策略上的構思不複雜,與使用幼兒期玩具來訓練基本能力的設計相似。幼兒認識形狀(方、圓、三角、星)或顏色(紅、黃、藍、綠)的小道具,通過認知道具的獨特之處或共通特徵,幼兒就學到把小道具配對起來;其實他們玩遊戲時就是在學習觀察。平日借用「煮飯仔」或各類玩具車,指導小童去看、去認清、去想像那些玩具背後的特徵和相連著的概念;這些策略亦能夠促進孩童主動地從身邊事物開始觀察。

現時每個家庭多數擁有電視機或電腦,切勿使用二分法把這些常用家具從教具表中剔走。它們可是不錯的學習工具,不論電視節目或影視媒體(DVD、串流平台等)都充滿著大量值得觀察的現象,只要抓緊螢光幕閃現的畫面,從旁加以誘導關注或使用開放式提問,那已構成一次難得的學習觀察機會。

本地設有大量博物館,廣泛題材的或具有針對性專題的都有,而且展館會經常置換展品或主題,實在是難得的學習觀察的場所。不妨多加使用,難處只在於成年人是否樂意一齊陪同和參與其中,和孩子一起觀察、思考和解難。

對於高小或初中程度的孩子,在家嘗試動手做實驗或製作小玩意都可遇上不同的觀察機會,當然那會偏向科學、科技方面的題材。至於涉及社會性現象的觀察,其實身邊都有大量可供應用的材料。只是人們開始少接觸了,例如讀報紙、睇雜誌,均是協助觀察社會時事的好幫手。和上述其他方法相若,問題在於成年人必須樂意陪同和一齊動手做、一起讀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