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電燈後

《漢書》有記載:「高奴有洧水可燃」。洧水是今天河南省延河的支流。北魏晚期的酈道元著《水經注》裡說「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這「水」其實是宋代的沈括把它稱為石油的東西。他更指出石油可以代替松枝不完全燃燒而得碳粉﹐可做墨。然而實際上,當年用原油作燃料也難以點燈,因其煙太濃。

中國人燃燒油脂照明幾千年後﹐迄十九世紀末才用上電力﹐有了電燈。

19世紀末,先後在廣州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用上電燈。香港第一盞電燈於1890年12月1日黃昏由灣仔的永豐街發電廠生產的電力驅動。(電廠位於今天的日街/月街/星街/光明街/電氣街附近)。澳門則於1906年開始有電力供應。這改變了幾千年來燃燒有機物直接發光照明的歷史。

但燈泡仍然是以高溫物體 (鎢絲) 的輻射作為光源。墱泡發出可見光外,還有熱量和我們看不見的紅外線、微波等非照明產品。故就發光效率而言﹐效率仍不算高。

後來出現了螢光燈 (本地俗稱光管)。它主要不是靠高溫發光﹐而是靠螢光物質受高能射線 (如紫外線) 照射後引起的發光現象。所以用手摸上去不及燈泡熱。現在,又應用了發光二極體 (LED)﹐就是把電路中電子的能量直接轉化為光能,其發光效率比螢光燈又高約十多倍﹐即更慳電了。

太陽能發電分光伏電板和反射光能聚熱發電。尤其分散的建築物頂部裝設光伏電板吸收太陽光能經轉換器轉換成交流電儲存於蓄電池備用。這就使得未有發電廠或電力供應的落後地區得以用上綠色電能。極大改變了當地的生活狀況﹐由日入而息的原始社會跳躍進入廿一世紀的世界。

光源和燈具進步﹐延長了人們工作和學習時間﹐促進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更增長了人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