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心態的科學:從固定型心態到成長型心態的轉變

曾有不少研究探討人類學習能力的可塑性,其中一個核心問題:究竟智力、能力和性格等特徵是固定不變,還是可以通過努力和環境得到發展?行為心理學教授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研究發現,人類的心態模式可分為「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抱持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人類的智力、才能和性格都是天生的,是不能改變的;成長型心態則主張人類的能力是可變的,能透過使用正確的方法練習而進步。這兩種關於能力來源的觀點,影響人類對自身能力的信念。

 

神經可塑性和人與環境的互動

 

成長心態的科學基礎,可以透過腦神經科學中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解釋。神經可塑性指經驗和學習能改變大腦的結構。研究表明,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因為學習和訓練加速白質增生,並組成粗壯穩固的神經網絡。例如,當練習彈琴時,負責左右手協調的神經元密度會增加,神經迴路的效率也因此提高。這學理否定了智力和能力是固定,成為成長型心態的重要支持理據。此外,基因與環境互動(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也證實成長型心態的存在:能力非單靠基因決定,生活環境會影響基因所發揮的能力。例如,如果孩子在充滿正面親子互動的家庭中成長,學習和記憶能力會較缺乏親子互動的孩子高。

 

固定型心態影響成就

 

擁有固定型心態的人當面對挫折時,常會將失敗歸咎於自己先天能力的不足,認為自己無法改進。固定型心態令人拒絕嘗試新事,以免因失敗自暴其短。有研究發現,當成績優異的學生遇到挫敗時,固定型心態的學習者會顯得非常焦慮,擔心成績退步影響「聰明」的形象,並因為不相信努力能令自己進步,結果逃避尋求改進方案,最後學習進度受到阻延。

有研究曾使用腦電圖(EEG)對受試者進行掃描,當固定型心態的參與者知道自己答錯考題時,大腦就會啟動保護自尊的機制。另一批受試者——成長型心態者將錯誤視為提升能力的機會,並積極尋求進步的方法,反思求進。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皮層會變得活躍,表示他們專注尋求改進學習的方法。研究發現,固定型心態的學習者傾向只着眼對錯。當他們得知有考題答錯時,因不認為方法能幫助提升水平,故對答案講解顯得缺乏興趣,惡性循環,也因此阻礙能力的提升。

不知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無意間為孩子建立固定型心態。社會流行一些「天才」的神話,表揚「天才」的成就。例如,社會偶有報導說這個那個是「天生音樂神童」,卻可能淡化了「神童」每天都花時間刻苦練習。對比之下,成長型心態強調努力是激活潛力的關鍵:籃球明星得每天練習投籃;愛迪生也經過數千次實驗失敗,才成功發明電燈泡。

 

「你好棒」不怎麼棒

 

Carol Dweck 的研究表明,讚美孩子「你真聰明」,容易令孩子建立固定型心態。當孩子被貼上「聰明」的標籤,他們會害怕失敗,因為失敗就代表他們不再聰明。結果,他們會傾向選擇容易的任務,透過逃避挑戰減低失敗的機率,最終失去成長的機會。腦科學也有類似的解說:當孩子受到類似「聰明」的讚美時,大腦會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令孩子感到愉悅滿足。這種愉悅感是短暫的,漸漸孩子會依賴不可控的外部認可來獲得滿足,而非透過自身可控的人生態度尋得自我價值,長遠孩子可能會失去自我改進的內驅力。我們有時會無意間對孩子說:「你好棒!」「你真聰明!」。引用固定型心態解說的話,這類針對孩子先天特質的讚美,可能無意中損害孩子的學習動機,削弱孩子面對挑戰的勇氣。「你好棒!」「你真聰明!」看似正向,但對孩子的心態塑造或會帶來負面影響。

 

成長型心態:腦科學的學理關聯

 

腦科學研究發現,當孩子專注努力和過程時,前額葉皮質和海馬體會因多次通電而提升效能。前額葉皮質負責計劃和解難,海馬體則負責整合長期記憶,當孩子的解難、計劃、記憶等能力都提升後,大腦就更加專注自己努力的過程,更穩固建立成長型心態,造成良成循環,幫助孩子建立「內化動機」。

怎樣才能協助孩子建立成長型心態?舉個簡例:當孩子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時,我們可以說:「我看到你每天都花長時間溫習,這真的很不容易,你的努力得到回報。」這樣孩子就會把成功歸因於努力,更願意用同一方法面對未來的挑戰。讚美時要讚賞孩子做事的過程:「你的耐心和專注讓這件作品變得更好。」「你在這幅畫中用了很多顏色來表達細節,我很欣賞你的想法。」「我注意到你比上一次跑得更快,這是你努力練習的成果。」嘗試棄用籠統的讚美如:「你畫得真好!」「你跑得真快!」「你真棒!」,孩子的思維模式就會漸漸傾向成長型。

 

結語:裝備孩子應對未來

 

成長型心態是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又跟腦神經科學互相呼應。人類的能力並非固定不變的,能透過努力和正確的策略不斷提升。無論是在育兒階段的父母、求學時期的莘莘學子、還是已在職場搏鬥的上班族,成長型心態都是邁向成功的重要基石。

 

 

 

本文曾刊載於《灼見名家》,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