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飛虎陳炳靖與前所未有的和平

2017年時,筆者有幸在不同的座談會、聚會中遇上陳炳靖老先生。當時老先生已經99歲了,但仍願意為年輕的約60歲、約45歲、約30歲的人,乃至十來歲的學生細說當年。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中,有一群年輕的身影,駕駛戰機,翱翔在戰火危難上空,用熱血和生命譜寫抗擊外敵的壯麗篇章。陳炳靖,便是其中一位。他是以百歲高齡辭世的「最後一位在世的中國飛虎隊員」。

 

故事從19歲開始

 

「國破家亡,從軍保國。」— 這八個字,是陳老先生自傳的開篇,也是他19歲時人生的寫照。1937年,戰火已點燃,19歲的他從海事學校畢業,大可以選擇在商船上開啟安穩的人生,甚至有機會遠赴印尼避難。如果你是他,會怎樣做?然而,當炮火轟及上海,炸沉商船,他與同學目睹了「滿地同胞鮮血,尤以兒童殘屍遍佈市內」的慘狀時,悲憤徹底爆發。

「如果我們不保護(國家),誰去保護?」那一刻,放棄安逸、投筆從戎的念頭,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他沒有猶豫,毅然投考空軍軍官學校第12期,這已不是個人安危、前途與民族存亡間的「二選一」了,而是「九死一生」,以自己的「九死」換國家民族的「一生」。

 

化身「飛虎」,在萬米高空與死神共舞

 

「飛虎隊」— 這個響亮的名字,對許多熟悉戰爭史的中學生並不陌生,它是陳立德將軍帶領,中美兩國在二戰時期並肩作戰的傳奇。而陳炳靖,正是這傳奇中的一員。

1943年,25歲的陳炳靖,正式成為美國第14航空隊(俗稱「飛虎隊」)第23戰鬥大隊第75中隊的一名少尉戰鬥機飛行員。他駕駛著P-40N戰機,多次升空與日軍作戰,甚至在空戰中擊落過日軍戰機,保衛中國的後方城市。

想象一下,那不是年輕人嚮往的民航機師工作。在那個沒有現代精密導航的年代,年輕的陳炳靖駕駛著戰機,在高空中與敵機纏鬥,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是永別。同屆去美國受訓的同學,在照片上的身影漸漸添了很多「十字架」,「頭上有紅色十字架的是病死,白色十字架的是戰死」。巨大的犧牲並非遙遠的數字,而是身邊鮮活生命的逝去。然而陳炳靖感嘆的卻是:「經常在空中飛,自己會流淚,想到(戰機升空後)我們國家現在到底(還)存在不存在。」這句肺腑之言,正是戰火年代的無助與憂懼,凸顯他奮戰的悲壯與決心。

 

寧死不屈,比硬漢電影更硬核

 

如果說藍天上的戰鬥驚心動魄,那麼被俘則是對意志的極限考驗。

1943年10月,陳炳靖在越南海防港執行任務時,跳傘不幸中彈被俘,先後被囚禁於上海、南京等地暗無天日的軍事監獄。日軍多次審問他有關飛虎隊的作戰和裝備信息。然而,陳炳靖始終守口如瓶,堅稱自己是日軍不會相信的「中國空軍」。

日軍試圖以療傷為條件,讓他幫助汪精衛政權訓練空軍時,他一口回絕。之後,他在美國軍醫救治時,才發現日軍軍醫在暗害他。更令人動容的是,甚至當時美軍代表都建議被俘的他假稱為美軍以求生存時,他也堅定地說:「我不願……否定我身為中國空軍的身份。」2017年他複述這番經歷,現場的雷武鐸先生有一番話可為註腳:「當我們講到愛國,講的一切都是假的 — 你肯不肯拿著命出去?你肯拿著命出去,你才可以講愛國。」

 

百年見證

 

真實的歷史並不如電影劇情般發展,當中沒有驚心動魄的狂逃經歷,直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陳炳靖才重獲自由。右肩的傷勢讓他無法再次翱翔藍天,他轉任了空軍司令部參謀、駐外武官等職。1959年,他以空軍中校軍銜退役,移居香港,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然而,這位謙卑的老兵,直至2022年以105歲高齡在香港病逝前,從不願出風頭,卻常常為年輕的一代又一代,口述當年烽火連天的見聞經歷。

陳炳靖老先生的一生,見證了中國從苦難走向復興的百年歷程。他始終強調「珍惜抗爭帶來的和平」。這句話,對於出生、成長在和平年代的每個人來說,意義尤為深遠。要知道,中國在過去四十多年,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對外戰爭,這在漫長的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是極為罕見的,甚至可以說是「五千年未曾一遇的和平歲月」。安寧的日子,並非理所當然的,是前人用血淚和奮戰換來的。陳老先生用生命詮釋了甚麼是擔當,甚麼是愛國,用堅韌展現了在絕境中的不屈意志,用信念維護了民族尊嚴與自信。

閱讀陳炳靖老先生的故事,不僅是走進一段歷史,更是學習如何珍視當下,如何為未來奮鬥。它提醒我們,和平從來不是終點,而是需要我們共同守護的成果。透過這位「飛虎」老兵的傳奇,每個人都能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家國情懷、為民族而戰的英勇,以至在五千年未曾一遇的和平歲月裡,肩負著怎樣的歷史使命 — 去延續這份和平,去建設更美好的家園,讓中華民族以更驕傲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不僅是對逝去英雄的最好緬懷,更是對我們自己和民族未來最深情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