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不同世代數學的教學
筆者本身並非主教數學,對上幾期內斗膽地越俎代庖講些學數的分享,那是從家長角度去思考的。大部份家長在做學生時有學過數,似懂非懂,到成人階段時會忘記了不少。搖身一變升級當上父母,又要當補習教師協助子女學數;最糟糕的是現時的數學課程、教導取向、學習方法,與上一兩代時的有所不同。
嘗試簡單地報告一下幾十年間曾見聞到或接觸過的轉變;從中可見親祖輩和子孫輩在學習同一課題時,其實要採取的方法或套路,還是有分別的。
六七十年代,即約半世紀前,數學科、甚至大多數其他知識類別的學科,課堂上是以教為主、評則用作牽引和調校方向。簡言之課室的主人是教師,講的是他、考評的也是他;運作下學生似是要把教材上的內容全收下來,即是所謂「填鴨式」。那些教材往往是經典名著,例如《3S平面幾何》、《范氏大代數》等。如何有效地把課程內容好好地學得到,恐怕主要靠自己調校內化。
那個年代的學生現時已是的祖父母輩,當知道孫輩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回應提問來學習、還有甚麼自主學習模式…;恐怕都是難以想像的吧!
廿多年後的八九十年代,新型教學法紛紛出籠,又要照顧遍及全民適齡兒童的學生人數。這時期最大特色光從課本就可見一斑:捨經典、改用為本地編寫的綜合課本。不再分幾何、代數、新數…等子科目,改以輪換式分章節。策略上兼顧學習者需要,因而出現「考考你」、「堂課題」、「練習題」、「挑戰題」等目標各異的欄目。學生要做大量習作也是這時期特色,現時為人父母者多是這時期的學生。
新世紀以來學習成為重點方向,教學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評估不再只是為難學生,搖身一變成為服務學生學習的工具。因STEM策略的推行,結果使到數學知識也需要時刻關注其實用性。
作為上一代學習者的家長有需要了解這種改變,理解改變背後的概念,從旁配合學校老師在課業上的設計,然後支持子女在新學習框架中成長。
切忌用你當年的方法去教他們應付新年代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