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仁博物
「敦仁博物」對50年來數以萬計的樹仁畢業生可說都是畢生受用的四字真言、人生的指南針、做人做事的方向。無論是在灣仔萬茂里校舍學習的學生,還是在北角寶馬山道校舍畢業的學生,校訓這四字校已陶鑄進他們的靈魂裏!
校訓是學校的宗旨,更可說是學校的靈魂。創辦人或辦學團體把他們的辦學抱負、目標、重點和特色都高度濃縮成短短的數個字內,好讓家長或學生能了解學校的核心價值,從而報考。在學期間,在校園的主要當眼之處,如學校大堂及禮堂都必定把校徽掛在最中正的位置,好讓每位老師、每位學生、每位訪客都知道學校的用力所在、奮鬥的目標。
學業成績卓越 熱愛教育
鍾期榮女士和胡鴻烈先生都生於1920年,他們在1944年一場學術會議中相遇認識。那時抗日戰爭還未結束,中國人民都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兩人可說是「神鵰俠侶」,到死誓相隨。他倆相識不久便在1945年結婚,兩人都是尖子和學霸,讀書考試都有卓越表現,他們先後留學法國和英國,兩人都獲博士學位。鍾期榮在武漢大學主修法律,後來到法國進修獲法學博士,之後返回四川工作,成為中國第一位女法官。胡鴻烈本修讀外交,後來到法國和英國進修,考取法學博士學位和英國大律師資格,並在香港執業。
鍾期榮除了擅長法律外,還熱愛教育工作,認為這是任重道遠的事業。她認為優質的大學教育對社會及國家的發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她放棄了法律的工作,曾在香港兩間大專院校執教。她的理想是自己開辦一所能培德育才的院校。雖然,她沒有龐大的靠山,如教會、慈善機構或財團的注資,但她有丈夫的支持。
愚公移山 排除萬難
社會上許多人都不看好他們的事業,覺得「書生辦學」是難以成功的。但他們卻有愚公移山般的毅力,排除萬難,創造奇蹟。由灣仔到跑馬地再到寶馬山,由蚊型學院到自資私立大學,其艱辛、困難和壓力可以想像。但《周易》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最終他們的理想已達到,mission accomplished。樹仁大學贏得了社會的認同,學生以樹仁為榮,樹仁也以學生為榮。
他們夫婦兩人用「手種千年樹,心存百世仁」的初心,以「樹仁」為校名,並以「敦仁博物」為校訓,希望學生能仁德敦厚,學問淵博,德才兼備,貢獻社會。「敦仁」首先指自己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然後推己及人,愛己愛家,愛國愛民族;「博物」就是要勤於學習,博通古今,博文強記,以知事知物。樹仁開辦不同的專業給學生發揮所長,學以致用。
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也孕育了不少教育家、思想家、科學家和體藝精英。香港人也不應妄自菲薄,對前景失去信心,要效法鍾期榮及胡鴻烈兩位,為理想而奮鬥,為香港大專教育寫下最輝煌的一頁。
*此文曾刊載於《灼見名家》,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