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是豬頭骨?
學校工作職位中,人數最多的一定是「主任」了。教師群中有不少人身兼班主任,因而令主任人數躍升為數目最為眾多的崗位。每班都有班主任,為更好照顧學生,有些學校實施雙班主任制;簡單點數一下,以一所標準中學24班,假設只在初中級施行雙班主任制,全校就需要有卅六位教師成為班主任。
不少業界同工,對於班主任崗位都視作豬頭骨;一來任務繁碎,二來出事風險大,加上其他老師往往將班主任當作「孩子王」,即是班中學生的大代表。這些或多或少都是事實,不過在教學生涯中,相信最有意義的崗位就是班主任;然而其意義卻是由當事人賦予和營造出來的。
學校的架構,簡單而言專業任務可分為兩級,即是身兼領導管理工作的高級教師和主力教學的前線教師;至於往往為人忽視的支援職位(職員、技術人員、工友,還有其他專業人員)是另一類系列,不構成第三級。其實,在學校環境中身處第三級的可以算是學生,因為學生的自主權力明顯低於前面的類別。不過弔詭的是,學生才是真正接受服務的一群。換言之,身處最底層級別的學生其實應該是老闆!
從架構上來看,班主任就是直接面向這一群的前線人員;班主任代表了學校發佈訊息,用訊息學的術語,班主任就是向學生塑造學校形象的重要人物!所謂下情上達,能夠協助將服務對象的意見轉發給管理層者,還不是這個崗位: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崗位本身就是資訊收發的關卡。
現代學校管理必須面向公眾,而委託教育學生的群眾就是家長;想一想,作為家長最常慣接觸到的學校「管理」人員又是子女的班主任。參照上文的述說,面對家長層面而言,班主任仍然是兼負著資訊收發的重要職務。
光從上面的分析就知道,班主任職位絕非豬頭骨,反之那可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對內對外都有功能的崗位。當然,因為需要兼負這職位的教師人數較多,很多時即使教學年資不多、甚至新入職者都會被委派當上班主任。結果很可能因而帶來弊端。
在海峽兩岸的不少學校,都會把班主任這個崗位,改稱為班導師。這個做法的確更為聚焦,配套是令班導師授課量少很多,甚至為零。這就突出了這個崗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