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市
在大學時主修地理。較感興趣的是中學未修讀過的「都市地理」。其內容新鮮而富挑戰性。其中有追溯人類聚落的起源﹐都市如何形成﹑在哪個地方形成和建立;如何發展和擴張演變成今天的各種形態與結構。但當年上課讀的全是英文書刊﹐少談中華大地的狀況。今在此稍作補遺。
在中文裡﹐都﹑市﹑城﹑廓﹑村﹑鎮﹑墟.邑﹑國﹑邦﹑野 ……其內容都意涵各有不同。
原來﹐昔時人們群居的屋舍組成村。農牧採集業為主的社會生產力提高後﹐人們生產物質豐富而有剩餘﹐就可以交換剩餘的物品以有易無。交換的地方﹐就是市。一般選擇宗教的日期和場所﹐例如宗族集體拜祭地方的旁邊﹐故今天仍可見西方的小城鎮位於原始市場或主街道Main Street兩旁﹐不少更在教堂附近。但中國人除了寺廟宗祠旁邊之外﹐不少在水井旁邊。《說文解字》:“市,買賣所之也”。做交易就要去市場。唐代學者孔颖達說,古人都要到井邊打水,顺便把需要交换的東西拿到井邊交换贸易,所以稱「市井」。市井是當時物流﹑人流﹑訊息流中心。
市的起源應很早。如《易•繫辭下》說:“包犧氏没,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