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效應對準老師的新啟發

競爭激烈 未雨綢繆

有意投身教育界的人士,懷著滿腔熱忱修讀師訓課程,志在將來培育桃李。然而,現時本港適齡學童的數目明顯下跌,這批準教師可能還未能預料到出生率下跌對他們的影響,以致於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此時,教育界已進入貴精不貴多的階段,準教師在求職期間要做到突圍而出,絕非輕而易舉之事。究竟他們如何能夠找到自己理想的教位呢?我們可以從鲶魚效應當中找出答案,更可從中找出身為一名教師所需的教學熱誠和職業方向規劃。

不做沙甸魚 只求做鯰魚

鯰魚效應是指漁夫為了確保捕獲的沙甸魚,不會在漁船回程期間死亡,便在沙甸魚群中,放入一尾鯰魚。由於鯰魚會不斷地四處游動,沙甸魚便會產生危機意識,從而更積極地存活下來。將這個概念套用在現今的準教師身上,就是在學校中,成為教學團隊中的佼佼者,令原有的老教師產生害怕被超越的危機意識,燃起鬥志精益求精,共同研究出更佳的教學方法。當教學團隊愈趨穩定,即意味著教師已經熟悉日常教務流程,工作態度不免放鬆,久而久之,校內就會充斥安逸氣氛,缺乏教學上的創新。準教師就是船上與別不同的鯰魚,在思維方式及態度上必須與原有團隊的沙甸魚有所不同。

教育熱誠不可缺 鯰魚特質更可貴

相信欲投身教育界的人士皆具備教學熱誠,因此準教師更應進一步思考如何成為一尾鯰魚。無論在面試期間或順利入職後,都要突出鯰魚的個性和特質,才能被校方持續聘請。首先,鯰魚的四處遊走,反映出牠們主動有熱誠,不怕蝕底,不怕難關,迎難而上的態度。準教師亦應培養以上態度,以展示出自己的教學熱誠,並且可多反思自己在實習期間的教學過程,在值得驕傲的地方多做分享,並且反思自身的不足之處,多做準備。舉例說:本屆的準教師經過疫情期間的挑戰,具備線上線下教學的經驗,他們更應進一步思考如何結合相關的經驗,在現時的教學中展示出更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作為準老師,無論是理論學習以及對時代的敏感度,應該以更貼近社會時事為主導。同時,準教師更需裝備好自己不同方面的能力,配合學校所需。在畢業前,多思考業界所需的人才條件,取長補短地進修相關的課程,持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發揮獨特優勢 實現美好願景

孟子曾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就讀率不足、競爭劇烈,教學內容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對於校方而言,他們會提升聘請的條件要求。校方可帶出引入新老師後,透過「競爭」與「危機」,激發教學團隊的鬥志,藉此可引進新教學模式、方向或管理觀念,例如:調整教學獎賞或晉升制度,也能達到激勵效果。而對於求職者而言,他們應充分發揮鯰魚效應的好處,展示出自己能為校方引進能力強的形象,以此煥發團隊新生活力。只有不斷地競爭,才能不斷地發展。如果安於現狀,其結果是學校教學發展停滯不前。若新老師能協助校方激活整個團隊,盡情釋放自己心中的一團火,相信不僅會提升個人競爭力,亦為校方帶來新希望,為寒冬期中學校增添一絲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