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校的承傳
大灣區的社經發展﹐因而促進了與港澳各方面交流激增;包括資金流﹑人力流﹑物流和資訊流等。早在十多年前筆者也曾參與過邀請本地名校在內地建立港人子弟學校的討論﹐旨在讓港澳居民在內地安居樂業﹐促進大灣區融合。最近澳門橫琴深度合作規劃開展﹐澳門也有學校在橫琴開設分校。
我想:與其在外地開設分校﹐為何不索性開辦一間全新的學校?這使我們省思﹐名校在異地設分校是否真的會延續’或承傳原校的一些特點和教學效能?就能培養出跟原校相同/相似的學生?在一個全新環境和校舍設備裡﹐招聘了一批新教師任教﹐只是採用原校的課程綱要﹐就會教出相同的果效?
分校也許會繼承了原校的校徽﹑校名﹑校歌甚至校譽﹐而收得較多尖子﹐但有否承傳了原校的教學效能或文化傳統?教學校效能或文化傳統又如何才得以延續和遷移落殖呢?
記得廿年前山東杜郎口中學因為其《導學案》教學模式頗有成效﹐故吸引山東全省紛紛仿效﹐進而後來全國大批學校引進其教學模式。當年廣州聘了杜郎口的崔其升校長南下在天河區搞了一所民辦校﹐教學模式與杜郎口基本相同。這種移殖大約是生產方式或技巧的學習與遷移﹐相對還較容易。
但杜郎口中學當年在殺校環境中艱苦改革﹑摸索求存的精神﹐大概少有人知悉或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