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古學之旅

1987《考古》

在家裏整理舊雜志的時候,發現了一本1987年的《考古》月刊。《考古》是創刊於195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考古專業學術性資料性期刊,主要欄目有考古發現、考古學研究、科技考古、古建研究、信息交流、簡牘研究等;刊載考古學研究論文,發表野外考古發掘調查簡報、考古資料的綜述和書刊評介,和介紹自然科學在考古中的應用成果等。是中國考古學界最具權威的學術期刊。

1987年的這一本《考古》不是我最舊的收藏,書架上有1980年全12期,也有偶然淘到的零星舊期刊,都是我十多年前開始讀考古學博士時收集來的。

但是這本1987年《考古》很不一樣,是我三十多年前學生時訂閱並碩果僅存留下來的一本。翻著這本久違了舊期刊,才恍然想起原來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發起了考古夢。

 

小時候的考古夢

小學時已經對四大古代文明很著迷:三皇五帝、巴比倫、吉薩大金字塔、特洛伊木馬等對我都用無比的吸引力。初中時經常流連家附近的公共圖書館,除了借閱武俠小說、推理小說,就是歷史、古代文明、考古一類的書,也包括遠古外星人這樣的獵奇書籍。

八十年代能進入大專院校讀書的學生都不容易,除了立志個人成就一番事業之外,也承擔著減輕家裏負擔,讓家人共同富裕這樣一種使命。在大學選擇專業時,考慮的主要是發展前景和賺錢能力,個人興趣一般都排得很後。

於我來說,本身讀的是理科,自然就選擇看來挺有前途的工程科。對於個人興趣的歷史考古,變成了繁重的課堂和作業之外閑餘的閱讀。1987全年的《考古》大概是一時興起,從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訂閱的;記得每期我都認真的閱讀,奈何沒有一丁點的根基,看得非常吃力,甚至感到枯燥。

 

二十年後重拾夢想

畢業之後有幸發揮自己所學之長,投身在船舶、重化工行業裏多年,從打工仔到職業經理人再到創業者,走的是一條具挑戰性,也跌宕起伏的道路;不過這還是一條千千萬萬創業者走過的道路,沒有特別不尋常之處。不過閑暇時間還是會翻翻歷史和考古的書、看古代文明紀錄片,旅行時特意去文化古跡和博物館參觀,對這方面的興趣一直未有消減。

人生道路的轉折點發生在2009年。之前一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我所在的行業也受到了嚴重沖擊;處理了手頭上一些舊項目後,幾乎沒有新的事情可以做了。預計未來數年市場將會一片死寂、哀鴻遍野。有些同行選擇更努力更勤奮的去爭奪日益縮小、利潤趨薄的市場份額;有些人選擇轉行;有些人選擇休養生息幾年再說。而我則選擇回爐重返校園,重拾兒時夢想,讀一個考古學博士學位。

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工作和創業多年了,趁著經濟不景氣不如給自己放一個悠長假期,學習點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以打發時間。在與復旦大學文博系的高蒙河教授(後來我的博士生導師)一席話之後,我改變了想法:這不是消閑的玩意,這是開啟我人生新篇章的重要序幕,必須認真對待。憶起少年時代的夢想,曾希望通過考古學來研究解答人類文明的起源、揭開神秘遠古文明的真實面貌,甚至去驗證人類與外星文明是否有關等命題。現在是去實現這宏大夢想的好契機。

 

開啟第二人生

重返校園這件事非常嚴肅,值得我投入最大的精力和時間,因為這將是改變我人生軌跡的一個重大決定;我將在這個全新的賽道上開啟人生的第二個篇章。作為一個系裏年紀最大,又是幾乎零基礎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異常漫長、艱辛卻又充滿趣味和驚喜的學習歷程。

我決定報讀復旦大學文物及博物館學系博士研究生的時候是2009年5月,已經過了當年9月入讀的報名期。沒有關系,我就從那時候開始以旁聽生的身份學習,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把文博系幾乎所有的本科生、碩士生課程都上完了,正好補足了作為中途插班生缺失的基礎知識。到了2010年9月正式入學,我與系裏的老師和很多同學都已經很熟悉了。

之前雜七雜八的讀了一些書,對於考古學和古代文明的知識都是些碎片,沒有體系;不能融會貫通之餘更形成了一些錯誤認識和觀念。這些問題都在後來的正規學習和學術性指引下被糾正。

文博系裏的學科包括考古學、文物學研究、博物館學和文化遺產管理與研究。我的博士論文方向是文物研究,對於傳統考古學的田野發掘並不擅長。但是各位導師鼓勵我結合自身跨學科的經驗和豐富的人生閱曆,開拓考古學研究與應用的新方向。這一點我銘記於心並在未來的十年裏不斷的予以思考和探索,終於在香港的公眾考古和文化遺產教育方面開拓出一片新天地,這是後話了。

 

七年博士生涯

國內的博士研究生課程分為兩部分,其一是修讀學分,這是比較輕松的,一般一年到一年半就完成,可以拿到博士學曆證書。不過關鍵部分是博士論文,要通過了才會頒發博士學位證書。在國內有學位證書才是學術界真正承認的博士資格。

博士論文從開題到搜集資料到完成初稿,從預答辯到論文完成到明審到盲審,花上三四年時間是常態。中間還需要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一到兩篇論文,論文要發表了學位證書才能到手。要尋找願意發表博士生論文的期刊並不容易,畢竟僧多粥少,很多時確認刊登了還要排隊一兩年,以致很多博士都畢業幾年了才能拿到學位證。

以我自己為例,2010年入學,2016年畢業,加上預備學習的一年半時間,總共用了7年取得博士學位。個人認為,花了這麼長時間來讀博士是值得的,除了獲得專業知識和開拓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懂得以學術思維方式來看待和處理吸收的知識,怎麼系統地嚴謹地去研究和分析知識和問題;如何把碎片化的信息有機組合進個人知識系統中,成為活的有用的知識。就像本來是零散的一片磚一片瓦,被有序地按設計圖則砌成摩天大樓,每一片磚瓦都有其獨特位置和功能。

少年時代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是當年心中的終極問題解決了嗎?對於人類文明起源、遠古文明面貌的探索,是個永無止境的追尋。不過人類文明是否來源於外星人,從目前看見的考古證據來看,應該不太可能。我們人類還是這個地球上文明的締造者,我們要珍惜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要尊重從遠古人類流傳至今的智慧和思想,讓我們的文明能得以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