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家庭與富家庭的教養
今天香港雖然被譽為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從聯合國指出香港貧富懸殊問題是全亞洲最嚴重。根據2022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葉兆輝表示住戶最低及最高入息差距由30年前的大約12倍,升至今年首季逾40倍,基層收入不足以餬口。
但同時百萬富翁不斷倍增。中產以上的家庭很多,為了下一代獲得最優質的教育,父母們就是整天要孩子會去補習,學習琴棋書畫,參加不同類型的體藝訓練,更參加具高級旅遊水準的遊學團,花費不少,更疲於奔命。
事實上,在養育孩子上,仍可以窮有窮養,富有富養。當然窮家庭的父母終日但求討得兩餐溫飽,已是身心疲累,那來多餘錢付出補習費、參加興趣班、遊學團呢?
除了要求政府當局制定更多扶貧政策外,筆者仍覺得父母從小便要教導孩子養成自律,有志氣生活,不太多比較。放學後自行安全回家,自行做功課和溫習,不明白的事情就要向別人請教,利用小息和放學時段找老師幫助,將家庭情況告訴學校,使孩子得到適切的協助,切勿有自卑和憤世嫉俗的心態,更要提供正面思維,用「知識及勤奮」改變命運。
富家庭的孩子未必一帆風順。很多孩子尚未出生,父母就請來了陪月嬸嬸,支出已不菲,安排了入讀名牌幼稚園,每月的課外活逾萬元,這已是普通家庭的總收入,但在這樣舒適環境長大的孩子,如果沒有灌輸正面的生活方式,幸福安逸生活成了必然,反而失了自身動力,也缺乏危機意識,成了「高學識卻低能」的新一代。
相反筆者曾經認識一個家庭,收入不算高,夫婦甚少娛樂,他們卻把大部份資源都投放在兩名孩子身上,補習和興趣班不斷,據母親說從孩子五歲習琴至今,希望孩子可考得八級皇家音樂試,可以在將來擁有多一門學識,寓工作於娛樂,同時可以培養對音律的欣賞能力,她常聽友人說學繪畫和音樂難討得飯吃,但她很不認同這般的想法,倒希望孩子把藝術融入生活,陪伴一生,也助人自助。
另一位友人是來自廣州,在香港及國內從事製造手袋的小型企業東主,業績上了軌道,他在兒子升高中時已把他送往英國留學,六年間費用達1000萬人民幣,這名男孩期間更獲得慈母的財力支持,追求來自上海的女同學,成功與否,暫未能揭曉。但同樣國內的很多富二代,能否抵禦逆境,是很大的疑問。
撇開家庭貧或富背景,現今父母教養孩子上仍很多迷惘,終日跟潮流要孩子東學西學,究竟甚麼學習才有永續價值,一生受用的 ? 父母是否有一些孩子成長的方向。我們曾經面對一個世紀疫症,已經暴露了人性的軟弱,筆者盼望父母們認真重新思考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生存條件再是依靠父母的金錢(物質) ? 或是培養孩子自我面對逆境求生的心理質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