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得只給孩子金錢

小六學生豪擲500元乘搭巴士 ? 究竟我們活在一個什麼金錢價值觀的年代?

A. 500元搭一趟巴士?

據早前報導,本港曾有位小六學生趕搭巴士回校考試,因為八達通已經超出餘額,身上又沒有輔幣,竟然拿出500元鈔票支付2.5元學童車資。大家可能會問:「這孩子為何這麼豪氣?用500元搭一趟巴士難道他沒有感到『肉赤』嗎?」

傳媒追訪下發現,原來他爸爸每星期給他800元零用錢,扣除早餐、上學和放學的巴士車費外,其餘的他可以自由使用。那麼這位父親到底有沒有教導過孩子,如何運用他的餘錢呢?

這個事件讓作父母的反思,怎樣才培養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念 : 叫他們明白父母的金錢是辛苦賺回來的。

每個人對金錢都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較富裕的一群與基層的人對金錢的看法會有差異,但都不外乎一個原則,就是在用錢時出現「值」與「不值」的想法。

 

B. 同時做好三個角色

用文首的事件作為例子,在八達通失效又沒有輔幣的情況下,有人會索性改乘的士,因為支付的士車資總比以500元乘搭巴士來得「值」;又或者在上車時懇地向巴士司機表示不夠輔幣,承諾明天一併付款。很明顯,前者給予那「500元」很低的價值,而後者則較高。

這個活生生的故事正好提醒父母,當給孩子金錢時,必須同時做好三個角色,就是金錢的提供者、監察者及教導者。可惜現今很多父母都只是做了第一個角色,忽略了後兩個角色的重要。

背後的原因,或許和近年社會上興起了「靠父幹」、「養活老孩童」的現象,除了跟經濟環境有關,也涉及新一代理財能力的深層次問題。理財不單是影響個人的財富,還跟人生規劃環環緊扣。懂得理財的人往往擁有較佳的自制能力,在人生及工作上都有較長遠的計劃和更有責任感等優良品格。

金錢觀念要從孩童時期開始灌輸,父母要悉心教導孩子懂得運用和管理金錢,必定較純粹給他金錢來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