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不如教孩子理財

「養兒防老」是華人傳統的觀念,惟一項調查發現,67%受訪者認為養兒防老觀念已經不合時宜,有四分一家長仍在供養「成年」子女。相反,近40%或以上的70或80後年輕人,其總資產總值卻低於25萬港元,不足以應付往後的日常生活。無怪不少剛出社會工作的年青年人經常問筆者 : 「我們每月的收入都是剛好夠自己生活開支,何來餘錢給父母作家用 ? 我們是否一定要這樣做 ?」

另有機構委託市場調查公司,訪問了1,000名18歲或以上市民,結果發現 : 67%受訪者認為「養兒防老」的觀念已不合時宜,26%的60後及70後父母,更曾經或持續為「成年」子女提供每月生活費;9%會為子女支付置業首期,另有23%則選擇與成年子女同住,反映父母仍爲成年子女日常生活操心。

相反上一代的父母只懂努力工作賺「奶粉錢」,然後為子女供書教學,供到大學畢業後便能「甩身」。看來現今的父母不易當,隨着面對物價飛升,收入的升幅卻根本追不上通脹,樓價更升得快過直升機,令大學畢業數年的年輕一代難以靠自己上車置業,難怪近年社會出現父母為子女置業的「靠父幹」情況,中年邁向老年的父母仍要供養「成年」的子女慘況。

究竟核心問題何在 ? 

正如筆者所言,香港一直缺乏正確生活理財觀念的灌輸。不少父母根本沒想到要有培養兒童財商意識的重要,只求小孩好好唸書,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供給小孩吃好住好,嚴重忽視財商的培養,因為他們看不出財商教育原來是人根本性的生存能力。

因此父母就要在孩子小時候,開始培養應有的理財態度,有助成長,從短期的成果來看他/她們將會養成節儉,量入為出的美德了儲蓄的習慣,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更有利於人格發展(如:責任感、感恩、信譽、自我控制、慷慨等);及學會管理金錢、時間、健康及人際間和諧等人生重要學問,讓他們自小學會自己管理金錢及學習處理自己的人生問題,更重要是端正人生價值觀,其中之一是懂得「思念源頭學感恩」,讓孩子對生活物質的注意力歸回源頭,向父母感恩。我們深信越早讓孩子接觸財商,就能越早鍛鍊孩子的管理金錢能力外,更懂得處理「錢和人際間的恩與情」的問題,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擁有愛心的理財達人。那時候,是否要給父母「家用」與父母是否要思考「養兒防老」已經有答案,再不是問題了。

筆者很喜歡用以下文字表達兩代間「愛」的對比 : 
父母愛兒女是「天性」;     (永恆的、無條件的)
兒女愛父母卻是「人性」    (難測的、有條件的)  所以需要悉心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