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何讀《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具有永恆的價值,一直是必讀之書。但為何要在青少年時期讀《論語》?
《論語》是「語錄體」,在不同的語境中,把師生的對話精彩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讀者可置身現場,穿越時空,回到古代,細聽孔子和門生弟子的精彩答問,經常令人拍案叫絕,二千多年來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
家長和老師都明白,青少年是品格性情形成之重要時刻,通過《論語》中的師生答問,可引起學生思考,從而建立更為完整的價值觀、人生觀。現代的孩子都很聰明,學習能力高,如能通過《論語》這樣的經典,提升個人的層次,學習仁愛、忠、恕等,對於成長,實有莫大的益處。
香港小學教材中沒有《論語》,初中有「論孝」、「論學」的章節,高中「範文」必讀「論仁」、「論孝」、「論君子」,可見教育當局的用心。這些章節主要涵蓋學習、孝道、仁愛和君子等,當然是《論語》中的核心內容,也是儒家孔子思想的菁華所在。然而,對於一般學生,這似乎仍未足夠。為什麼呢?學生通過課程要求,在老師的引導下,當然認識了這些概念,但這些概念有沒有融入青少年的生命之中?
考查近年考試,除深入理解外,也要求考生將所學運用在生活上,正呼應了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的觀點。例如2019年甲部試題,先引原文,再提問考生: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達。」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孔子說要做到「無違」和「不違」才是孝,但是有人批評在實踐時可能會有矛盾。試指出在什麼情況下兩者可能會有矛盾。
(2)孔子會怎樣回應以上批評?試就有關章節或研習所得略加說明。
當年的「評分參考」,要求考生指出可能產生矛盾的情況,或列舉事例呈現可能產生矛盾的情況,從不同角度分析「孝」或「禮」的意涵。考生須對孔子論孝之精神的理解準確,包括:孝為仁本、禮統情理、情理兼備、敬貫內外、陷親不義等,並能說明為什麼沒有矛盾或解決方法,方能取得上品。由此可見,學生必須融會貫通,方能獲取最高的分數。
香港中學生,中三讀過《論孝》《論學》部分,高中指定「範文」又再細讀了《論仁》《論孝》《論君子》各章。讀過這些重要章節後,覺得孔子是個高高在上的聖人。難道聖人,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嗎?當然不是。
如果再讀一下《論語》,你會發現:孔子固然是聖人,自然有七情六慾,也難免有弱點。由於《論語》中還有很多精彩的對話沒有被選入教材之中,而這些精彩的對話,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讓我們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孔子。比如〈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孔子並不反對求取富貴,甚至連執鞭的低級職務也不以為卑賤,只是,如果富貴不能求取,孔子認為可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
在〈子罕〉中,十分自信地孔子把自己比喻為藏在匣子裏的美玉,正等待一個識貨的買主。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都是孔子真性情的流露!
現代人重學歷,常以為才比德重要。孔子在才與德之間,是如何抉擇的呢?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泰伯〉)周公旦是公認偉大的聖人,能力、學問、道德都近乎完美。孔子假設一個人具有周公旦的才能,卻驕傲吝嗇,孔子也認為此人其他的優點都不值得重視了。
此外,如果真要為別人犧牲,到底有沒有什麼底線?〈先進〉有生動的對話: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孔子堅持不肯賣掉自己的車子,以便為顏淵的喪事辦得更光鮮一些。這曾引起不少人的質疑。看!孔子的回答十分精要:「我不是吝嗇車子,而是要堅持禮法。」由此也可見出孔子在人情和禮法之間的抉擇取捨。
孔子當然是天資極高的人,可是也以學習為首要之務。例如〈公治長〉中,孔子對自己的「好學」是充滿自信的。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甚至在評論弟子時,也是毫不避諱。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
學生找藉口不肯用功時,被孔子一語道破。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冉求說自己不是不喜歡孔子的學說,而是「力不足」時,孔子批評他是原地不動,從來沒有努力學習。
有人問:聖人孔子也有不冷靜的時候嗎?〈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子路認為:孔子不應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因為她的名聲不好,而孔子竟然在學生面前當眾發誓。子路的衝動直率,老師的緊張,是多麼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啊!
或問:《論語》應該怎樣讀?「讀」大概有兩種:一種用眼睛讀,一種用嘴巴讀。不少研究指出,用嘴巴讀的學習效能遠勝只用眼睛看。《論語》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提供全文白話翻譯的版本,有助學生自學;輔以名家朗讀,更能聲入心通,學習效果當然更勝一籌。
樂見近年教育當局大力推動文化、文學教育,在浩瀚如海的典籍之中,《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即古代的「四書」,為學子必讀的課本。在課程日益繁重的今天,學習爭分奪秒,要準確地汲取儒家思想文化精粹、直接了解孔子仁愛的思想,《論語》當為不二之選!
注:本文曾發表於《論語‧導言》(文言經典雙語誦讀);明天出版,2023年1月10日。標題及內文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