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緩的「大自然與極地安全」教育
大自然與人類息息相關,共存共榮;可持續發展是文明和進步之訣!極地關係了地球的氣溫、水資源平衡、洋流動向、遠洋漁業發展、生態多樣性等問題,在生態學上更有「碳滙」和「碳庫」之說。因此,愛護和保護極地,近年就成為國際人士討論「氣候變化」的焦點。
今年4月8日早上,中國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徐徐駛入香港维多利亚港。它紅白相間的輪身,令人遠遠便看得清晰。而它高昂的船首,恰巧標注著炎黃子孫的驕傲 - 「雪龍2」由中國內地的專家自主設計和建造、於2019年首次下水、破冰能力高達2.5米,而且可以在冰封中原地自轉和向後掠冰、船內裝置了價值數億元的儀器設施、電子化數據管理、自持能力高達90天,續航力二萬伍千公里……它真是今時今日人類前往南、北極探索的「夢幻之舟」!
大概二十年前,「雪龍」號帶領中國的科研精英在啟程前往南极考察前,首次訪問香港,引起過一陣子熱論。當時乘坐這首中國第一代、從外國購入改裝的破冰船前赴人類尚未有深入認識的極地,同胞們都深深佩服於探險隊的勇氣和堅毅。萬水千山總是情!如今,我們更加感動於國家領導人的眼光和宏遠識見,在習近平主席領導的中央政府英明指示下,「認識極地、愛護極地、利用極地」已經成為國策。而在「雪龍」号和「雪龍2」號的運載和支援下,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隊自2023年11月1日從上海金橋碼頭出發,經過158日遠海航程,不單順利完成了所有預定的科研考察任务,還歷史性地在「羅斯海」東濱以非常快速有效的工序完成「秦嶺站」考察基地的建造和落成 - 它是中國繼「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之後,第五個設於南極洲的科研基地,也是一個全年有隊員恆駐的極地考察站;除了裝備先進,其地理優勢更令中國在南極洲的考察任務完善了佈局。如今,加上位處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的「黃河站」和冰島西面的「中、冰聯合科考研究站」,國家在地球兩極共設有七個科研常註所。而我們香港人在朗依爾城也建立了「紫荊站」,近年屢次由何建宗教授帶領科研和科普團隊往極地考察;中華兒女對於極地的認識、情懷和科研貢獻,再不能與幾十年前同日而語!
地球的南、北兩極,涵蓋了很豐富的淡水資源,因此涉及了氣候變化和很多國際的共同利益。極地蘊藏着大量未被開發的礦物和化石能源,也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重點;目前和日後它都會是洲際間在航空和航運交通上的「最短距離」,其軍事和科研價值非比尋常!極地的溫度上落、差異變化影響了空氣的交換,是四時物候改變和大海洋流的動力。正因如此,極地四周海域對遠洋漁業和環境科學上的「碳匯」亦舉足輕重。保障極地安全早已是全球人類和世界各國的共識,根據多條國際公約的精神和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32條訂明:「國家堅持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增強安全進出、科學考察、開發利用的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維護我國在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的活動、資產和其他利益的安全」。
「極地安全」是指維護國家和平探索和利用極地,增強安全進出、科學考察、開發利用的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維護我國在極地的活動、資產和其他利益的安全。對於香港人來說,認真學懂「極地安全」很有必要性,因為它屬於「國家安全」的其中一個新型領域,對於未來國際競爭、全球治理都是新亮點。我國作為「南極條約」協商國和「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國,向來積極參與國際極地事務,近年更藉着「雪龍」號、「雪龍2」號和位處於各個不同地方、擁有各種專業知識的考研隊員們,大力積極開展了對大量的交流與合作。香港人在特區政府的支持下,乘著2024_「雪龍2」訪港這團火,將更要為人類和平利用極地作出堅實的貢獻。保護和利用從認知開始,因此,當前相關教育工作急需乘勢而起!
有鑑於推動相關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必要性,倡議在短期內創建一所有規模、內容充實、有堅定使命的「大自然與極地安全教育中心」,它可以以服務大專研究生和學生,而且廣及家長和社會上普羅大眾。
初步構思如下: 「大自然與極地安全教育中心」(下稱「教育中心」)以服務年青的大專研究人員、中学生和高小學生為主,亦可支持老師的科教工作,而普羅大众在假日或退休歲月,亦可蒞臨享用其中科普知識、從互動學習中得到啟示。建議「教育中心」下設立四大展館,即:(a) 極地安全教育館,(b) 海濱、遠洋及深海安全教育館,(c)生態与環境安全教育舘,(d) 星空及宇航安全教育舘。雖然涵蓋範圍廣闊,涉及資源不少,建議可分階段成立。
與時並進,且要走在優秀的峯端。建議「教育中心」運用圖片、影音、立體VR科技、遠程課程和AI等先進設備,以達到「大自然與國家安全教育」的目的。
1. 設置:「教育中心」將設置展示圖片的燈箱、播放2D影片的器材和音響、VR立體配設、接收遙感訊號的器材和AI導賞等先進設備。而且將定期(如:每月)舉辦與極地及遠洋科考船(如: 雪龍號和雪龍2號)在船上,或與考察站(如:長城站、秦嶺站、紫荊站)內的科考人員,進行「天、海、地」對話,以論壇和教學課,「遠程教育在本土」的互動研習。而平賞亦會開辦學習班,邀請資深的院士與教授、博士級的研究人員協助現職老師們製定課程,寓教育於研究。
2. 財政和人力資源投入:估計不少於港幣200萬元。政府和社會團體可考慮分成3期投資,第一期投入80萬,第二及第三期各60萬。中心須設置行政主任和數位項目研究主任、另設有辦公室人員。初步規劃是5年為期,第3年中期檢討,第4年初決定是否延續。人力資源佔投資不應多於65%,而收入來源可考慮: 政府基金、慈惠贊助、課程費盈餘,也可收適量的入場費。原則上,營運要自買盈虧。
3. 推廣計劃: 須外聘一個市場團隊專業億地推廣,其主要工作在頭2年。預算30萬元。
香港在科技研發上具有優勢,特首施政報告亦多次言及:配合國家的「十四五」規劃,建設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將繼續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積極投身國家在極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極地區域航道的探索與治理,對極地區域的科學考察與技術研究等各領域的科研工作作出貢獻。極地安全教育,事關重大,它既是創新,也屬教化,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國策和人類共同願望。期待政府和社會各界賢達,抓緊機遇,全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