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安教育中的隱性知識
近日來, 在我日常工作中增加了一個來自教育局的項目,在全港的中學舉辦三十場到校國家安全的深化講座。在這兩三個月間, 已和超過廿間的學校老師交流過。在這個過程中, 我不禁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國安教育?或者說別開生面的國安課是如何令學生真正體會到國家安全和自己的切身聯繫?
在我們日常的課堂準備中,一套內容詳盡、有字有圖有短片的PPT, 已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說有了這份電子報告, 就可以走遍天下, 怕且大家都會意識到未必妥當, 我們仍欠缺了什麼?
在最近的閱讀中,重新翻開數年前,被亞洲週刊評為年度十大好書的著作,施展教授的《溢出中國製造的未來》。在這本施教授帶隊, 親赴越南的實地考察轉化生成的書中, 提供了非常有創見的有關中國製造業的觀察分析。而其中一章提及的理論觀點,對我理解國安教育的內涵,啟發極大。
在分析一間東莞的港資企業時,創始人葉先生面對研究團隊的提問 — 日益強大的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否就是不同國家或企業在機器技術的競爭?他的回應是意料之外的。機器在精密機械加工和組裝上,是更強大。但在前端的研發、設計和編程環節,或說老師傅參與的方案設計中,依賴的是老工匠的感悟力和豐富經驗。這種但存於心,無法以文字表達的知識,在英國學者邁克·波蘭尼的著作《個人知識:朝向後批判哲學》中, 被稱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有別於日常較容易關注的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後者一般總可以用書面文字、圖表或數學公式等表述出來。
波蘭尼強調,隱性知識是顯性知識的前提,人類必是首先依靠於一系列的隱性知識,因為在本質上,隱性知識更是一種個體化的理解力、領悟力、判斷力,結合在實踐中,很難以規範化的方式傳遞,更多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讓徒弟由學習過程中漸悟而得。這種學習過程中,更強調著一種積極的主體性 — 通過隱性知識發揮的作用,才能真正消化、理解顯性知識,最終個人作為學習的主體,方能突破給定知識,形成創造力。
這一系列的討論, 還原到基本, 等於在說~在工業製造乃至教學中, 有"技術"和"手藝"兩部分。手藝這類隱性知識, 只能在實踐中去體悟, 難以大規模傳播和累積。在國家安全的知識範疇裡, 已有大量資訊, 和各種文字、圖像的展示。學會選取合適的素材, 向老師或學生講述, 是基本的功夫。但更具挑戰性的是~如何令生活在和平年代、富裕社會中的香港學生, 感受到國家安全不止是書中或老師口中的知識, 更是每天可感知, 日漸有體會的人生需關注的課題之一, 這就和好老師的手藝密切相關了。
在國家安全教育的二十個重點領域中,去年由以前討論的科技安全和網絡安全,衍生了最新的人工智能安全的討論。只要選材得宜,加上老師的適當演繹,總是可以引發學生們濃厚的求知欲。其中特別是談到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時,高小的學生中,都會有人說到未來如果數年內,機器有了自我意識,人類就會有巨大的安全隱患了。圍繞這個討論的方向,如果老師可以牽動這種好奇心,更深入到生活,選取些更容易切入的角度,例如未來五到十年,你猜哪些行業最容易或最難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有沒有發展上的短板?這類半開放或全開放的問題,就可放飛學生的想像力。老師也可選取近年在人工智能或機器人發展上的新聞,例如NVIDIA 創始人黃仁勳被稱為Al教父,近日他公司的市值已超越萍果公司。對NVIDIA 的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探討:例如他們用GPU的新算法,已在虛擬世界再現了地球生態,用地球2的全球氣候模擬系統,嘗試預測全球氣候的各種變化。由此學生可以真正打開眼界,漸漸走進問題的核心,探索到大人也未必知道的關鍵內容,從而更真實地把握科技發展帶給人類的,除了技術的進步,生活的便利,也有生存的壓力,或對存在本身的深層探問。這些才是國家安全聚焦的核心討論,在探索中引發學生真實的學習動機。
從小我們就聽過不少文學、歷史、數學、物理等學科的大學者,在中、小學階段如何遇到開啓他們相關學科的恩師,令學者們真正愛上一門學問,然後付出一生的時間,浸淫其中,不問收獲,樂而忘返。在愛國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的領域內,我們衷心期待出現這樣的手藝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