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師是學生的教育同行者」觀念(1)
教師是學生的「同行者」這個觀念,近年來在教育界廣泛流傳。它標誌着教師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更注重學生發展、同儕合作的引導者轉變。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強調教育是經驗的重建過程,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學習者在與環境(包括教師)互動中主動建構的。教師的角色在於幫助學生將生活經驗與學科知識連結起來。這種建構主義的觀點強調教師應與學生共同探索,而非單向灌輸知識,為教師作為同行者的觀念奠定了基礎。在他眼中,教學就發生在互動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合作夥伴,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教育應該為學生提供參與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傳統的單向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扮演促進者角色,與學生在日常生活的種種經驗中共同探究、建構知識。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採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例如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已能借助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創造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加入教師作為同行者、推動者,必更能營造學習氛圍。同理,學校教師之間互相合作、交流,已有利於共同成長,提升教學水平;如果經驗教師能加入,引導年輕教師,共同探討教學問題,分享教學經驗,自然事半功倍。教師專業社群的建立,為教師提供了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平台。教師作為同行者,需要不斷學習、反思,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教師和學生同行,就能更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或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建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未來,教師作為同行者的角色將會更加重要。然而,教師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如何平衡個性化教學與集體教學、如何應對日益複雜的教育環境等等。教師需要終身學習,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包括最新科技,以適應教育變革的需求。同時,學校應為教師提供更大的空間、更多的支持,才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