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香港嬰兒園發展問題
百多年前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已向社會大聲疾呼:一切為兒童。最近搜羅了嬰兒園園長的提意,讓我們檢視一下香港的現狀,如下:
1.政府於 2019 年承諾以 3 年時間增加 1000個受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名額,其中 744個名額是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而設,至今仍未達標,連同最新施政報告承諾的 100個名額,期盼各政府部門,加快選取合適地址,包括提供嬰兒的戶外活動空間,及從速推出服務,特別考慮列入大型屋邨及新開發區域的基礎設施。
重新訂嬰幼兒照顧及支授嬰兒發展的服務長遠規劃,除政府已把受資助獨立幼兒中心規劃比率納入規劃標準為每 2.5 萬人口設 100個幼兒中心名額,及在新住宅發展區預留合適處所。
奇怪發現,新界粉嶺同一老公共屋村頂開設了兩所嬰兒院,但上水卻一所也沒有。可憐上水父母每天辛苦帶同嬰兒來回粉嶺,嬰兒回到家已是晚上7:45。這樣的應醫院區域分布,是否出現了嚴重問題?
2. 加速檢視及強化目前社區褓姆服務的質素監察、培訓及嬰兒發展進度。
家居托育應視其為一項專業社會服務工作。以重視科學育兒,與時並進,提升褓姆的社會地位及協助其專業發展。
3. 更新受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資助模式。現受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資助模式,既不屬社福服務主流的整筆撥款方式,又不屬實報實銷的津助模式,卻嚴限各項目開支,所設上限亦不合時宜,導致營運上極為困難。建議應改以社署普遍採納的整筆撥款方式,增強財務營運與管理的靈活度及有效性。
2017年,幼兒中心家具及設備參考表的項目配備,依然提及錄音帶。幸好2022年,已刪除了。但奇怪,仍然提及藍光 Blu-ray 播放機、CD、MP3、VCD、DVD播放機及錄音機和收音機。這些東西,連鴨寮街亦找不到了!
4. 更新受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費用分攤原則,檢視及回應營運開支的實際所需,與及積極考量政府與家長共同承擔的比率,如政府負擔六成,家長承擔四成,如家長有進一步需要,政府可繼續另外提供學費減免計劃,使育有嬰幼兒的家庭能負擔幼兒服務費用。
一些民族性較強的父母,不太願意讓外傭照顧嬰兒。父母寧願支付費用交給專業的華人機構照顧,從心理學能得知,人類歸屬感的發展,都早在零歲開始。從小由同族人帶養照料的孩子,都有助其文化及民族性發展的穩定。
5. 整合幼兒中心的各項津貼、優化行政管理效率,目前社署為受資助獨立幼兒中心提供多項津貼,包括「幼兒中心資助計劃」、「優化幼兒服務人員津貼」、「幼兒服務提升津貼」及「助理主管津貼」等,申領的手續繁複零碎。建議整合為單位資助額。
化繁為簡,直接與專業合作,去除繁瑣臃腫。今天的AI能取替的,應當加快速度,這就能加速進步,讓孩子得益。
6. 為受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增設護士職位,乃針對近年傳染病越見頻繁,及嬰幼兒的發展差異(如早產、敏感等)身體狀況更形複雜,建議增設駐園護士職位,為嬰幼兒提供日常健康護理監測、急救護理、就培育嬰幼兒成長健康方面,為員工及家長給予教育及支援。
亦可提供嬰幼兒發展學家的專業觀察,及早發現孩子發展問題,盡早調節帶養方法,確保孩子正常健康發展的權力。
7. 更新受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人力編制
建議增加幼兒助理工作人員數量,由現時每 60 名 0-2 歲嬰幼兒的處所可聘用兩名幼兒助理工作人員,增加至四名,支援幼兒工作員更專注於觀察、照顧和回應嬰幼兒的發展與成長需要,並更有效規劃及推行更適切的環境和活動日程。
根據嬰幼兒能力的成長,階段性配備初生兒、爬行兒、學步兒及兩歲兒各異的師生比例是必須的。不是現在0-2歲劃一的 1:8,這樣似乎不太尊重生命發展的需要。
8. 建議每個社區內的幼兒中心,可進一步發揮支援嬰兒家長和照顧者的功能。盡快在全港各區建立「社區親子中心」,期望以日常作息、和遊戲為本模式,促進親子互動及教導家長正向、及配合科學育兒的方法,支援有需要的兒童及其家庭。
協助兒童成長,就能協助家庭成長,更能協助社會成長。明白經濟嚴峻,倘若能重組思維、重組資源及架構,潛伏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雖然,施政報告對嬰幼兒的服務隻字不提,但不代表我們行業被忽視或可以停步,相信大家能合作的話,便能做到老祖宗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兒童是社會的未來。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