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數可以更為有趣嗎
上一期講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忽然想起不少孩子對數字、算術、數學總是有所敏感:害怕學習數學。除了成績表不好看之外,家長會在乎孩子這種學數上的不安嗎?為了要求孩子成績表上數學科有個亮麗一點的分數,相信更多家長會安排孩子上補習班。不過,還是可以有其他方法的。
筆者一向提議親子一齊面對學習困難,那是更為有效的方法。雖然補習老師可能比校內老師用多一些另類提升學習興趣的方法,但這是無保證的。畢竟補習老師的目標是刷亮數學成績,不是為了提升學生喜愛學習數學的意欲。
讀寫算,是現代教育最基礎的課程要求;這一點反映了,學數能力是人天生的基本能力。當然數學科的內容大多比較抽象,不過小學程度的課題很多時都是由實用性切入,為何初等年級的學生就開始畏懼學數呢?
想一想我們初階數學中的實用課題,大部份都屬於算術;例如買賣時找贖、優惠折扣、儲蓄利息和利率等,多數涉及心算、快速算法。然而遇上可以去計算的機會時,有幾多父母長輩願意請孩子運用已學得的計算技能來試算呢?若有意扶助孩子願意面對計算的困難,家長最好俾機會給孩子去試;再者從旁加以指導和回饋讚賞,孩子對於學數的信心,就可以慢慢建立起來。
當孩子還在小學階段時,不妨找來一些好玩的計數遊戲,成年人和他們一齊玩、一齊面對難題,甚至比賽(成年人不一定佔優、或者刻意讓孩子有機會贏)。讓樂趣成為他們的長期記憶,有助支持他們未來面對學習數學上的阻礙。
例如小學生都愛玩的「合廿四」,給出四個個位數字,通過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令算出來的答案是24;可是成年人往往覺得無聊——因為我們都忘了成功帶來的滿足感。甚麼時候適宜玩?在路邊等巴士時,隨便見到一輛車的車牌已經可以開始玩。父母如想有個保護傘,往網絡世界找找看吧;那兒早已有答案提供。雖然你掌握了答案,但切記,引導子女成功完成任務才是目的。
多看看坊間的數學知識課外書或趣味學數網站,其實已有大量這類協助培養興趣的小把戲。秘訣有二:從「玩」的角度切入、和孩子一齊從「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