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現況及未來路向

去年5月16日立法局議員召開了一次有關「家庭教育的現況及未來路向」的議題會議,筆者被議員邀請會上發言。席上有多位政府教育局代表和醫務衛生署代表等。代表都是讀講稿,沒有什麼針對性的回應。事隔大半年,改進緩慢,無奈之下,現分享當天講稿。

 

「科學育兒」家長教育創始人劉詠思 16/5/2024 香港立法會發言稿

 

高興能分享20年家長教育的經驗。

2006年看了鏗鏘集,該集講述香港人用HK$8000參加學習如何養育狗隻的8小時課程。怒火中燒,決志回港為嬰幼兒及家長服務。

家庭教育/家長教育的What, Why, When, Where, Who, How

一般認為基礎教育是3-6歲幼兒教育,則幼兒教育的基礎是0-3歲的嬰兒教育,由於嬰兒還在家,而掌管家庭教育的主要人物是家長。所以,教育家長是人類教育的基礎,應該放在首位。

 

德國科學家:家長教育是為了減少罪案而服務的。

 

父母是導向個體人格成長及影響社會元素素質基礎的重要角色。由於執行家庭教育的人物是家長,家長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原本父母都有本能帶養孩子,可惜香港是經濟型社會,產假極短、沒有育兒假、恆常加班、外傭帶養等等,出現不友好育兒社會狀態,導致父母育兒本能弱化,家庭幸福感降低。

家長教育的目標人物不只是家長,亦是兒童,教育需要示範給家長如何跟孩子互動及設置生活教育環境,才能實際協助新手父母。碎片化的不同門派概念,沒有緊貼科學及科研報告、沒有系統的短暫課堂,形成很多衝突及思想矛盾,擾亂家長思維及行為,難以協助家長啟導孩子。

根據經驗,孕期及新生兒的父母是最佳接受家長教育的敏感期,因他們對新生命充滿着憧憬及期望,其天職最容易被喚醒。把握人類初始期 - 嬰幼兒階段的父母,作為基礎,日後家長的自覺學習的動力及教育判斷力便得發展。

 

以科學角度審視家長教育

 

最好的家長教育不只是知識性的輸入課程,先讓新手父母去除育兒焦慮,產生滿足及幸福,才能給予兒童滿足及幸福。獨特的家長教育屬性多元:

* 綜合性:基本醫學、護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發展學、教育學、行為學、腦神經科學、遺傳學、倫理學、犯罪學;環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腦神經教育學等,需要各學科聯手共融合作

* 預防性:用作防火,不是救火。否則家長壓力很大

* 專業性:服務嬰幼兒家長/小學家長/中學家長的導師最好擁有18年相關經驗。導師們都應曾服務學校,體會三次相同階段(6年)發展過程,出現深度的理解,才能真正達到相應的專業水平。最好用上退休的教育人士,絕不能紙上談兵。因為目的不是教育家長,而是喚醒家長、伴隨家長。信任度高,讓家長安心

* 階段性:在兒童不同發展階段過程當中,家長需要懂得各階段發展所需的最新資訊及帶養技巧。如果用三至六歲幼兒的狀態來帶養零至三歲的嬰兒,這就是揠苗助長

* 活動性:不能只以靜態教學的講座,更需要配合動態應用示範的引領

* 大眾性:終身學習意識的普及化,學習新角色的天職責任是邁向高階發展,攜手培育人類發展的機會

 

新手父母需要:

 

- 認識家庭教育的功能是讓孩子的人格及能力建立,不是重疊學校教育的功能(學術知識的增長)

- 經驗者的伴隨與引領

- 認識兒童及人類發展

- 動態的互動與對話

- 獲得專業建議

- 參觀示範性的家居養育環境陳設

- 觀察嬰幼師與孩子互動的方式

- 觀察孩子與富有教育性的物理環境互動

- 參加一年一次配合各年齡發展需要的實際可行應用方法的工作坊

- 學懂排除生活障礙

- 專業育兒教具/玩具/生活工具的租借服務

- 生活教育配合本土文化,不是西化

- 協助生命成長的科學育兒的認知與方法

 

主持家長教育的專業人士應該具備以下的條件,才有說服力

- 使命感強

- 積極樂觀

- 也是父母

- 重視家長(照顧者)與重視兒童一樣

- 人生經驗豐富

- 終身學習者

- 邏輯思維強

- 應用能力強

- 豐富前線嬰幼兒教育經驗

 

建議:

在各區設立專業的親子(0-3歲)成長中心(可用已關門的幼兒園址),不是香港的playgroup,目的完全不同。家長集體參加一次喚醒家長的對話課後,家長(照顧者)各自帶孩子連續三個月每周一次,體驗親子發展班。因為0-3歲的嬰兒發展速度驚人,容易被觀察。過程中:

- 讓家長學以致用,集體課的內容以實體呈現出來,增強說服力

- 讓家長學習觀察孩子發展表現及改進,認識孩子,享受作為父母的天職成就

- 觀察嬰幼啟導員如何跟孩子互動及參考如何設置合適的生活環境配合嬰兒的發展

- 讓專業觀察員進行科學觀察,以專業分析給家長孩子在三個月內的整體發展狀態

- 觀察員更需要觀察家長與孩子互動,以指導家長如何調適阻礙兒童發展的言行

- 觀察員需帶領家長留意孩子在三個月內的改進變化,促進帶養「人之初」的信心

 

在生命重要的前三年,是日後發展的一切基礎所在。在這個關鍵時刻,需要伸出援手協助無助的父母,及早發現問題,提早干預,盡早轉介,以減低SEN 問題兒童的出現。這是21世紀人類發展新需要的,尤其是後疫情期。不應再容許商業市場誤導可憐父母,以外傭帶嬰兒到的“playgroup”玩樂,極度干擾兒童自然發展的過程。這樣浪費寶貴了人類能力與人格基礎建構黃金期(現今的科研報告已證實人格及IQ是在0-3歲建立的)及協助/調適父母及孩子發展。

接着,家長可參與每年配合孩子歲數發展的對話課,不只是聽課。家長可按需要預約中心的專業人員見面,獲取科學育兒建議。亦可隨時在中心網絡索取相關資料。

這個應該是全香港新手父母都應該參與的,成為一種以行動支持及協助家長新角色的專業服務。照顧孩子的成長,先關顧新手父母的需要。

在過程當中,可以與大學合作進行各種研究,其數據能幫助政府日後施政安排。

家長教育應是以科學為基礎的做法,不應再是:

- 蜻蜓點水的碎片式的各種講座

- 標題性的課程,沒有整體的全人發展觀

- 靜態的單獨閱讀

- 用作治療及救火

-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 只重視嬰兒的Playgroup,製造了大規模的Playgroup 行業出現

 

後疫情期,民眾的心理狀態極不穩定。心理問題家長在家製造心理問題兒童,以這樣傳遞下去,製造很多家庭問題,製造大量自殺/自殘/自暴自棄的個人/家庭/社會問題。疫情中,各國教育部已經思考疫情結束後的教育路徑。去年五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教育廳聚集各學前教育及小學的負責人開會,要求安排盡量多時間的 Outdoor Risky Play 給予兒童,以修補疫情期間的兒童身心發展不足,呼籲家長不要過於只重視學術的成績。回看香港,還看見學界及家長們拼命壓迫兒童補回三年缺失的學術內容。用專業角度來看,這是嚴重的集體虐兒:「剝奪與忽視」兒童發展需要。

數十年前澳洲政府已強制家長接受家長課程,加拿大政府雖然沒有強制,但40多年前已鋪天蓋地宣傳供家長學習的各種課程,製造了讓父母感到不去學習是愚蠢的氛圍。眾所周知,解決問題,須從根源着手。香港需要知道的是他國教育辦得好的原因是他國的家長教育辦得好,而不是兒童教育的課程強。如果我們把家長照顧得好,教育合理化及正常化,教育重視回歸孩子發展,而不是成人的競爭遊戲,相信少了很多父母離港移民的念頭。家長教育是「二次教育」最佳時機,是真正為人類發展而學習,優化全民素質,成本低,效果高的做法。

 

政府需要:

 

- 主持大局,集合精英,綜合專業意見,參考教育先進國家做法,本土化後設計適合民情的內容。不是買他國的家長教育課程內容完需

- 從教育源頭出發,聚焦根本教育目標人物:父母

- 大肆宣傳家長學習的重要性

- 改變民間及學界只重視兒童學術成績發展,忽視身心發展的態度

- 給予父母時間,不只是給予家長金錢

- 延長產假、侍產假(附上國家各省的假表)

- 發家長教育畢業證為鼓勵,為教育界認可。讓家長有特殊地位,可獲親子假

- 以「培育」替代「管教」的民間普遍概念

- 在新生命前三年,給予父母每年半天有薪學習假

- 善用孕期準父母學習黃金期

- 鼓勵大機構舉辦員工家庭教育項目,以作帶領作用

- 家長教育歸納為公民教育

- 每區最少設置一親子發展專業中心

- 每年家長教育家年華

- 購買專業服務(父母學券)

- 免費贈閱《家庭教育月刊》

- 支持專業單位培育相關人才

- 把家庭功能發揮,作為健康的社會發展細胞

 

本人最近十年的工作是已過人身份參與國家教育扶貧項目、帶動國家家庭教育的發展(附上2019年本人為國家撰寫《中國教育發展與減貧研究》Vol.1 (Issue 3) 的【為教育扶貧添上新工具:家長教育】)、培訓國內和香港在職嬰幼兒老師和兒童發展專業觀察員及為其嬰幼教界主講家長教育,共20年前線的大量經驗,發覺香港老師的認知及能力水平大大落後於其他國家及地區。香港長期的0-3歲嬰幼兒教育得不到重視,最近10多年,全球的人類發展研究都集中在0-3歲當中,但香港的所有院校,都沒有以最先進的材料進行嬰師培訓。

孩子發展得好、學習得好,會讓家長感到精神心理滿足。兒童發展、父母發展、家庭發展都得到保障,才可產生美滿家庭的幸福感。一切盡在源頭入手,沒有健康的父母,是沒有健康的孩子。這才能終止父母抑鬱症及兒童自殺傾向,而達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做教育是開心的,是建設性的工作;做治療是不快的,是修補性的工作!如果教育起步出發時是正確的,就能正常發展,發展沒有偏差,便不用修補。現在的傾向是香港幼兒老師都變成SEN老師,這是傷心的教育狀況。現在除了抗疫,更須抗逆(家庭逆向發展)期望公眾意識傾向支持家長教育,全民協助生命的成長。發揮家庭功能,建設社會,邁向進步。

教育哲學家福祿貝爾: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縱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